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谱作文(刘氏族谱序言范文大全)

刘氏家谱作文(刘氏族谱序言范文大全)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0 23:19:53
刘氏家谱作文(刘氏族谱序言范文大全)

刘氏家谱作文【一】

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

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

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那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小巧朴素,可这小园留下了刘氏兄弟多少童年快乐的记忆。难怪,刘半农用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千古传唱的诗作为世人讲述了这深深故乡情!

走出故居,回首遥望,《光明行》高亢激越的旋律仿佛在我胸中升腾,刘氏兄弟执着奋斗追求光明的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氏家谱作文【二】

刘文彩最初只是做小生意的,赶牲口贩运货物,他依附于两个大军阀:刘文辉(他弟弟)和刘湘(他侄子),从此刘氏家族急剧暴发,建起了庞大的庄园。庄园内亭台楼阁、金银珠宝、进口汽车,奢华无比。走不多远,我们参观了收租院,泥塑艺术地展现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与刘氏庄园形成鲜明对照。

收租院展厅,是一条长近100米的长廊,背景灰暗。一群一群的雕塑,像真人一样的大小,形体、神态逼真。展厅主要展现了地主逼农民交租的种种场景。

透过大玻璃我看到,交租时,地主老爷坐一把太师椅,旁边蹲一只恶犬,他的一个爪牙凶神恶煞,一掌推倒老人,交租的粮食被打翻一地。

往前走,地主老爷的两个爪牙强行把一个年轻的女人拉走,那女人望着倒在地上的\'老婆婆手里的婴儿,依依不舍,婴儿在哭泣喊叫,妈妈肝肠欲断,撕心裂肺。老婆婆眼里满是绝望,望着那个年轻女人一愁莫展,她纵纹密布,满脸苍桑。

再往前走,我又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牢笼,牢笼里有一个女人,外面一个老奶奶和一个小孩儿提着一盒饭来探望她,廋骨嶙峋,凄凄惨惨;牢笼内被隔离关着一个男子仰面朝天,脸上满是痛苦,吊在一根绳索上,实在活不下去了。

继续往前走,到了最后一组雕塑,愤怒、绝望的农民们就要奋起反抗。

出了展览馆,外面阳光明媚,风景如画,大人、孩子美衣美食,笑逐颜开。看了馆内看馆外,触景生情,内心立刻涌出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苦难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股激情涌在心中:感谢!

刘氏家谱作文【三】

家谱,是民族走向文明和繁荣的象征。

家谱,是国家不断强盛和兴旺的标志。

因为,有家族才有民族,有民族才有国家。如果家不能成为族,国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脉。所以,理顺家族脉络,探寻家族根源,发展家族文化,是一件关乎国家生存亡的大事。要发家兴国,首要的是要研究家族历史,编写家庭族谱,构建和谐家族关系,促进国家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历朝历代的先祖们,在国泰民安、中兴鼎盛时期,都倾其所有、群策群力,编写好自己的家谱。

家谱是家族发展流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家族岁月足迹的历史刻记。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不知父母”的原始愚昧时期已经过去了,掀开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崭新篇章。因而,姓氏兴起了,家族兴起了,家族发展的漫长历程就被记载下来了,因而成为一个家族斑斓的历史典籍。

家谱是子孙学习的最好教科书。一般来说,家谱都记载了先祖们生产、生活、迁徙等最大事件,特别是先祖们为了自己家族生存发展而形成的奋斗精神和自我品格塑造精神,是后人们不可多得的直接范本。在一般的家谱里,有社会名流的详细记录,也有家族败类的真实记载,为子孙后代做人、做事提供了最鲜活的教育材料。

家谱是国史方志的最好补充。国史是一国之史,方志是一方之史,记载的都是国家和地方的大事、概事以及一种发展流程趋势,没有平凡人、平凡事的记载。然而,各族各房的家谱,就很好地弥补了国家历史、地方志书这一天然性的空白。因为家谱,可以细致地记录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生命流程,包括个人的出生、成长、业绩、亡、墓葬等等,是最完整、最真实、最细腻的人类活动的历史书卷。

家谱是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阶梯。家谱可以很直接地反映族内人与人之间、族外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为人们的各种交往,特别是爱情、婚姻、家庭交往提供了很好的伦理世系图,避免了许多不健康、不道德、不科学行为的发生。现今的高速发展社会,人们迁居的机会多,流动的节奏快,不按照派序取单名的多,族人互相不认识的多。如果没有家谱,人们只知姓而不知族,更不知辈份,很容易在伦理道德上出现失误,给社会和家族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编写家谱要破除封建的宗法观念和迷信思想,要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对社会负责,绝不能把编写家谱作为积聚宗族势力、宣扬房头霸业、美化家族历史的卑劣手段,更不能把家谱作为传播封建迷信思想和精神污染的工具。

