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小学生我的梦想当音乐老师作文)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小学生我的梦想当音乐老师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1-01 19:29:22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小学生我的梦想当音乐老师作文)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一】

亲爱的程老师:

您好!

想您了!前晚我居然梦见您了,梦见您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幼儿园的那条林荫道上;梦见您在安抚小朋友们午休时唱着美妙的歌谣;梦见您带着我在操场上奔跑......

我是何嘉琦,您还记得吗?您是肯定记得的对么,因为您至今都还保存着我在幼儿园的画作,保存着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的照片......当我意外地看到我儿时的画作和照片您竟然保存得那么完好时,您知道我内心的喜悦与感动吗?谢谢您!亲爱的程老师!

每天上学经过幼儿园的大门时,都是那么想进去看看您,但那扇大铁门,总是紧闭着,园里也是静悄悄的。我们的时间,总是同步着,我上课时您也在上课,我休息时您也在休息。就是这样,我从来没有在上学的小路上碰到您;就是这样,我从来没有目送您走进那扇铁门。

而在小时候,上幼儿园时总能碰到您,每当我看到前面您的身影,便会兴奋地边跑边叫:“程老师,程老师......”您听到叫声后,便会停下前行的脚步,转过身微笑看着我,嘱我慢点跑慢点跑,别摔倒了。等我到了您身边,您便会拉起我的小手,一同走进幼儿园。这些,成了我心里最美好最温暖的.记忆。而现在,想像着与您相遇,再叫一声“程老师”于我,便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记得那一次,我终于见到您!那是我们小学组织的话剧表演,学校邀请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观看。听说带队的是您,一听到这令我激动的消息,我便兴奋地拉着原来您教过的同学去找您。我一眼就看到了您,您带着一群小朋友,脸上漾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当您俯身和小朋友们交流时,眼里的那抹温暖是那么动人,那份对小朋友们的疼爱之情让我看得痴了,就像您从前对我一样,那样温柔,那样慈爱,那样亲切......

一时间我眼里竟有泪氤氲了眼眶。我远远地望着,可就在这时,您一扭头看到了我,您惊喜地叫着我的名字,惹得好多同学向我们看来,那一刻,我心里真的很骄傲,骄傲我是您的学生!

您揽着我的肩看着我,夸我长高了,长大了,并将我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您还关心地问起我的学习,嘱我要勤奋努力,做一个快乐的孩子,您的关心让我无比满足和感动。直到演出要开始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亲爱的程老师,这么多年,我长大了,都已经是个上中学的孩子了,您却依然保留着我在幼儿园稚嫩的画作,我折的千纸鹤,我唱歌的视频......这些东西,我早忘了,就是我的妈妈也都没有替我保存,而您却细心地为我保存着,保存着我成长的足迹,这份深情的爱让我感动得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谢谢您,亲爱的程老师!”

亲爱的程老师,想您,忍不住给您写下这封信,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有机会了我一定会来看您!

永远爱着您的:何嘉琦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二】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一位像风一样的“男子”,同时也非常幽默,因为她的头发很短,根本认不出来是一位女生。一年级的时候,她刚踏进教室,我还以为她是个男老师呢!想必你们应该猜到了吧!那就是我们风趣幽默的聂老师。

聂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没有英语李老师的长发,也没有语文马老师穿连衣裙的喜好,春夏秋冬一成不变的休闲运动装是她的最爱。

有一次,聂老师讲课时,我的同桌溜号了,聂老师滑稽的说:“黄禹豪,你觉得老师有趣还是望天有趣呀?”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同桌的.脸顿时红了,我要是他,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哩!每当上学在操场上看见背个书包,带着黑框眼镜,戴着耳机,时不时还哼着小曲儿的聂老师,我就觉得长大后一定也要成为聂老师一样幽默、潇洒的人。

还有一次,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这堂课快要讲完了,但聂老师在弄电脑的时候,她的手被键盘划出了一个口子,不停的出,但聂老师并不在意,继续给我们讲课,还提醒我们从这经过一定要小心一点,让我惊讶的是聂老师竟然一直坚持到了下课,要是我的话,肯定会立刻跑到办公室止消毒包扎的。到了晚上,妈妈正在看手机,我也偷瞄了两眼,偶然看到了聂老师发的朋友圈,上面写着:受伤了,应该算是工伤,今天多吃一点饭,附带了一个小表情。很风趣的就把受伤的事略过了。我内心真的很佩服尊敬她。

我爱我的漫画老师,同时我也特别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三】

方老师,三十岁左右,每天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带着一副黑眼眶的眼镜;方老师的眼睛炯炯有神,他文武双全,喜欢双截棍和书法。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方老师都得心应手。

方老师十分幽默。记得有一次,我们上双截棍课,我们刚做完体能训练,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方老师发现我们兴致不高,就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笑话,顿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不巧,那时,我正在喝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笑得我把嘴里的水都喷了出来!同学们看到我的样子,笑得更厉害了,我难为情地赶紧捂着嘴,向卫生间跑去,样子十分狼狈不堪。

