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万能模板讲解)

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万能模板讲解)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6-26 11:38:28
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万能模板讲解)

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一】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二】

1、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

2、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4、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三】

1、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3、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怎么区分任务驱动型和材料作文【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写景”和“状物”是两个很容易区分的概念。简言之,所谓“写景”,即是对自然或社会之景进行描绘,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状物”,即是对自然或社会之物进行描摹,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问题也因此而生。“写景”和“状物”的区别真的仅仅在于一为“景”一为“物”吗?其实不然。二者的真正不同,并非在于“景”与“物”的分别,而是在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差异。确切点说,“写景”所抒之“情”,乃狭义之“情”,亦人之喜怒哀乐者也;而“状物”所抒之“情”,却为广义之“情”,不啻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也涵括人之理想、抱负乃至自然、社会之理也。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话恰恰道出了写景的真谛。自然或社会之景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终离不开一个“情”字。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无情便无景,有情一切皆为景。心中美了,处处皆是美景;心中苦了,便会如李煜一般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悲叹。换言之,就“写景”来说,“景”与“情”的结合方式,虽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诸多说法,但一言以蔽之,“写景”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虽然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说,可从“写景”的角度来看,那也只是道出了“景”与“情”的结合方式的不同。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景生情,乃“有我之境”;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景交融,乃“无我之境”;可“有我”也好、“无我”也罢,终不外乎抒发了作者的大悲大喜之情。

“状物”却不尽然。说“不尽然”,乃是因为“状物”与“写景”确有相通相同之处。举例说吧,如郑振铎先生的散文名篇《海燕》,即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个自然之“物”的描摹,抒发了作者心中“如轻烟似的乡愁”之情。仅从这一点来看,“状物”和“写景”也并无二致,只不过一个是“借物抒情”一个是“借景抒情”罢了。

但“状物”绝不仅仅与“写景”一样只是抒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抒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只是“状物”的一种很次要的功能。“状物”的主要功能,应该在于“言志”,还有“喻理”。

还是举例说明吧。大家都知道,古诗中有“写景诗”和“咏物诗”之说。此二者与“写景”和“状物”二者极为类同。“写景诗”者何干?抒发人之常情也。如苏东坡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该诗通篇写西湖美妙之景,而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景中油然而生。再如杜牧的那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也通篇写景,而“坐爱”一句便道出作者心中之情自在景中也。

“咏物诗”显然不同。毛泽东同志于1906年所写的那首《咏蛙》诗就是明证。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该诗表面上看是在咏蛙,而实则是在咏他自己,咏其心腹中那一股难以掩饰的博大高远之志(言志)。再如唐初虞世南的那首名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名为咏蝉,实也是借蝉“居高声自远”之态道出了人生中的一种哲理(喻理)。

真正明白了“写景诗”与“咏物诗”在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分别,也就大略明白了“写景”与“状物”二者间的实质不同。虽“写景”、“状物”与“写景诗”、“状物诗”之间尚不能完全等同,但本质无异。谨记。

然而,如果换个角度,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写景”和“状物”又实在难以区分得那么清楚。兹提出两点,供方家研讨。

一,“景”与“物”本身就是互相关联的,实难截然分开。说到底,究竟何谓“景”又何谓“物”?一块石头,应该为“物”,可如果把这块石头置于一片草地之上,那这块石头还是单纯的“物”吗?卞之琳先生的那首《断章》说得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该诗中,“你”应该是一个“物”,可在“看风景的人”眼里,“你”也就变成了“风景”之一了。再如郑振铎的那篇《海燕》,“燕子”本身自然是“物”,可当燕子飞翔于烂漫的春景之中或绝美的海天之间,那“燕子”不也就成为了人们眼眸中的一“景”了吗?如此看来,“景”与“物”的关系实在是有些含混不清的。

二,写景诚然是为了抒发人之常情,但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至少,并非所有的作者笔下的“景”都是用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的。像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前二句的写景,很明显是为后二句的抒情服务的,借自然清新之景,抒难舍难分之情。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范例,唐诗宋词中可谓比比皆是。但有的时候,“景”也不妨可以用来阐发自然或社会之理的。如王之涣的那首名作《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的前二句应该是标准的写景,而后二句却并非抒发人之常情,实乃借景喻理者也,此不也可乎?唯数量多寡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