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我的学习经历作文范文10篇)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我的学习经历作文范文10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9-18 10:56:51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我的学习经历作文范文10篇)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一】

一段时间之后,我便可以背下整首诗,包括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不过,那时我并不理解这些优美诗句的深刻含义。到了美国,我跟着妈妈学了一点中文,我们从中国的小学教材学起。大约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教我学中文的差事转到了爸爸的手上,从那时算起,我已经跟着爸爸学了十年的中文。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背生词,写等等。就连爸爸出差的时候我也在学习:他给我布置好作业,然后打电话回来检查我的功课,不给我任何一个偷懒的`机会。我在旅行的时候也要学习,我已经习惯在出门前将教科书放进背包里。爸爸教我中文的方法比较特殊,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学一门语言要习听、说、读、写;与其在这四个方面同时下力,不如将它们各个击破。听和说是交流的基础,正常人都能很容易地掌握它们。

在家里我们说四川话,看中文电视节目。因此,对我而言,听和说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不仅如此,当有新的中国电影上映时,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去看,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和李安的《卧虎藏龙》等等。撇开听和说的练习,爸爸将重点放在教我读和写上。因为他说:读和写是人类交流的高级方法,可以增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爸爸一直让我做一本综合练习册中的练习。此外,他还找来很多短小的故事,让我在课余时间里阅读。在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他给了我一本中文版的《读者文摘》。一开始,爸爸挑选一些容易的短文给我看,或者跳到笑话与幽默的版块。后来,由于我的中文进步了,便可以阅读长一些的文章了,这时我发现其中的一些文章优美动人。于是爸爸和我都成了这份精彩杂志的热切追捧者,几年后我们已经收集了整整一书架。我尤其喜欢像心灵鸡汤一类的文章,因为它们真正具有思想内涵;另外,许多神秘的和与动物有关的故事也很有趣。每读过一个故事之后,爸爸便会要求我提笔写下我的想法。

此外,中国的语文教材里也有许多关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比如,当读完一篇闻名世界的民间故事之后,我要为其写续篇;看过故事里的一幅插画之后,我也要写一篇短文;每次旅游回来,爸爸会要求我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在大部分周末我都必须写一篇作文。爸爸要求我使用刚刚学过的中文词句,甚至将一篇文章中最优美的语言运用到我的写作之中。其结果是我丰富了写作手段,提高了写作能力。这样的日积月累也成就了这本书。跟爸爸一起学习也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许多事情我坦率地与爸爸一起讨论。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习之后,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忽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会立即告诉爸爸,于是就展开了讨论。有时候,妈妈也会加入讨论,或者在听见我们大声交谈的时候,她会推门进来问我们怎么了,爸爸和我就会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我们谈哲学都谈到21世纪去了。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二】

今天,爸爸妈妈包饺子,我好不容易才争得了包饺子的权力。

拿张饺子皮,“要放多少菜呢?”我问妈妈。妈妈说:“放一小勺。”放上菜之后,怎么包呢?妈妈说:“你可以做简单点的,先对折,把边缘重合,捏严就行了。注意不要把菜捏出来了。”

第一个,我捏得太狠了,都看出青青的菜了。妈妈说:“这样一下锅就会烂,你可以少放点菜。”听了妈妈的话,我又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接下来,我一口气包了十个。

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尝我自己包的饺子:我包的饺子虽然馅少了点,但吃起来还是很香的。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三】

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包饺子、吃饺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我的爷爷奶奶家乡来自北方,特别喜欢包饺子,所以我们家每个星期都要包饺子。

今天又是一个周末,这次我们决定包白菜饺子。爷爷先把猪肉剁成肉酱,再把白菜剁成菜泥,最后把肉和菜搅拌在一起,倒上黄酒、盐等调料。奶奶和好面粉,等它放上一个小时后,就可以包饺子了。奶奶先把面团揉成一个细长条,像一条蛇一样,然后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团。

接下来就是我的事了。我已经学会了擀面皮,这是我学了很久才学会的。擀面皮的时候要非常细心,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皮厚了,饺子不容易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一手拿着小面饼,一手拿着擀面棍擀饺子皮。接着就是包饺子了,我把馅放到饺子皮中间,然后对折一下沿着两边把它包成了荷包型。最后就是煮饺子了。水烧开后,把包好的饺子放进去,我在锅边看着饺子在锅里像一条条翻腾的小白鱼,别提有多乐了!因为这是我自己包的饺子!

