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赞美潘金莲的作文)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赞美潘金莲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9-28 16:02:31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赞美潘金莲的作文)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一】

周六晚上看了冯小刚的新作品《我不叫潘金莲》,在这个太平盛世,冯小刚能在院线上映一部有关上访的电影,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公关能力的。

女主角李雪莲为了房子跟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跟别的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找到法官,要求先判离婚是假的,再复婚,再真离婚。法官认定离婚为真,李雪莲不服判决闹到法院,再闹到县里、市里,最后闹到了北京,阴差阳错直接拦住首长的'车,首长认为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等一批官员落马。李雪莲觉得虽然官员们下马了,但是她的道义没有得到伸张,于是又去找秦玉河讲理,秦玉河骂她是潘金莲,结果李雪莲为了潘金莲的恶名并且为了和秦玉河讲理,重新走上了上访之路,时间是整整十年,多年的上访经历使得李雪莲有了丰富的上访,使地方上负责控访的干部头痛不已。最终李雪莲的上访之路以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身亡结束。秦玉河后,李雪莲自未遂,最终在繁华的北京火车站开了一家小餐馆,他在那里遇见了因自己当年上访被下马的县长,她告诉他她是为了流产的孩子才奔波了这么多年。

电影一直用可怜和可叹的视角去拍摄李雪莲,回味整部电影,因为要孩子而离婚,又涉及到单位分房子的事、被丈夫背叛的事、被情人玩弄的事,各个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角色都心怀鬼胎,老百姓简单的理儿在司法体系里面得不到支持,想找大领导讲自己的理儿却被越来越严格的维稳控访政策所打压,最后虽然李雪莲停止了上访的,不单单是因为秦玉河了,更应该是认了。

片长达140分钟的电影圆镜头、方镜头和16:9的镜头切换自如流畅,在不知不觉中画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方圆镜头有人说是代表规矩,有人说是代表“水花镜月”,而后再用开阔的视野表示心境的打开,具体意义大家可以观影时细细品味,我建议没有看过这不电影的人去观影时不要买后排的票,因为眼神不好的话,在后排看圆镜头画面真心看不清。

刘震云写的这个故事真的非常好,从这个电影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控访工作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国家的民众上访是多么的困难,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员是如何对上负责,我们的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是如何的转变。这部写实的电影我认为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也是烂片之王范冰冰老师唯一拍过的不垃圾的一部电影,注意观察一下电影海报,范爷周边一群人的演技分分钟能够碾压她自己,最后希望以后范爷能提高演技少接点垃圾片吧。

ps:有人拿这部电影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作对比,我想说的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倒车时代,并且有猛踩油门不刹车的意思,逆水行舟,你还想怎样?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二】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老炮儿——年过半百的老人任性的结果。他把一定程度上得罪观众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搬上荧屏,在习惯了漫威的荷尔蒙系列的年轻人面前呈上一杯苦茶。

用影像记录中国现状,记录时代里普通人的悲喜生活,是冯小刚一直想做的事。

他在不止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不是《一地鸡毛》、《我不是你爸爸》这些反映现实的片都折了,他就直接奔着《我不是潘金莲》去了。不会有中间《甲方乙方》那些贺岁片。“那些贺岁片都是假象”。

题材不够热门,圆画幅国内没人玩过,合作伙伴反对,都阻挡不了他想拍的心,他的底线是“大不了你们不投资,我自己投资。”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妥协中,他积攒起一份任性的资格。而能说出这话,除了因为有钱和地位,恐怕也需要有一点坚持和初心吧。所谓,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李雪莲是个聪明的农村妇女,她想出假离婚的法子,也知道如何才能让当官的关注到自己。她一根筋的认理,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为什么假离婚成了真离婚,法院的人还说这就是真离婚。

她相信她的牛,商议假离婚时只有牛在场,牛点头她就去告状,牛摇头她就不告了。听一头牛的话,这荒唐的说法,把市长气的拂袖而去。

李雪莲从公安局出来后,曾一度想放弃告状,但是她要秦玉河一句话,这婚到底是真离还是假离。没成想,秦玉河却羞辱她在新婚之夜前就不是处女了,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是愤怒的,在她心里,婚后出轨并谋害亲夫的潘金莲和她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在和大头一夜情之后,李雪莲却觉得自己就是潘金莲了。因为她的意识里,这婚就是假离婚。所以当她听到秦玉河意外身亡的消息时,哭的呼天抢地——再也没法把话说明白了,我不是潘金莲啊!

