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介绍自己家乡的英文作文带翻译)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介绍自己家乡的英文作文带翻译)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4 20:39:30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介绍自己家乡的英文作文带翻译)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一】

或许依旧浮云流水,或许依旧天空湛蓝,记忆中留存最深的,却是往昔的残红,但一切都会过去……

——题记

从我所在的小城到外婆居住的乡村,需要辗转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其中还有不短的一段乡间小道需要步行。我们几乎用了半天时间,直到午饭时才赶到家里。

我刚推门进屋,就听到久违而熟悉的声音唤我的乳名,外婆用手搭在眼前正微笑地看着我。

已经七十五岁的外婆看上去精神不错,抓住我的手,问我是不是学习太累了,怎么还是这么瘦,不长肉。我笑着说,光吃不长肉是好事啊,有人天天减肥还减不下来呢。

姥姥一边和妈妈说话,一边开始给我找好吃的东西。柿饼、山楂、石榴,还有许多我都叫不上名字的野果,一会儿我就吃成了一个大花脸。姥姥说:“多着呢,慢慢吃,别噎着。听说你们要回来,这些东西我都藏了好多天了。”

午后,我们去给外婆买鞋,她总是左试不合适右试不合适。直到妈妈付完了钱,外婆还在说,你们也老的老,小的小,花销也大,以后别再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回来的时候,外婆不同意坐车,还要走路,直到我说:“外婆,坐车吧,我已经走不动了。”她才没有坚持。我知道,外婆是舍不得花钱。

在公交车上,姥姥看到邻座的一位母亲抱着小宝宝,外婆摸摸小宝宝的头,捏捏小宝宝的脚,小宝宝睁着眼睛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个陌生、慈祥的老太太,露出了可爱的笑容。

外婆一辈子没念过什么书,只读过几年小学。但是在我看来,外婆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有时说出的话很有道理。她常说:吃不穷,穿不穷,人没打算一世穷。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如果你不会计划的话,就会穷一辈子;另一方面也是说,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危机意识,要及早打算。她还常说,“夜里想千路,白天卖馊豆腐。”说有一个卖豆腐的,每天晚上都在想明天要去哪儿卖豆腐,但第二天早上起来迟了,照要卖馊豆腐。告诫我们,做比说更重要,一千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外婆这些朴素的话,经常被妈妈拿来教育我们,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转眼之间,告别的日子到了。外婆尽管腿脚不太好,还是坚持把我们送出家门,又送上车,叮咛我们路上小心,嘱咐我们到家要打个电话。车子已经开出了好远,外婆还在那里站着,像一尊雕塑。我知道,外婆一定还要在那儿站上半天,她是不放心我们。

外婆,你永远是最牵挂我们的人!

外婆,今年暑假,我一定再回去看你!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二】

一件件童年往事像海边的贝壳,数也数不清,数也数不完。唯独有一个“贝壳”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让我想起来还觉得当时是那么幼稚可笑!

夜晚,我进入了梦乡,登上梦中的轮船,目光仍旧停在那小村庄中,翻腾的海浪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令我怀念的天真的美好的日子,在梦里,我又回到了那天。

爸爸是水仙盆景迷,他修的水仙,造型奇特,往年,我没认真看爸爸怎样修,今年我可要注意瞧瞧这好手艺。

爸爸在灯下拿着刻刀给水仙球茎动手术,我想它一定很痛的,爸爸毫不在意,还是一个劲儿地刻呀刻呀,我有点迷惑不解,只见他刀锋一转,黄嫩嫩的花蕾露了出来,不一会儿,又一个花蕾露出来了,一个球茎,竟有了个花蕾,我真是又惊又喜,但我很惋惜,球茎被爸爸挖掉一半了,水仙还能长好吗?我不禁叫起来:“爸爸,怎么把它三年的积蓄给浪费了?”爸爸说:“盆景与别的不同,要想育出小巧玲珑的盆景,营养不能太足了,不然老长高,龙不龙,凤不像凤。

