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美妙的声音优秀作文500字六年级)

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美妙的声音优秀作文500字六年级)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4 04:00:28
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美妙的声音优秀作文500字六年级)

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一】

在实习前的一个星期,老师给我们看了《生命因你而动听》,当时由于还未能看完,只是感叹影片中主人公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并没有更深的感想。今天,当我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后,感触颇多。

《生命因你而动听》主要讲的是:那年秋天,在美国俄勒冈州。心怀远大理想的作曲家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音乐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他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家庭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极差的\'学生们便给了他一个难堪的下马威。因为学生在弹奏乐器时不但走调,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古典作曲家巴赫也没有听说过。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由于自己从教经验浅薄,教学方法欠佳,女校长杰克布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这更使他失去对教育学生的信心。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时,从事摄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体育教师比尔梅斯特也用自己从教以来的亲身经历,向霍兰证明教导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

可后来,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葛楚凌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种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兰对家庭的重心有所转移,消极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学生露韦娜?摩根有了一段朦胧的恋情。妻子察觉到了丈夫的细微变化,但并没有点破。摩根去纽约深造后,霍兰便将全部的身心转移到了儿子和教学上,和妻子的关系也冰释前嫌。之后的30年间,霍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而且还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大伙的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老师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真是:有爱就有信心,有付出就有收获。

这对于刚实习完的我来说,且说是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不如说是上了一堂成功生活哲理课。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是很光荣和骄傲的事情。影片中的Mr.Holland从一开始的不愿意教学和对学生的忍让到最后的循循善诱和对学生的喜爱这是一个从根本上的心态改变的过程。记得影片中有这样的一段:有一个吹黑管的女学生,她很刻苦练习却始终吹不好,就在她要放弃时,Mr.Holland抢走了她的乐谱,告诉女孩说曲子都在心里,不需要再看了。当女学生依然毫无进展时,他问女孩子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你最喜欢自己脸上的哪一部分?”女学生回答是头发,因为她父亲说她的头发像是日落黄昏。于是,霍兰德先生在女学生耳边低语:“那么,吹奏日落吧!”这一次,女学生真的做到了。这一段场景深深感动了我,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教学遇到瓶颈时,我们应该想一想,换另外一种方式、方法来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偏好、习惯来进行教学,有的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影片的最初,Mr.Holland只是想要快点结束他的教师生涯好去完成他作曲的梦想。而在影片的最后,当Mr.Holland被迫要离开学校,离开他心爱的职位和心爱的学生时,他是多么恋恋不舍。从一个最初的作曲的梦想,最后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民教师,虽然研究音乐的途径不同,却仍然成就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是啊,只要有理想,生活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奋斗,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而在这最初和最后的30几年时间里,就像影片的最后他的学生葛楚凌所说的:“Mr.Holland对我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许多人的一生亦然。也许他会认为他的一生是虚度的,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些可以令他名成利就的交响乐,但是Mr.Holland却并没有发达,也没有成名,所以他或许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是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名利成就更甚,环顾他四周的人吧,那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受他的影响,全因为他,他们成了更好的人,他们是他的交响乐队,他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他们是你生命的乐章!Mr.Holland用他人格的魅力,特殊的教学方法,出色的音乐才能征服了每一位学生,一个最成功的音乐老师不在于教会学生学一首歌或者是一种乐器,而是在于教会他们人生的真谛,把他们培养成做怎样的人,如何生活,怎样生活更有意义。要教他们学会不气馁,教他们要正直,教他们追寻梦想,教他们走好自己的路。

在最后的最后,葛楚凌把一支指挥棒交给Mr.Holland,大幕徐徐拉开,热泪满脸的霍兰德走向舞台,最后一次指挥他用生命谱就的华彩乐章。由他历届学生组成的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德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在激昂雄壮的交响乐中,我感触很多,我知道:兴趣是陪伴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伙伴。愿我们每一个即将迈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用自己的勤奋更用自己百般的工作热情,去感染学生,让自己的教学之路也能像霍兰德那样,步入人生的辉煌。

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二】

我看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深受感动,对贺伦老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原先的问题也随之释然。一部电影浓缩了一个教师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我从中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把这部电影概括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而教师的成长历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我把贺伦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工作期、职业期、事业期。

贺伦一个酷爱音乐作曲的有为青年,梦寐谱就一支成名的乐曲一举成名,名利双收,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不能以专业作曲为职业,而是选择了一年有两个轻松假期的教师为职业,成为一名高校的音乐教师,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音乐创作。