一部荒诞的闹剧因为当事人的.去世而终结,一个靠告状而活着的人自此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官员该如何做,李雪莲该如何做,李雪莲身边的男人该如何做,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一时半会儿我摘不清了。

昨天看了南方周末对范小姐的采访,她说,最后结尾餐馆的戏是她要求加的。可是这段戏也导致了烂尾——扯出来两个全片从未提及过的孩子,然后强行升华角色包装母爱,一瞬间就让李雪莲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十分失败。既然她大儿子在前夫那,那她为何从头到尾不曾提及一句?这样一个母亲对流产的孩子却又有那么强的执念?

我倒是觉得范小姐和郭敬明拍完爵迹,沾染了郭敬明不少仙气。

反观其他配角,人物饱满——遇事儿先摘自己的大鹏,不愿意给领导添麻烦的张译,去对头那儿上吊的范伟。倒是范小姐一出场我就觉得隐隐的尴尬。

圆形画幅的形式运用的很好,有类似聂隐娘的美感,也像富家小姐手里的山水画扇子。

另,我最喜欢的还是冯导的《一声叹息》。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三】

冯小刚这个人有脾气,当年大骂影评人,如今排斥整容演员,这些都直言不讳。同时,他也有才华,贺岁喜剧的成功延续,市井小人的精准刻画,这些也都离不开他。而这一脾气和胆量,这一才华和态度,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

说有脾气,是针对这个故事来说的。主角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她想离婚。本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她有她的道理和思考。她要先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再结婚,最后再离婚。她的心里,两件事不可以混为一件事。她的逻辑是自成体系的。说有脾气,就是说李雪莲这个人物有脾气,认理,才惹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最关键的,她需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这一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得益于刘震云的原著小说的底儿和他亲自改编剧本的面儿。他的改编将人物的性格呈现在平易化的台词之上,全程笑点不停地被触发也是他的功劳。

说有胆量,是针对这个尺度来说。故事的体系十分庞杂,涉及到20多位人物,上到中央首长,下到普通市民,层层渗透进入官场中的每一级官员。这种群像式的表达需要极强的掌控力,并且在官民斗争中,每一个官员的立体塑造也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些地方不少都触及到了对于官员形象的不利表达,这根线只要一触碰过头,就很难通过审查。令人惊讶的是,在前后两个版本中,这部新片并未删减,只做了细微的一处改动,保证了故事的完整度和人物的关键性格塑造。

说有才华,是针对影片整体来说的。冯小刚的这部影片最大的一个噱头就是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圆形画幅,可以说,这也是他有胆识的一个地方。但是,运用的如此成功,也正是他的才华体现。圆形画幅需要避开特写、近景这样的景别,它们在圆形画幅中往往会产生令人不适的观影体验。冯小刚在这部影片中大都采用中景以上的景别,依靠摄影师罗攀的处理,影片的每一帧都像是考究的山水画中出现的农村真实生活画面,古典又写意。尤其是在郭涛与范冰冰的床戏这一场戏里,导演和摄影师精巧地利用圆画幅中人物的进出和灯光的变化营造了一场看不见的性爱戏。

除了圆形画幅,影片还有另外两种画幅:方形画幅和宽银幕画幅。画幅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故事的变化,视角的变化。圆的循环往复,方的规则工整,都在情节的呼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一出荒诞的戏码在方圆的变换之中便可窥见官场的人性使然。