现在,中国正在迈向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最需求的是精神文化生活,是认祖归宗的传统文化素养,因而全国各地都在收集资料,编写家谱,弘扬家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这是一件值得庆幸和十分有价值的好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目光和手法,站在中华民族5000年厚重的大幕下,才能编写出符合历史真实而又独具家族个性的家谱,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家族文明、人类进步,才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秀美光艳。

刘氏家谱作文【四】

再谈谈修家谱的意义。古人云:“人生在世,姓望在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作为人子应该深知人无祖先,根从何来,人无父母,身从何来的道理。修好家谱,既有承前启后,不忘根本的目的,也有上对先人,下对后辈的意愿。先人艰苦创业,理家育人,为社会为家族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通过修家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通过修家谱,把每一代人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史事真实的记录下来,留给后辈们,让后辈了解这个家族的发展与兴衰,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先辈的治家理念,吐故纳新,去糟取精,世代相传。修家谱和续家谱不是为了炫耀家族的\'辉煌历史,而是为了保留住我们祖辈最优良的传统和精华,教育启迪后辈们更加进取,发扬光大。

最后谈谈父母重视修家谱的意义。一个家族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因此要先有家才有家族再有家谱;其次是这个家族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传统,才可以配写家谱。如果这个家族的人举止不端,行为不良,家谱记录下来的人和事都是羞于世人的,那写家谱还有什么意义?一个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父母是这个家的核心和主心骨,所以说有父母的家庭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可见父母对一个家的重要性。家族是什么,家族就是一棵大树,先辈是这棵大树的根基,父母是这棵大树不断伸展的枝桠,子孙后代就是这棵大树的叶,根基稳固,枝叶茂盛,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做好根基,立下家训,才能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做好父母,厚德载物,才会给子女带来福报。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者,应百善孝为先,以德修身。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故父母在家庭中应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什么?榜样即是力量又是方向,也就是现在说的正能量。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做好父母的本分,教育好子女,使子女成才,这个家族才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反之,如果对子女缺乏家族观念和人伦道德的教导,就会导致子女家庭观念淡薄,甚至会出现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嫖赌,横蛮逆行的结果,这个家族就会走向衰败和没落。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父母留给子女的不仅是房屋、黄金和钞票,更应留给子女丰富的文化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和优良品德。这样,儿孙们才能以德生财,才能走上发家之路,才能攀登兴旺之阶梯。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修续家谱,把族规家训和一些具有教育启迪意义的文章、回忆录等珍贵资料融汇在家谱之中,付梓成册,以规范后人的言行,教育和鼓励后人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解读曾国潘“耕读传家久,读书济世长”耕读传家,泽及后代的人生智慧,甚感吾李家先辈“礼仪修身,耕读传家”家训之深远意义(家训的释义,晓菲已著有一文,这里不作赘述),这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后辈取之不尽的财富,应牢牢谨记。在《夏津县志》人物一栏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李学信(我老太爷)孙庄人。少贫,佣工于朱官屯宋姓家。宋素封,有还债者,金数页,银四百两,秤验甫毕,贼忽至,弃于案,全家逃避。贼去归,意金银亡。学信出金于怀,出银于积薪下,不减分毫,主人喜,以近孙庄地三十二亩酬之。秋收时,学信将所获仍归主人,主人力据,始实受其田。后家渐裕。子荩臣,经商济南,急公好义,为邑人(夏津古称邑)所依重。孙福堂、善堂(我爷爷)克振家声,丁财并茂,人以为种德之报云。”另据夏津县党史委文史资料《八年记忆》中所载夏津县在抗战前经济繁荣景象:1938年前,县商会会长孙庄李福堂开设的花行有:“同兴”、“泰兴”、“正兴”、“裕兴昌”、“玉兴栈”、“兴栈”、“茂兴”、“福兴”。当时有“李福堂真是凶,一心要办八大兴”之说。可见当时家族之兴旺、经济之繁荣。先辈以诚信在一县之志留于后世,是我们家族的最大荣光和骄傲。先辈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留给我们后辈的福报源源不尽,长流不息。

传家不忘传家训,修谱不忘重修身,乃吾后辈之重也。

刘氏家谱作文【五】

今天,我们去参观刘氏三兄弟的故居。刘氏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

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

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那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小巧朴素,可这小园留下了刘氏兄弟多少童年快乐的记忆。难怪,刘半农用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千古传唱的诗作为世人讲述了这深深故乡情!

走出故居,回首遥望,《光明行》高亢激越的旋律仿佛在我胸中升腾,刘氏兄弟执着奋斗追求光明的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