工作期的困惑与懈怠,爱好与职业的冲突。

初为人师的音乐欣赏课,三十多人昏昏欲睡,默默无闻,交响乐队名存实亡,机械的演奏音符,无和谐与美妙可言,特别是红发女孩的走调,即使是课下的补课也不见效果,贺伦感觉教学了然无趣,她把教学工作看成换取工资的一份工作,测验结果可想而知,甚至大骂学生“滚”。

他按时到校,不耽误一节课,总是放学后捷足先登奔向停车场,用自己的话说时间尽力了。他不关心学校的其他活动,当校长要请他参与课本研修的讨论组时,推脱自己晚上有事,面对校长的指责,他义正严词地述说自己已尽了教师的责任。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贺伦的工作,为红发女孩补课,但五个月学生没有丝毫进步,这却是贺伦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他处在苦闷,失望,愤愤然之中。很能理解贺伦此期的心情,因为我们做教师的都经历过这一时期。

不能不说校长的职责和批评警醒贺伦,虽然影片中只交代了贺伦被切中要害后的疯狂言语,但是影片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省反思的过程。如果说校长的指责是引发贺伦改变的直接外因,那贺伦的反省是内因。

首先贺伦改变教法,以学生喜爱的摇滚乐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但却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的冲突。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两个学生,一个是红发女孩和路易华斯。这两个学生在我们看来特们毫无乐感可言,红发女孩学了三年乐器,还吹走调,从贺伦耐心细致地教红衣女孩学吹音阶,在他的启发下红发女孩终于成功,贺伦从中体会到从来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他们师生的交响乐队的演出让贺伦找到了爱好与职业的和谐点。

路易华斯是贺伦遭遇的乐感困难生,他连节奏都打不准,反复练习,没有进步,贺伦几乎要放弃时,却被足球教练提醒,决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法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教他打击节奏,手舞足蹈,可爱的近乎一个孩子。

此时的贺伦是幸福的,快乐的,但却因为忽视家庭,忽视了聋哑的儿子高赞,引发了父子冲突。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高赞的先天失聪而变得不和谐起来,他给学生述说贝多芬后天失聪时,眼眶满含热泪,因为儿子先天失聪,竟不会听见音乐。一个父亲的真心溢于言表。由于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教学、谱曲、交响乐队,他根本没有时间兼顾儿子,甚至连手语都没有学会,无法与儿子进行交流,需要妻子在一旁翻译。父子一次次爆发不和谐的争吵。在贺伦得知自己崇拜的音乐家约翰遭枪时,心情极度糟糕的他与儿子矛盾激化到顶点,他被高赞指责关心学生胜过儿子,还被儿子骂“混蛋”,可悲的是自己却不知道“混蛋”的手语。此时作为父亲,贺伦是失败的。他愧疚是自己没有尽心教育儿子,误以为儿子不懂音乐,什么都不知道。贺伦从此想方设法使音乐接近聋哑人。我们在最后的专场演唱会上看到贺伦为儿子演唱的手语歌曲,感受到父子情深。爱要说,更要做。

要做到家庭与教育的和谐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常常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忽视家庭子女,甚至是在子女面前很少有耐心细致的教育,如何使家庭与事业和谐统一,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值得我们思索。

这是贺伦职业的黄金期。教给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未来的方向在摩根身上体现出来。摩根是位有音乐天赋的女生,贺伦培养摩根倾注了大量的心,当然摩根也给了贺伦创作的灵感。他鼓励摩根追求自己喜爱的理想。此时的贺伦教学经验丰富,音乐,本人深得学生喜爱,被老校长认为是本校中最喜爱的教师。

时光飞逝,转瞬间贺伦老师已白发苍苍,当听说学校因资金问题要停艺术课时,他首先与校长据理力争,进而与董事会激烈抗争,因为他衷爱音乐教育事业,因为他深知音乐对塑造人的一生中的深远影响。抗争毫无结果时,他提出了辞职,其实他也到退休的年龄了。但此时的裁课无疑是对贺伦最大的打击,教了一辈子学,为人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呢?是可有可无的么?人生的信仰大厦就好象在那一刹那间被击垮,处在无奈,极度失落与迷茫中。他坐在教师里环视,钢琴,指挥台,乐队座椅,似乎在回忆这一生的教育生涯,收拾好东西,忍不住再看一眼自己熟悉的教室,那一眼有多少的依依不舍呀!此时儿子高赞却戏剧性地成了一名聋哑音乐教师,自承父志。我想暗含着社会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教育,更是对贺伦人生价值的肯定。