除此之外,影片还使用了冯小刚的说书作为画外音,戏曲与画交织在片段中,给观众一种局外人看戏的视角,这种视角带出的幽默又令局外人深思。

说到态度,其实是在说他的坚持。《我不是潘金莲》对于冯小刚来说,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距离《甲方乙方》已经过去20年,他的喜剧也兜兜转转经历了20年。他一直坚持描绘社会底层的不同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细腻又温柔的生活哲学,可往往采用的方式是嬉笑怒骂之中见真理。《我不是潘金莲》同样也是,但是却更是打破常规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不是潘金莲》对于范冰冰来说,同样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让她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摘得影后桂冠,她曾经的花瓶称号也因为这一次表演渐渐地发生改变。

但是,仔细观看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的表演,只能说相对于范冰冰自己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进步。对于影片中的李雪莲这一个角色来说,依然相差甚远。《我不是潘金莲》中是在运用方言对故事进行讲述,除了饰演李雪莲丈夫的李宗翰一口的武汉话,最主要的还是安徽话。然而,范冰冰的安徽方言里却依然透露着范爷式的说话方式,容易让人产生不正确的代入感。

范冰冰从影节上耀眼的国际巨星,转身成为一根筋的村姑,她的表演仅仅成为了一场电影表演,并未能进入角色成为李雪莲。我们虽然看到范冰冰身穿村姑的服装,与之前她的形象比较又脏又丑,看似效果很好,但是我们看到的依然是范冰冰,而不是那个一心只想说理的李雪莲。在这一方面上,另外的9个男演员或许更胜一筹,仅仅简单的几场戏就能够让人感受到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首长的力度,他们要比范冰冰更加出彩。范冰冰需要做的是如何卸下“明星”的光环,在一名“演员”的身份下变成这个角色。

尽管范冰冰的演技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不是潘金莲》从摄影美术到故事改编都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冯小刚这么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的喜剧,背后总透着一股忧伤,“冯氏幽默”击中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不是潘金莲》也是。可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总还要过,你说呢?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四】

很多人揪住电影中李雪莲告状的逻辑说事儿,实际上,是真的没有抓住电影的主线,这本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中国导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冯小刚了,硕士论文写的就是他,当年查各种资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给翻出来了,除了正儿八经的从业经历外,还有不少八卦内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为一篇不算负面的报道耍流氓大闹编辑部啊,再比如,在发布会现场大骂记者啊,不一而足。那时候觉得,这人虽然会写会画有点小才华,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会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有泪,算得个性情中人。

从私人订制以后,冯导演一直没有导演作品,不过还是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拍手机广告,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跟徐老师在节目上秀恩爱,顺带唱唱歌,中间还拿了个影帝。都说真导演拿作品说话,如果这些也算作品,那冯导还是以前的冯导,快言快语,想说啥说啥,冯导也不是以前的冯导,冯裤子没事儿就哭的德行已经消失不见,随岁月沉淀下来的,还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笃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圆形的画幅来拍,再让范冰冰去演一个农妇,不管效果咋样,至少勇气可嘉,就算他说这是为了什么中国风情画的氛围需要,你也千万别信,这到底,还是不走寻常路的轴劲儿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节目,冯导想的说不定是,电影赔了就赔了,老子凭自己这张脸,也能先把计提预亏的钱赚回来。

而且,这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有关上访的电影,刘震云敢写没啥,因为中国看书的永没有看电影的多,审查相对要宽松些,但是冯小刚敢拍成一个中国无分级市场上的作品,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与打通关节的能力。你换个小年轻来,实在不一定搞的定这个事儿,而且他们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个影视动漫业的朋友说的一样,抄袭别人的创意钱都哗啦啦的来,谁他妈还多费一道工序去创新,结果就是小年轻们都开始厚着脸皮吃老本吃别人,竟然是老炮们另辟蹊径,响应万众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见老一辈对政策号召之积极吧。