过了几天,水仙长绿了,也快开花了,阳台上的报岁兰呢?还迟迟不肯长蕾,我想,咱也来给它动动手术,好年看球茎里究竟有多少花蕾,叫它坦白交代,于是,我用刀片七割八节,节好再用棉花包上,干了许久,连花蕾的影子也没寻到,不几天,水仙开花了,吐出了清香,我的报岁兰却不报岁——报销了。

我不动声色,知道惹了麻烦,爸爸有了,并没有生气,只是笑笑,说道:“傻师傅,你干得真出色呀。”接着,他告诉我:水仙是耐生植物,而报岁兰是娇生植物,动不得,最后送:“做事可不能一切啊。”

“你怎么不早说呢?”我反而责怪爸爸道。爸爸说:“啊,瞧你这个猪八戒,还学会倒打一把呢。”

在梦里,我进甜甜的笑了。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三】

匆匆岁月,留下痕迹。怀念有你的日子,可你在何方?

那年,我五岁。你的黑发中夹杂着几根耀眼的银丝,脸上出现了明显的老年斑。老院里的槐树开花了,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和泥土的清新。淘气的我,生性爱玩。你是一名教师,当然最擅长“之乎者也”,可那时的我却偏偏不喜欢它。每当你叫我读古诗时,就会看到我三下两下地窜到树上,你的老身板却怎么也上不来。任凭你怎么叫,我就是不下来,无奈的你摇头离去。我再悄悄地溜进自己的房间。

那年,我十岁。你已满头白发,岁月侵蚀着你,腰也渐渐弯曲,再也挺不起来,粗糙的大手上有许多被针扎的小孔儿。老院里,那棵槐树不知在何时被人用利器划出了许多道,我得知你生病的消息后,却不曾送去半语关心。你每星期都会向家里打电话,而我却总是急急忙忙地挂掉,只留下你的老年手机孤独的“咚—咚—”声。竟不曾发现你的声音越来越沙哑,说起话来越来越费劲。

那年,我十二岁。再回老院,那棵伴我成长的槐树被人无情的砍倒,一声巨响重重地躺在地上,这里将变成高楼大厦。不久,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梦惊醒后,你便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自己在你最需要人陪伴时没有送去一句关心;我是多么懊恼啊!懊恼自己长这么大竟没有对你尽一份孝;我是多么自责啊!自责自己在你离开之际没有喊你一声“爷爷”。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尘归尘,土归土,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我早已习惯没有你的日子,可你何曾知道没有你的陪伴我是多么孤独。

时光飞逝,今年我正值十三,风华正茂,却少了你的陪伴。情到深处,也只能怀念有你的日子。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四】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怀念家乡的英文作文【五】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夏天……”随着这悦耳动听的音乐响起,我渐渐从书海中走了出来,开始聆听这令人动情的音乐。这优美的旋律,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深恋。慢慢的,我开始陶醉在这曼妙觉悟的乐声中,心灵与之共鸣。它也拉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拉引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不错的,儿时的我带着好奇心与乐趣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去发现美,创造美。也曾像鲁迅小时候那样,有自己生活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也常常在我自己家中的那片园子里,与蚱蜢一起跳跃,和青蛙一起对唱,与百虫争鸣。当我玩累了的时候,还会直接躺在地上休息,用帽子遮挡太阳,创造出一片“黑暗”,与虫蚁共眠。有时,当我醒来,发现天已向晚,该起身回家吃饭了,于是我就依依不舍地同我的虫朋蚁友告别了……

在我的童年时,我不仅有动物朋友,我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人类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其实只不过是一些生活小事罢了,但我们确实快乐。这种乐趣超过了在初中生活里,我与同学品《三国》、论《水浒》英雄时的快乐。我感到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满足,也想“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初中紧张无聊的生活冲淡了儿时之趣;一身的任务,也让我无法再享童年之乐。我也意识到,现实已把结局注定——我的童年已去,它已如梦般消失。

童年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在我心中,它犹如一朵夏花,永远灿烂,永葆青春。每每想起,它都能带给人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我想当我毕业之后,我定会一一捡拾童年的梦,再创一部《朝花夕拾》来让我对童年的回忆,定格在书上,永不褪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