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GoodbayMrhollan”欢送音乐会了,这是个隆重的仪式。(退休就得有个隆重而简洁的仪式,一方面可以让退休教师获得认可,也可给青年教师做出榜样,值得推行)。偌大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全州的各层人物,连州长也出席了,都是蒙受贺伦老师教育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州长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动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贺伦走向了指挥台,奏响生命的乐章,激昂的乐曲在展厅回荡,感动在心底荡漾……

教师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忙忙碌碌地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与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优秀的老师更愿意选择后者,像贺伦、马修、雷夫和众多新教育实验中涌现出的榜样教师。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创造自己教室的奇迹,不放弃任何学生,让学生遭遇你而感到幸福,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憧憬中,学习中,我要我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三】

作为一名师范生,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成为了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个星期老师给我们观看的《生命因你而动听》给了我们答案。

霍兰先生是年近三十岁才进学校当一名音乐教师的。教师这个职业一开始对他来说只是人生的中转站。他想做的是在教师这个职业业余能够进行自己的一些音乐创作,四年之后再继续进行全身心的创作。他最终的梦想是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自己的小家庭能够发家致富。可是教师这个行业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轻松,一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并不受别人的尊敬,呆板、无趣,不为学生着想,只是一味的传递知识而已,学生们在他的课上昏昏欲睡,连校长也认为他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和他聊到当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引方向。他也渐渐的明白音乐对于人身心发展是多么重要。很遗憾,霍兰先生的儿子竟然是失聪百分之九十的儿童,他在日夜为自己学生颠簸的时候总是忽略了这个他唯一的儿子。他认为他的儿子是不懂音乐的,把学生管理的教育的井井有条,却把最需要爱的儿子忽略了。直至后来一位音乐家的逝世才让他明白儿子的世界也是有音乐的。霍兰先生为儿子柯尔献唱了一首歌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歉意,对他的爱。这是让我感动的亲情。

霍兰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连他自己都难以估量吧。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慢慢的他懂得怎样和同学们更加贴近。讲摇滚,谈音乐,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真正做到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指引学生方向。他单独给吹单簧管总是走调的朗小姐辅导,给她信心,让她想象她最喜欢的晚霞,缓解紧张自卑,放松心情,最终她吹出了美妙的音乐。为了让路易斯的体育天赋不被泯灭,获得足够学分,霍兰先生教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路易斯打鼓。霍兰先生不厌其烦的辅导、陪练,最终路易斯得到了学分,最后参战为国捐躯。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是的骄傲的高材生,霍兰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来让他真正认识自己,最终使学生成材。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也许也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这个职业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在教师生涯中我们又该怎么度过,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霍兰的三十年教育生涯会或多或少的映射出许多教师的生命历程。霍兰先生并不是什么名师,只是千千万万个教师中的一个,他很平凡,却很伟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像霍兰先生一样的人。影片中在不同时期不断闪现的当时的重大事件,作为时间线索做出了对比性的隐喻。时代浪潮风起云涌,大人物叱咤风云,而小人物,像霍兰先生一样的小人物依然按着自己的普通人的步调度着岁月。在最后霍兰先生被辞退了,因为以资金为借口的财团们认为,相比音乐,数理化等科目对人类的发展更有用,对儿童的培养更有益。当霍兰先生在怀疑自己三十年来的教学生涯是不是真的有意义,自己的存在是不是真的有意义的时候,那些他曾经的学生却给他最真实的答案。

影片在讲述着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生命的价值,教育的意义。我们生命的多少次感动,多少次对价值的理解有多少次是因为老师的作用而变得那么有意义。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因材施教、孜孜不倦、用耐心、细心、慧心、爱心让每一朵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呵护下更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想着作为一名教师,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怎么度过才真正的成功,我想是让每一位学生成功吧。

动听的声音作文四百多字【四】

看过《生命因你而动听》之后,翻看相关的电影材料,看到一句评语是这样概括这部电影的,“平淡中体现真情,平凡中演绎着伟大”。这句话非常的贴切,不仅是这部电影的主旨,也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概括。

不知道曾在哪里听到过,教师这个职业是这个世界上不靠剥削而有所收获的职业。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武断,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这个职业无疑是高尚的。人们往往将功成名就作为毕生的追求,穷尽一生追求着崇高的社会地位,追求数之不尽的金钱财富;却忽略了身边平凡的人,他们是现实的、真实的,构建了生活的主体;我们也忽略了身边平凡的岗位,比如教师。只有生生不息才能缔造辉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的观点来看,教师在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平凡,但是却能成就伟大。

