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作文)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9-22 19:39:18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作文)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一】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么口头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相关性的证实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知识盲区,无法讨论了。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二】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的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第一: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了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它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虑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件事实。

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第二: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他们显现出我们的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探寻答案。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第三: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到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得地位,以便我们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的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约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三】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四】

有一个寓言故事,它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孩子,她从小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计,她非常自卑,因为她从来没穿过漂亮的衣服,没带过任何首饰,在这样极其贫困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在她十八岁哪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的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去买圣诞礼物。她非常激动和兴奋,但还是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攥着这些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一路上他看到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的想:“我是这镇上最抬不起头,最寒酸的女孩,看到她自己心仪的男孩,她又想,我是这个镇上唯一一个找不到舞伴的人吧”

她就这样一路走到了商店,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发饰和金子做的首饰。她买了一个粉色蝴蝶头饰,戴上后的她就像天使下凡一样,容光焕发,美丽动人。她不再迟疑了,买下头花后,她把剩下的.钱小心的收进了衣兜,生怕丢了妈妈辛苦攒的钱。她激动和陶醉的心情让她跑了出去,出门时候,她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老绅士,她仿佛听到老绅士在叫她,但她已经顾不上了,不知不觉跑到小镇里,没想到投给她的是惊讶的目光,她听见有人说:“镇上竟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她遇上了自己喜欢的男孩,那个男孩邀请她做了舞伴,她想这都是头饰的功劳,她回到商店想再看看还有没有好看的头饰了,刚进门,那位老绅士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时,这个头饰掉了下来,我一直在等你来取。”故事中的小女孩自卑是因为她怀疑自己家境没有别人好,但是记住相信你自己你才是最美的。

当你面对不理想的成绩时,你是否感到自卑?当你面对比你高的同学时,你是否感到自卑?当你面对朋友的冷超热讽时,你是否感到自卑?不要自卑,面对成绩,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成果;面对身高,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面对朋友的冷嘲热讽,只要走自己的路就好。

蒲松龄说过:“有志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可吞吴。”相信自己,不再自卑。

送给自卑女孩的作文【五】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