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在书的海洋中穿行800字作文)

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在书的海洋中穿行800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31 23:29:56
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在书的海洋中穿行800字作文)

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一】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二】

众所周知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卧佛自有其妙处,在此我不必多谈,而使我兴趣十足的圆觉洞,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这一组石刻艺术中蕴涵的现代科学知识,才是感悟最多之处。

圆觉洞中运用的光学、声学及排水系统

来到大足石刻的宝顶山,有一座让人惊叹的洞穴――圆觉洞,窟高6米,宽近10米,深12米,洞口左下方刻有宋代著名学者魏了翁书写的“宝顶山”三字。进入洞中,洞内即使大白天也显得十分昏暗,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背对着我们,跪在供案前的菩萨,他与“天龙八部”里那位向来以背视人的枯荣大师倒有几分神似。石像雕刻精细,质感特强,供台犹如丝绸。可是,为什么只有这樽跪佛像在黑暗的洞里可以看得见呢?环顾洞内,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石像背对的方向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而天窗与石像又呈45度角,光线透过天窗,正好射到了佛像上。这就是古代的“聚光灯”。古人在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光学的原理,就解决了照明问题,而且还环保不用其他火种光源造成洞内的污染,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体现,这不得不让人折服,堪称大足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在洞里轻言几句,就会发现没有明显的回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因为洞内石壁凹凸不平,从而减少的回音,这说明古人对声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因而,就运用石壁凹凸不平使声波发射紊乱,相互抵消而导致回声消失。这简直与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回声处理不谋而合,但前者却比后者早了整整800多年。

而还有更绝的,那便是它的排水系统。若是在雨天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环绕洞中的额众多石像中,有一坐石像的手不停在接水。随着手臂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条长龙在石壁上蜿蜒。石龙把水吞入体内,又顺着身子排出,排出的水又通过石像的手流入地下的暗道,再排到洞外去,真是巧夺天工,而比起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学、透视原理

来到宝顶山上,有一组很独特石刻,它就是“释迦、普贤、文殊、与八十八佛”石刻。中间释迦身着敞领袈裟,普贤、文殊在左右内饰缨络赤足立于莲台之上。普贤手托大宝楼阁,文殊左手捧着7层宝塔。石刻独特之处就在于这座文殊像。文殊捧着的7层宝塔高近1。8米,重达350-400公斤,倾斜10度,可是却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而未坠落,原因就在于袈裟与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支撑着宝塔。在多种结构中,惟有三角形稳定性最强,这是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东西。可是这种力学中的的原理在这里却得到具体的运用。我们只有为古代的能人巧匠惊叹了。

释迦、普贤、文殊为什么要向前倾斜10度呢?这是因为石刻不仅要结实更要注重美观。为了避免人的视觉上出现雕像身体与头像的比例不协调,这几樽雕像的身体都有十几度的倾斜。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透视原理,这可是在当代美术教科书上才会学到的。能工巧匠却在宋代就知道了,还把它应用的炉火纯青,不得不让人称赞。

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三】

在知识的海洋中穿行作文500字【四】

听着江南温婉小调,吴侬软语在耳边呢喃,这些总会让我想起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想起乌镇的美。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有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梨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行走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我那颗酷爱旅行的心装满了乌镇的温柔气息,乌镇啊乌镇,你在我心里盛开出一个永恒的天堂。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总有一种穿行历史的恍惚,毕竟,这里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文明,太多太多流传千载的故事。闭上眼,湖上有风吹来,我依稀听见有鹤在石头城依水的朱楼外幽鸣,猝不及防地,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带着西湖氤氲的水汽向我迎面扑来,关于苏堤,雷峰塔,关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篇……在西湖旅行,我看见雾气氤氲在流水边,把水草和游鱼的呼吸也变得如同丝绸一般柔嫩,西湖所蕴藏着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精髓,让我心动。

读着李后主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总能无端地让我想起秦淮纷飞的琼花以及漫天的柳色,秦淮,这一个多情的地方,总能让我忆起这里吹断云水间的笙箫,寒烟笼细雨的庭花,忆起李煜的“露华新月春风度,车如流水马如龙”……这些关于秦淮八艳,南唐故里的故事,沉积在江南上苑的郁郁楼台间,倾诉着琼花月影中道不尽的往事。在秦淮旅行,我捕捉到了李后主的悲伤,以及无数水色江南的美丽所在。

旅行是一个让我心醉的过程,穿行在这如水江南,让我在美景中洗尽心中的莽莽红尘,让我汲取了历史的深沉,更让我品味到了如水的绝代才情。带着满心的欢愉在水乡旅行,我一路收获着美丽。

请和我一起穿行在如水的江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