撇过上一句,不胡扯。镣铐上跳舞,其实就是冯小刚一直以来擅长做的事情,这一点上,另外两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是让人失望的,霸王别姬、活着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已经不敢碰了,或者说,懒得碰了,第一没噱头,第二不赚钱,第三操作难度还大。凯歌当年拍孩子王,黄土地,电影诗人名号妥妥的,现在好好当诗人了,电影没了;国师没事就去导一导晚会,现在的作品也向晚会看齐了。唯有冯小刚,夜宴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回归现实吧,而且还不嫌麻烦,还是愿意挑战挑战,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让镜头在眉间心上过一遍,而不是让镜头直接连上票房,这就不容易了。

对于电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说这种单筒望远镜的画幅是不是能让观众接受,单单范爷就是个软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狸精还行,李雪莲,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为人物性格复杂,而是她的个人形象已经固化,穿上农妇装,看起来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访。配角阵容还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尽显。相比之下,圆形遮罩反而没啥,拍的时候展现全景, 剪辑以后变成了那么小的一丢丢,其实留下的,说不定都是精华。而且这种小圆纵贯全片,也为结尾的豁然开朗留下了很好的对照伏笔。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五】

上周六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这个名字,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意味着很多,他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人们的口味不同,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但大多数人都承认,冯小刚的电影,好看。

对,正是因为中国的导演很多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走岔了,做不到“好看”这个标准,而冯小刚用几近于小聪明的剧本和拍摄手法,让大家在欢笑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感受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觉得他接地气,懂得小人物的生活,冯小刚+葛优的组合一度成为质量的保证,我们管他的贺岁片叫“冯氏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以及后来的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是这一类。

这种喜剧不仅让冯导成为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还让他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冯导的片子,一定好看。

这种评价不得了的,第五代导演的两位教父级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能做到。他们在探索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都走过弯路,而他们至今也没能够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一种类型片,冯小刚可以。

但是,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他们俩就算一辈子就这一部作品,也入了殿堂,这一点,冯小刚清楚,也肯定不服。

于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任性的冯导要在艺术上有所探求了,后来,《一九四二》,《集结号》,《夜宴》,《手机》,还有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诞生了。原本不care艺术还是商业的冯导,现在在意了。他在意了,我们就得把他归类了。

先不说冯导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先来看他这些年用的剧本,基本上都是王朔和刘震云写的。这两位作家不是不好,相反,他们太好了。他们的好主要体现在聪明。作家骨子里都是反社会的,但他们用自己强大的文字技巧,掩盖了自己对社会的恶意,让人们觉得,他们不过是“嘴欠”,而这种坏,反而成了他们被追捧的原因,毕竟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代言人,而他们代言的确实漂亮。其实他们最清楚社会是怎么回事,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王朔早期的作品还是触及了一些,但是他们清楚这些东西不能说透,说透了后果很严重。所以他们越来越机智,弯子绕的越来越大,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原来的方向了。

冯小刚用他们的剧本,就决定了电影的风格也是“聪明”。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简直对其中的讽刺意味击节叫好,你看,媒体人不过是那种德性。在看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也有种看透了官场百态的顿悟感。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官员在这个系统里是怎样做事的,他们被一个农妇折腾的狼狈不堪,太解气了!说不定还要惊叹一下:这种片子居然也能过审?我们都做好迎接一部新的禁片的准备了。

但是,现在的冯导不仅聪明,还有话语权,他完全可以做到在拍电影的时候无限接近于那条红线而不去碰它,在有人质疑他是否撞线时,他可以聪明地作出解释,让大家都满意,这种技巧,是冯导浸淫电影圈二十几年总结的智慧,还有原剧本保驾护航,总局几个官员?too young,too simple。