不过,方老师可不是什么时候都会逗我们开心。如果有同学犯了错,方老师的脾气可会“晴转阴”,会狠狠地批评人,直到人家心服口服。

方老师不仅幽默,并且还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每周五晚上都会在社区组织“嘉园朗读者”活动,为的是让那些内向、害怕舞台的孩子变得落落大方,敢于挑战自我。方老师对我影响就非常大。在他的引导下,我从一个见面连招呼都不敢打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在舞台上可以侃侃而谈的大女孩。这一切和方老师密不可分。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生中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可真是幸事。

我非常敬爱方老师,喜欢他的幽默,喜欢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他的教诲,他的容貌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永生难忘。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四】

上午,我们经过几十分钟的训练要吹的曲目之后准备下午排练队形。到了下午,我带着葫芦丝来到了学校。过了一会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下了楼,走到操场上站好体育队形,等着老师给我们排位置。老师排完前面的几排之后,该排到我们这一排了。我被分到了中间靠右第二个的位置。老师站在前面看了看,又走过来换了换,最终决定好这个队形了。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刚上楼才练了一次,就该下楼了。

下了楼,我原本以为在上次葫芦丝比赛的教室中比赛。但是事实与我以为的完全不同,我们在今年刚修建好的地下篮球场里进行比赛。这可让我吃了一惊。进了大门,我们班站在了离左大门最近的一个位置,侧看着讲台。等到所有六年级班级到齐时,一位叔叔和两位六年级的同学拿着葫芦丝,对着固定好的话筒等待着。突然,一声悠扬的马叫声,一阵沉着的马蹄声。讲台前的一位叔叔和两位同学手中的葫芦丝开始演奏起来。葫芦丝随着音乐跌宕起伏。慢慢的,当葫芦丝吹到一个音节的时候,突然,葫芦丝愈吹愈高!音乐和葫芦丝曲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当音乐落幕时,场上响起剧烈的`掌声。

三位主持人上来了,他们拿起话筒先问了“这首曲子吹的好不好?”我们肯定是以“好!”和热烈的掌声来回答。又说了学校一些关于葫芦丝的事情,还说了比赛规则是:从一班到最后一个班级。每个班先喊口号,然后吹准备的葫芦丝曲目。最后以评委老师评选哪个班最好。主持人说完规则最后报上了第一个节目:学校葫芦丝社团的《木兰辞》和《金色孔雀》这两首曲子。

他们上场了。站好位置,摆好姿势。当音乐一响起,他们的演奏也正式开始。先是开头的一位女同学吹了几节,然后后面的也跟着吹。他们一边吹,一边走排好的走势。光看走势就觉得挺好的,不过光看这可不行,葫芦丝曲也是一等一的。几分钟后,曲子完了。大家还是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们。随后,主持人宣布从一班开始,往后开始吹。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排练。也有时出点小差错,比如:某两个班吹的葫芦丝曲是一样的。也有非常精彩的一幕,就比如说某一班,不仅有走势而且口号和葫芦丝曲也是多次排练才有的。

当轮到我们七班时,我的腰已经酸到弯不下去了,但还得强撑这吹完我们的曲目。我们班准备的葫芦丝曲目是《映山红》和《龙的传人》。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吹时某一个音吹不准坏了全班的“大事”。说完口号之后随着音乐的响起我拿起葫芦丝准备着第一首曲目第一个音节。这次我开头开得很好,后面也就随之顺了下来。当曲子吹完的时候,各位同学老师和来参观的家长们都用掌声来说明我们吹的很不错。不过一切还是得看评委老师的。又过了几个班级吹完之后。这场葫芦丝比赛也就算圆满完成了。

这场比赛,既考验了我们的毅力,又传扬了我文中华传统乐器:葫芦丝。

描写音乐老师的作文一年级【五】

老师就像一根蜡烛,照亮了我们,燃烧了自己;老师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们;老师就像一只苍鹰,教会了我们飞翔。今天,我就要向你们介绍一位老师,她是我们班的严老师。

严老师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每次上英语课他的眼睛不时散发出刺人的亮光,特别是英语考试时,眼神如凶残的野兽虎视眈眈的望着我们。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好像野兽把我们吞下去了。看到严老师如此看我们,我们心里小鹿乱跳,哪敢再去想作弊呀。我们班还有一些小调皮,他们总是打扰我们的学习,不过没关系,因为他们看到严老师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

严老师虽然很严厉,但有很温柔的时候。在平时上课时,老师为了减少我们的学习压力,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笑话,引得我们开怀大笑。在期末考试快要降临时,严老师教我们放松心情,告诉我们别紧张,安心的上课。

有一次我为期末考试而担忧,每天都的盯着课本复习,直到晚上九点钟才睡觉,第二天冒着黑眼圈去上学。严老师心疼的抚摸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这么用功,相信你期末考试一定能考好,但要注意休息哦!”听了她的话,我突然轻松了许多,高兴地回答道:“嗯,知道了”。

严老师,我的好老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您对我们的关爱和良苦用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