在电影中,霍兰德先生的志向便是成为一名作曲家,谱写出惊世之作,流芳百世。但是命运却安排他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一教就是三十年。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朝着你所计划的方向前进,当出现了变故时,你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还是顺应命运?有人选择了与命运抗争,最后成功与否不得而知;或许顺应命运的安排也未尝不可。鲁迅先生在弃笔从文之前,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大文豪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无论你做了怎样的选择,都不会抹最后成功的可能性。无论命运如何安排,平凡与伟大之间,人才是一切的决定者。

一开始霍兰德先生的教学过程并不顺利,初执教鞭,每天抱着“我不适合当老师”的念头去学校,霍兰德先生痛苦地发现,学生们对古典音乐难有兴致,水平参差不齐。一边是三心二意的老师,一边是冥顽不灵的学生,教学的成绩不尽人意。此时女校长的点拨让他明白了教师的意义,她说:“作为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给青少年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方向!”霍兰德先生尝试着去改变,他领会到启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余辅导上,给有着晚霞般红发的自卑女生,给毫无天赋但肯吃苦的笨拙男生。

教学需要探索,孔子说要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细心的打磨,总有一天这些学生会散发出如钻石般的夺目光辉。在霍兰德先生对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他接受了自己是一名教师的

身份,完成了对于职业的认同。虽然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学成果带给他的满足感,促使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他爱上了这样一份事业。英雄不问出处,不论霍兰德先生是如何开始执教的,只要他愿意奉献,愿意去探索学习,愿意去爱每一个学生,他一定能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一位伟大的教师,这是他给我带来的启示。

退休的老校长曾送给霍兰德先生一个指南针,这是对霍兰德先生最大的肯定。把教师比喻成指南针非常的贴切,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南针,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他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所在。有一位教过我的教师说,她想成为一名教师是因为在她的学生时代曾有一位教师让当时缺乏自信的她,变得有自信起来,她希望像那位老师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很可能也是许许多多执教者成为教师的理由。成为一名平凡的教师,不仅因为自身高尚的情操而伟大,更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能给予别人帮助,成就别人的伟大。

霍兰德先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对音乐的热情从不曾消减,反而将这股热情感染了他身边的人。时常有镜头表明他在写作他自己的交响曲,但直到退休这部他一生中的唯一作品才得以首演。如果不是这次演出,大多数人、甚至霍兰德先生自己可能都会忘记,他曾经介绍自己是一名作曲家。

虽然他最终也没能创作出惊人之作,但是他教育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将化作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出了最伟大的《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影片是以数百名曾受到霍兰德先生感化、教育过的人为霍兰德先生开欢送的盛大场面作为结尾。我想,不一定所有的老师都会拥有像霍兰德先生这样盛大的收场,但是毕生奉献于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桃李满天下的一天,这也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无法体会到的乐趣。

影片中曾有一段让我热泪盈眶。当霍兰德先生对教学生涯如鱼得水时,自己的生活却突然传来一声惊雷。他一意要培养成为音乐神童的儿子,却被发现先天失聪。“几千万人中,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这是一位父亲对于这命运无奈的叹息。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霍兰德先生一边为学生讲着贝多芬的生平,眼中的悲伤却绵长不绝,当有学生问起,耳聋的贝多芬如何知晓每个音符的音色,他的眼泪泫然欲下“因为,他不是天生的聋子”。欲说还休的悲伤,直击在人们的心上。

作为一名教师,霍兰德先生很成功,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曾经责备他,认为他把别人的孩子看得更重。关注学生比关注自己的孩子更多,是很多教师都有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霍兰德身上,他对儿子有耳疾相当失望,转而把几乎全部精力用于学校教学。他自认爱儿子,但他一直没有学会手语,时常出错,也常看不懂儿子的表达,需要妻子翻译。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他否认儿子的现实状况,他还没有放弃幻想。在他的幻想当中,他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无论作为一名教师,霍兰德先生有多么成功,但是此时他在妻子和儿子心中还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如果不能处理好家庭的关系,伤害到身边最亲的人,他获得成功真的能称之为“成功”吗?人无完人,在现实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大部分都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沟通。

约翰·列侬之在霍兰德心中大概激起不少复杂的感受,这次的事件是一个契机,帮助了父亲和儿子实现了一次沟通。高赞将父亲从幻想中争取回来,父亲通过认识到儿子对自己的爱,他接受了现实,并积极设法建立与儿子的沟通,以此支持儿子的努力。

儿子最终成为了一名聋人教师,显然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霍兰德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霍兰德先生的乐章》里不仅有自己悉心教导的学生,还有自己挚爱的儿子。

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有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同样也成就了他人的伟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