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作文袁隆平

初二作文袁隆平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7 00:32:54
初二作文袁隆平

初二作文袁隆平【一】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学楼二楼组织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非浅。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来袁隆平家闹事,还把袁隆平

看完《袁隆平》,我又联想到了自已,现在我们的家庭条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说我们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时候学笛子时,刚开始笛子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因为好奇所以我学得很高兴,学得也很好,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太没劲了,学了一年我就不学了。我又去学跳舞,可是有许多动作做出来都很疼,我便也不学了。可是现在看到小伙伴们吹笛子,跳舞时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来当时没有坚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后悔。还有一次,我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好几次我都没能把电池装到小装制中,虽然如此,但是我没有气馁,坚持又做了七次,终于把电池装了进去。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

电影《袁隆平》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已的信念,最终才能取提成功。我们一定要向袁隆平学习!

初二作文袁隆平【二】

2021年5月22日是日月同悲的一天,当日下午1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在长沙溘然长逝,享年91岁。

当全国人民得知这个悲痛的消息时,各大媒体以及朋友圈,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对袁老的不舍、憧憬以及感激之情。在长沙,许多人夹道送别袁老的灵车,哭嚎出内心的痛别。还有许多人在袁老曾经就读的西南大学的雕像前献花。袁老一辈子几乎都是面朝黄土地躬耕在稻田里,一生都在为人民能够吃饱饭而努力奔走着,因为这样,祖国和人民也记得他,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得他。

而我作为21世纪的90后,了解袁隆平爷爷是“杂交水稻之父”,可是我对于他老人家的生平和水稻的.研究事迹了解的并不透彻,这驱使我观看《袁隆平》这部纪录片,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平故事,了解他的“禾下乘凉梦”。

走进这部纪录片,了解到,当袁老在安江农业学校教书时,他关于水稻的种植理念和同校的刘老师的种植理念大相径庭时,刘老师的课堂门庭若市,而袁老的课堂门可罗雀,只剩下了一个学生董婕,也就是后来袁老的老婆,不过在真实生活中,袁老的老婆的妻子叫邓则(邓哲),电影里叫做董婕,至于为什么在电影里面要改名,这也是观看电影的我颇为狐疑的一点。即使大部分学生青睐刘老师的课堂,袁老在水稻种植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董婕一起关注自己培育的水稻,当看到那株水稻有230粒种子时,他们的欢呼和雀跃,就是田野上最美丽的风景。

在培育高产的水稻上的道路上,袁老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遇到很多挫折。红卫兵砸家,破坏供研究而种植的水稻,试验田被毁坏,以及水稻产量迟迟未增,这条道路走起来是艰难的,但是袁老义无反顾地坚持往前走。

某日,当他去一个学生家里家访时,学生的妹妹突然肚子疼,因为长期没有吃饱,便蹲下了身。袁老了解之后,给了小姑娘一个冰,可是小姑娘却不舍得吃,说要等肚子饿得瘪瘪的再吃。当袁老在学生家里吃饭时,小姑娘想要搭凳子去拿梁上的水稻种子给袁老吃,却不慎摔了下来。我想,袁老看到这些画面,无不坚定着他继续研究高产量水稻的决心和信念!我想这些画面,都是激励着袁老想要解决人民“吃不饱饭”的动力吧!

有才华的人,也总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和魅力。袁老在培植高产水稻的道路上,尽管困难重重,甚至他也不清楚自己最后能够成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躬身于田野上,研究水稻,希望能够解决人民吃饱饭的难题,他老人家的身上彰显的有一种韧劲。除了对水稻的专情,袁老似乎也是一个别有风情的人。

他会在田野上拉小提琴,还会说英语,讲起话来幽默风趣,做事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虽然与袁老素未谋面,但通过电影里或者视频里看到的袁老,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我们有这样的一位同胞,有这样的一位惦记着人民的前辈,我们是多么幸运的华夏儿女。