我们都知道,张艺谋的《活着》原作者是余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原作者是李碧华,改编得怎么样先不去说,这两部作品本身,就是深入生活的底部,翻出人性和历史最丑陋的真相,丝毫不妥协的典型。记得当年中学时读《活着》,看到年迈的福贵,用如同说笑的语气叙述自己一生的苦难,我哭得稀里哗啦,就像戳痛了自己的神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自那以后,我读小说基本上都读这个类型的。

《霸王别姬》也类似,只不过格调更优雅一些,讲的故事都是痛的,作者痛,人物痛,读者也痛。

而冯导的作品,缺少了这种痛感。他在讽刺和展现的时候懂得点到为止,《我不是潘金莲》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影片的最后,马市长和县长郑重在长长的走廊边走边聊,马市长刻意地强调了各级官员是“好心办了坏事”。影片结尾又加上了李雪莲和前县长的相遇,李雪莲强调了自己告状的原因: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原著里那个和李雪莲不贴心的女儿。似乎在强调自己告状的合理性。但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这里。书中的各级官员的行为动机无疑是保自己的乌纱帽,不给领导添麻烦,而到了影片中,变成了大家都想帮李雪莲,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出现了这种变化,如果李雪莲纯粹是为了“潘金莲”这个名声去告状,她就成了无理取闹,所以结尾硬给她加了一个告状的理由,原本出生的女儿,变成了胎腹中。这是冯导为了过审而采取的妥协,也让故事的力量进一步减弱。

原书中被撤职的县长史为民最后开了一家饭店,一次去北京办事,回去的时候买不到票,便谎称自己要告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警察便以维稳的名义用警车把他送回了家。这个小故事是这本书的正文,而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是本书漫长的前言。这当然是作者的淘气,但这个小小的正文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电影把它舍掉了,换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尾。

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依然觉得《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好电影,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我对于冯小刚的喜爱。他的电影拍的那么聪明,那么好看,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我在看他的作品时,每每会发出“这导演得聪明成什么样啊”这种感慨,他太懂观众的点在哪儿了。这样的导演,你没法不喜欢他。

另外,在如今越来越不自由的审查尺度下,用自己的作品调戏红线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注意,不是尊敬,是值得肯定。就像扶倒地的老太太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但是打个电话叫救护车或者警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这就是区别。我们在抱怨银幕上越来越多没立场的作品,就不得不为这样的作品而喝彩,冯小刚历练出来了处世哲学,我们不能指责他圆滑,因为在中国搞艺术,就是得面对一份无奈。

最后,还是对人不对事,我对冯小刚还是有一份期待。当年看他的《永失吾爱》和《一声叹息》时的感动还在。尤其是《永失吾爱》,那部布满了灰尘气的作品,让我感动不已。我愿意相信冯导还能拍出那样的作品,或许他想再拍一部《一九四二》时,发挥得再好一点,就能再出一部经典呢?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六】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

想起了一个史上最深刻的黄段子:

一架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失事。

除一个年青小伙子外,其他人全部遇难。

小伙子很幸运,被抛到了沙漠绿洲上。

那里有清洁的水和绿色的食物。

但光有吃的也不行呀,

孔子两千年前就说过:“食色,性也!”

不在忍耐中变态,就在忍耐中变坏!

一天,小伙子发现:绿洲上有骆驼在吃草!

小伙子立马兴奋地奔向骆驼。

但跑到骆驼后面一比划,不行,太高了!

小伙子便垒了一个沙堆,站到上面,正好!

刚要进去,谁知骆驼吃完这片草,往前走了几步。

这一下,小伙子又够不着了。

他又跑到骆驼后面,开始垒沙堆。

刚垒完,骆驼又往前走了。

很多很多天过去了,他一直在那垒沙堆,

但每次都是功亏一篑。

终于有一天,又一架飞机失事,

一位年轻女子被抛到绿洲之上。

小伙子跑过去抢救美女,治伤喂食。

美女十分感激:“无论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

小伙子瞥了一眼骆驼,激动地说:

“你去把骆驼牵住,别让它往前跑了!”