霎时,我觉得自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四】

每一部电影都隐含着它所希望传达的讯息,有珍贵的友谊,温暖的亲情,这次我要分享的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狮子王》。

《狮子王》是一部脍炙人口且远近驰名的卡通,描写小狮子辛巴成长的点点滴滴,从懵懂无知、误闯土狼穴的它,变成能够管理国家的狮子王。电影从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拉开了序幕,小辛巴诞生了!它在众多忠心好友的陪同下,历经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困的挑战,在历经生、、责任和生命中的种种考验,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中,体验出生命意义。

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辛巴的朋友—彭彭和丁满,因为他们俩总是在辛巴难过时在一旁为它加油打气。

在这部电影中,我学习到一个人必须担负起自己该负起的责任,不要逃避,不要躲藏,应坦然面对,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太在意,也不用太伤心,已经发生的困难或挫折要积极正面的处理,而不是在一旁掉眼泪,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我喜欢看电影,因为可以让人放松既可以休闲娱乐,又能从中学习,收获满满!

我学中文的经历的作文【五】

双节假期,诺贝尔奖各个奖项陆续揭晓,终于在假期的尾声,迎来了诺贝尔文学奖。

今年正好是诺奖xx周年,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起颁布,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文坛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之一。

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为美国当代诗人露易丝·,获奖理由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以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生存普遍化。”。

格丽克的作品目前已有两部简体中文诗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被国内引进,出版方均为世纪文景。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离开高中后曾进入莎拉劳伦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但均未毕业。

露易丝·格丽克是20xx-20xx年度的美国桂冠诗人。从1968年第一本诗集出版,50年间已经有11本诗集。1993年,她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将诗人的声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诗集一直是格丽克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作品。

《月光的合金》收录了露易丝·格丽克创作成熟期的四本诗集,分别是以一首悼歌开篇的《野鸢尾》(1992),游走于希腊神话和寓言中的《草场》(1996),开篇与结束之诗均以“新生”命名却充满了亡味道的《新生》(1999),和由一次次的自我回溯组成的《七个时期》(20xx)。

《野鸢尾》,一部植物启示录,植物与人的现实体验遭逢,在比拟宗教活动的晨祷与晚祷中被唤醒了鲜活的生物生灵,格丽克总是如此将其诗歌的品质灌溉在一颗苹果树的.种子里。

相对抽象的隔着樊篱的抒情诗,就像银河中扑闪的流萤,让你觉得美丽,却捉摸不定;让你恍惚若即若离,因为本身就虚幻得遥不可及。

我第一次惭愧不已,这样一位在世界范围享誉盛名的诗人我却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阅读她的诗,真的是孤陋寡闻了!

引用某位评论家的评价说格丽克是“当今最具复杂性的现代诗人”。对这句我完全认同,而且她的复杂性,不在于她的直观形式,她的形式恰巧是简洁简单的,是那种包含在简单表象之下的无穷繁复,是沉默,是省略未说出的,也是难以轻易被定性阐述的。

格丽克的诗很有深度,读起来也略显压抑,没有一定生活和感情的阅历可能读起来比较吃力,没有失过恋,没有调过情,没有结过婚,没有爱过,没有绝望过,没有直面亡,也许很难真正读懂格丽克,至少现在的我有很多诗读不懂,领会不了。

由于格丽克的很多诗里面出现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因此如果对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没有一定了解,可能也很难读出作者在诗背后要表达的那种纯粹的感情。

诗人就像一位虔敬的信徒,日日自问自答般地忏悔及思忖着生活中的得与失、生与、爱与美。对于诗人而言,一本诗集便是一个有机整体,每首诗的位置都有精巧的布局,甚而有几首诗是前后循环呼应的。

写作五十年,诗集十一册;有论者说:“格丽克的每部作品都是对新手法的探索,因此难以对其全部作品加以概括。”

总体而言,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剑走偏锋,抒情的面具和倾向的底板经常更换,同时又富于激情,其诗歌黯淡的外表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

语言表达上直接而严肃,少加雕饰,经常用一种神谕的口吻,有时刻薄辛辣,吸人眼球;诗作大多简短易读,但不时有些较长的组诗。

近年来语言表达上逐渐向口语转化,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虽然主题上变化不大,但经常流露出关于世界的玄学思考。

写诗的女子,孤独而美丽。记录着爱,信仰,亡以及每一寸晨昏的流光。她选用的词语,浑然天成,像月光下的一枚珍珠,光芒柔和,柔和里又散发着悲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