观看影片,除了对袁老对水稻的执着研究所感动之外,还为他的心中大爱所折服。袁老研究杂交水稻,便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饱饭的问题,但是他不仅想解决中国人的吃饱饭问题,甚至走出国门,无私地将杂交水稻技术带出去,让全世界更多人可以解决吃饱饭的问题。看到他无私地心忧全世界人民的吃饱饭问题,那一刻,他不仅是我们的袁老,更是全世界的袁老。为他的胸襟和大爱所动容和折服!这是一名令我们感到骄傲,并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前辈!

影片中,也看到了袁老的遗憾。在他父亲去世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妻子才告诉他这个事实,因为他父亲叮嘱不要告诉他,因为他忙,他要做大事。父亲去世,自己却不能知晓,这对于袁老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正在他将汗水洒向稻田时一些无可挽回的遗憾也爬上了他的心尖。

看完《袁隆平》这部影片,袁老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立体和具体,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大家对袁老的不舍和感激。因为他是除了父母、我们自己,另一个关心我们是否能够吃饱饭的人。虽然我不曾经历过食不果腹的那个年代,但是在我的父母的讲述下,也大约了解他们那个食不果腹的时代。能吃饱饭,是多么简单又朴素的愿望。而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有这样一个人为人民吃饱饭而忧心,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袁老一生躬耕田野,形容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只为一事来”同样可以用在袁老身上。除了袁老,还有许多人的一生都奋战在一个领域,比如同日去世的99岁高龄的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原子之父——钱三强,导弹之父——钱学森等等,这些人一生致力于科学的某个领域,为我们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和他们相比,我们就是世间的蝼蚁,微不足道。可是小小的我们,也可以有大大的梦想,我们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他们,但是我们可以追寻他们的光,去发出自己的光,同样也可以在这个社会创造出一定的价值!

这些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的人,不仅需要我们记住,更需要化作指引我们奋力前行的光,牢记他们的光荣,献出自己的使命!

伟大的人民前辈,你们一路走好!你们的梦想,后继有人!

初二作文袁隆平【三】

为缅怀袁隆平爷爷,5月24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集体观看了电影《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袁隆平爷爷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的研制出杂交水稻。虽然在研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袁隆平爷爷没有被困难打败。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

观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我对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老爷爷,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对他产生敬意。

袁隆平爷爷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改变着世界的历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不怕困难、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品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当下我们该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粮食,为深切缅怀袁隆平爷爷,餐餐光盘我们在行动!

初二作文袁隆平【四】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听到这个噩耗传出时,我心头一颤、难以相信这个消息,原来有的人伟大到让我们以为他没有生老病。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并将此作为毕生追求。他带领中国科研团队一次次攻破难题,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做出重要贡献。看完《袁隆平》这部电影后,我颇有感悟。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回顾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怀“禾下乘凉梦”,秉着“躬耕田垄情”,毕生辛勤耕耘,让全球数亿人口摆脱饥饿,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我们要读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后的“不凡”,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创新创造、朴实无我的奉献精神,写就不凡人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怀院士揣着“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理想,决心向“饥饿恶魔”发出挑战,深扎实践热土,努力发挥聪明才智,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用一生的实践让水稻高产成为现实。

“操场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袁隆平院士凭借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水稻育种经验,做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双结合”,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贤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试想,如果没有在平凡岗位上锲而不舍、日积月累的创新创造,哪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勤于“下田”、善于“蹲苗”、敢于“拓荒”,努力从实践中汲取“创新”之经、“闯关”之法、“夺隘”之策,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于担当的排头兵、善于作为的领头雁,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和迎难克难的姿态践行为民之情,实现报国之志。

接续奋斗,是最好的纪念。我们要从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长力量,播种为国为民之梦,涵养创新创造之能,积蓄苦干实干之功,在为民造福、奉献社会中发光出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