小伙子最后的要求很荒谬,

但荒谬只是表象,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荒谬。

人生天地间,都在奔跑,都在追求,

很多人在疯狂追逐的过程中麻木了,

“垒沙堆”成了惯性动作、惯性思维,

而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

李雪莲放弃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用20年时间去寻一个答案时,

最后就变成了机械地“垒沙堆”,

答案看似重要,其实已不重要,

比答案更重要的成了“坚持”本身。

2

村上春树写过一篇短文《再袭面包店》:

一位刚结婚的丈夫,夜里饿醒了。

而家里任何食品都无法消除这种饥饿感。

丈夫想起多年前也曾出现过这种感觉:

当时,他和女朋友一贫如洗。

有一天饿得不行了,就去抢一家面包店。

成功了吗?并没有!

在他们下手前,店主把面包送给了他俩。

作为条件,店主要求两人陪他听一张唱片。

打劫变成了交易——听歌换面包。

饿的人吃到了面包,

喜欢音乐的人分享了所爱的音乐,

犯罪消失于无形,不是皆大欢喜吗?

并不是。

事后没多久,男主和女友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

而打劫不成的阴影一直如魔咒般潜伏在他心里,

直到这次新婚夜里,他突然饿醒。

妻子说,“要消除心魔,只有再抢劫一次。”

这次终于成功了!

然后,一直困扰他的饥饿感神奇地消失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诞,

但如果用“六大原生影响力”中的一个——承诺一致性来解释,就非常合情合理。

何谓承诺一致性?

就是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

一旦作出艰难的选择,

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然后自发地寻找理由,

来说服自己把这个承诺继续下去。

之所以称为“原生影响力”,

就是因为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影响力,

一旦发生,就不太受大脑的控制。

如果行为无法与之前的承诺达成一致,

就会变成一个缺失埋藏心里,直到最终爆发。

《再劫面包店》的故事,

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个原理。

而《我不是潘金莲》,其实是另一个《再劫面包店》。

3

11月初播出的《四大名助》中,

有一个男人痴情于一个女人,

他已经苦苦追了她20年,

他也知道对方并不喜欢他,

但他就是不打算放弃。

真的是因为深爱到如此地步吗?

其实并不是。

是因为他在这条路上追逐了那么久,

他已经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牺牲者,

如果就这么放弃了,那之前的付出算什么,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交代。”

读大学时,我有一同学,

喜欢玩老虎机,当然是输多赢少。

经常听他郁闷地说:今天又输了。

我说:那你不要玩了啊。

他说:那怎么行,我都输了那么多了。

结果不断地陷入恶性循环。

每次输完,他心情都糟糕透顶,

却又将希望寄予在下一次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一个搞经侦的民警朋友说,

很多搞传销的人之所以出不来,

并不是被洗了脑或限制了自由,

而是不甘心和不敢出来,

因为投入了那么多钱进去,

必须要想办法把损失捞回来。

于是,就去骗别人骗亲人骗朋友。

一个传销头目说:“传销做的就是人的不甘心。”

所有的放不下,其实都是因为不甘心。

4

草原上,有一群吃草的羊。

走在前面的羊能吃到新鲜干净的草,

走在后面的羊只能吃前面的羊啃过的草。

走后面的羊很不爽,就跑到羊群最前面,

而落在后面的羊也不甘示弱,

也要抢着跑到羊群最前面,

经过几个回合后,

所有的羊都跑了起来,并且越跑越快,

前面出现悬崖也没看到,一个个跳了下去。

这个故事看似可笑,

其实正是我们人类的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患了一种叫做“不甘心”的病,

已经忘了吃草是目的了。

目的已转移到了奔跑上,

“我不甘心,我必须赢回来。”

“我不甘心,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

“我不甘心,我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

最后,我们跳下了“悬崖”。

5

听朋友讲过他同学迅哥的故事。

迅哥高中时是个万人迷,

一个姑娘给他写了30页情书。

迅哥本来觉得那姑娘挺好的,

但自从收到她情书后,

就觉得她浑身是缺点,不爱搭理她了。

姑娘没放弃,大一时给他折了几千颗星星,

还给他织过围巾,买了衣服寄过来。

但迅哥连去门卫室取一下的耐性都没有。

姑娘每天都会打电话来,

但迅哥都是爱理不理的,

半小时电话他可能说不上三句。

有一天,姑娘终于受不了了:

“既然你不喜欢我,干嘛答应做我男友?”

迅哥还是爱理不理,两人终于分手。

大四元旦夜,迅哥哭得稀里哗啦。

那姑娘发短信来,说跟一男孩相处两年了。

那一刻,迅哥心里像被剜了一刀。

接下来一周,他发短信狂轰乱炸,

那姑娘终于跟男友分手了。

旧情复燃总是很容易的,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俩就结婚了。

婚后不久,迅哥又开始嫌弃那姑娘。

一年后,两人离婚了。

姑娘对迅哥说:“其实你只是不甘心我在没有你的世界,依然过得安然无恙。”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我们疯狂地追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那个结果对我们多重要,而是因为我们不甘心。6

点开微信朋友圈,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

《坚持,你终会成为想要的样子》

《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点进去,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是主角。”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坚持不一定成功,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其实,不只是朋友圈,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灌输“坚持”,

家长说,教师说,朋友说,上司说。

大家都在鼓吹“凡事要坚持”,

但极少有人教育我们“要懂得放弃”。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

但不知道这句名言其实还有一句: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的放弃和错误的坚持。”

错误的坚持,也是人生大遗憾。

就算你战胜了那些你要战胜的东西,

你花掉的20年时间,也是永久性伤害。

并不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结果才是结果,

而是你的每个行为都是结果。

以结果为导向的生活方式不是不行,只是活得太LOW了。

7

梁漱溟先生说,

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最低的,

人与人的关系(中级的,

人与自己的关系(最高级的。

确实,人与自己的关系,才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

所以,当我们因某个事情受到伤害,

在不甘心的同时,

一定要想想“及时止损”四个字。

然后想办法“和自己和解”,

不要让不甘心操纵了自己,

因为一个一直为不甘心买单的人,

是全天下最蠢的傻蛋。

比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有些人觉得跟出轨伴侣离婚是便宜了那对“狗男女”,

因而宁肯呆在冷如冰窟的家里,也不肯离开。

她们所抱持的信念是:

“凭什么他这样对我,我还要成全他?”

“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这种行为看似选择了抗争,

本质却是用自我破坏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其实,“对方不好过”又如何,

你争赢了所谓的道,

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生活。

你的不甘心,不过是输了自己。

就很多选择而言,

我支持伊壁鸠鲁学说的享乐主义。

这里的享乐主义不是字面理解的“享乐”,

而是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们作出重大决定之前,

要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否能让自己获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而不是相反?

2、这是否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坏?

若答案是否定的,

那这个选择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放弃才是明智之举。

8

赵州禅师有句口头禅——吃茶去。

客人来访,他会问:“来过赵州吗?”

有人回答:“曾来过。”

禅师就说:“吃茶去。”

有人回答:“未来过。”

禅师还说:“吃茶去。”

别人不解:“为什么来过说吃茶去,没来过也说吃茶去?”

禅师微微一笑,答案还是“吃茶去”。

你能够用“吃茶去”破解自己的那些固执吗?

哲人说:成长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

就要学会一件事——与自己和解。

与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自己心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天命所归的自己和解。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能够与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为潘金莲翻案的作文【七】

老早就在等这个片子,临了,却被冯导与万达的一通撕吓到了,合着还得用这个法子卖片?本该有足够的自信啊。事实是,冯导厉害。如今,谁敢忽视网络的力量?不知道影院里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开撕而被激发了莫大的好奇心来的,还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一直在守株待兔等这个片子,你撕不撕我都要看的。总之,全线飘红。

抛开这些浮云,只说片子,到底值不值这个红?我说值。我钦佩冯先生。借古喻今也算本事,直面现实才是好汉。相比《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更具有时代性。秋菊和李雪莲,都是社会底层的农妇,以微弱的执着与庞大的国家机器交锋,这个冲突本身就有极具张力的戏剧意义。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除了盲目地追星造星,奉献空洞的笑声,我们还可以坐下来,看一些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

圆形的画幅,人为地把视线圈住了,乍一看觉得压抑、郁结。视觉上加深渲染了故事的感染力,好像李雪莲的思维怪圈,无法突破,无法走出。到了北京城,画幅变为矩形,喻示了这座方正大城与权力、体制、规矩的紧密相连。从圆到方,完成了民间思维到官方思维的切换。等你慢慢习惯了这个视觉体验,才发觉这个视窗的美学意味,南方的山水、风物、烟雨、人物,在圆形的画幅里散发出中国式的典雅的美意。我总是注意形式,若是画面拍得讲究,哪怕故事性弱一点,我也觉得可以原谅。

总是雨天。南方无休无止的雨,令李雪莲在她的圆圈里孤独无助,很难拨云见日。李雪莲画地为牢,令看客失却同情心。明摆着没有理嘛,闹哪出?相比之下,秋菊的诉求就显得合理得多。事实上,这是另一个问题,是农民与官方在话语体系与思维模式上的隔膜与冲突。在法院干过信访的都知道,一些上访老户,经年不辍地上访,他们其实既不是小白菜也不是窦娥,上访的根本原因也并非法院判得不公,而是因为法律体系与他们之间存在隔阂,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与现实中的法律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说,他们没有跟上法治时代的步伐,被远远地抛下了。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与老百姓就家长里短、一地鸡毛撕扯,为求一个案结事了,不得不磨破了嘴皮子去调解。很多时候,法官从法律体系中岔开思维,跳进农民的话语体系里,真刀真枪地掰扯,反而容易把疙瘩解了。反之,你实实在在地判了案子,像王公道一样判对了,照样惹出一大堆麻烦。一个法院院长要提着礼品到上访户家里一口一个大表姐地叫,真真是枉公道也。

这又是一个怪圈,恶性循环。越是如此,民众的法治意识越是淡薄。法院不只是化解眼前的纠纷,还有通过司法活动向民众传递法治思维的功能。

荀正一、王公道、贾聪明,光是这三个名字,就重重地幽了法院一默。冯氏幽默,以往总是靠油腔滑调、贫嘴赖舌来体现,这次是一个又一个的坑,满坑都是讽刺,还叫人还不得嘴。

房子、二胎、假离婚、上访、x访、权力游戏规则……这么多“哏”,互相牵扯,互相咬合;“芝麻变西瓜”、“万无一失成一失万无”,贾聪明与赵大头借机与体制做生意,都是精妙绝伦的点。后半部分的果园上吊,范伟的“一棵树吊不换一棵也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去前面老曹的'果园里上吊”等这些台词,连李雪莲都忍不住笑出来。

作家总是有最敏锐的痛感神经,他们目光如炬,直视社会深处。刘震云是优秀的,但是能做成影像,冯先生更难能可贵。至于范冰冰的表演,我认为却不尽人意。努力是看得见的,也没有太出格的低,就是缺点什么,没有主角的光芒。她和这个角色,没有贴皮贴骨的那个劲儿。反而,一众男演员各具神采,随便几句台词、几个镜头都光芒四射。相比《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从故事脉络到艺术表达都有所突破,但范冰冰却没有超出巩俐的高度。巩俐是拉高了整个电影,范冰冰却是在整个电影的额度之内,没有奉献出额外的光彩。

两个山东女人,在角色的掌控和塑造上,巩俐比范冰冰要丰满一些。至于范冰冰,我觉得呢,在没遇到更自如把控的角色之前呢,走走红毯也没有什么不好。好看,也是生产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