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红色家书12篇原文)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红色家书12篇原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7-20 04:14:16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红色家书12篇原文)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一】

说实话,打开电视搜寻这档节目,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本没有太大的期待,可当那清亮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澈嘹亮的歌声伴着吉他声缓缓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温的午后,因燥热而躁动的心,一下子宁静了。只留下美丽的音符与诗词的古韵在客厅里微微荡漾,漾进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灵。

当梁俊老师走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时候,他的光芒便被亿万观众所知。 梁俊老师,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与快乐,他想将诗融入歌曲,将经典与流行融为一体。但是他不会谱曲,他只能将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诗词歌曲。曲谱很简单,却又那么震撼人心!

听者他们的演唱,我仿佛看到,无数个黄昏,梁老师抱着一把木吉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他的周围坐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一起在唱诗词。孩子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神往,仿佛这诗词里孕育了无数的力量……

朴实的孩子,普通的梁老师,他们不就像这苔一样吗?苔本平凡中的平凡,却生命极强。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阳光给到环境和营养,才能绽放出美丽,而苔花总是生长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渺小,那么不引人注目,无人鼓励,更无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挠地生长着,以自信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绿色的苔,代表的就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颜色!

300年前的诗,穿越而来谱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气,梁俊老师和孩子们唱得是生命的勇气。是啊,每一个生命如同花朵一样,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有绽放的权利,只要花开,都一样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相信,在今后的成长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像苔花一样,不惧平凡,追求卓越,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二】

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闯进我们的生活。闲暇时间总想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打打游戏,熬夜追剧。直到看了《经典咏流传》才让我对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提起诗词,多数人都会想起小学时我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背诵的一首首古诗。可是,当时的我们也仅仅是将诗词背下来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意境。今天,当我们以现代文明的形式,用现代歌曲来演绎诗词的意境,才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时间谱写《新学堂歌》,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在耳边激荡回旋,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如精灵般敲打着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当现场所有的人向古奶奶致敬时,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心灵也为之震颤,内心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和感动。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人从内心体会到快乐,这就是“匠心”精神,值得我们为她鼓掌,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龚琳娜和其爱人老罗也让我心生敬意。一个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凭着对编钟的热爱,去探索、去研究,即使这样的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是,他们因为热爱为音乐的探索付出的努力,就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赞叹!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三】

昨晚我观看了央视全新推出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不禁热沸腾,为之点赞。

这档节目是央视2018年推出的创新节目之一,以“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宗旨,邀请众多知名的明星和素人前来传唱,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中华文化就用它丰富的底蕴和深厚的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衍生出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则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流传至今。

可如何才能让经典与时尚融合?如何才能让新时代的人们继续传承那些带有文化烙印的诗词?这是一个难题,却也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命题。

节目制作方、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表示他找到了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时代性”。

过彤认为如果想让大家接受那些晦涩难懂或默默无闻的诗词,节目组就需要选择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具有普适性的代表作。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从中到诗词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其实这点很好理解,一般人们不愿意学习看似与自己无关或无用的知识。但一旦有人告诉你,现在有些知识被赋予了具体的指向和意义,变得与自己息息相关,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乐意去学习和关注它。

那为什么节目组最终会选择公众人物担当传唱人呢?原因就是过彤说的第二把钥匙——“时尚性”。

因为明星本身就是时尚的载体和符号,他们用流行的元素去包装经典,让朴素的诗词得以创新,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可以带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和听觉享受,那么传播的效果肯定不错。

正如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的那样:“我们用最流行和最易于传播的方式,让那些传世经典再度叩响当代人们的.心灵。节目的立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 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昨晚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孙杨传唱的经典诗词《亭亭山上松》。

“亭亭山上松,

瑟瑟古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作为中国泳坛的领军人物,孙杨,一个90后大男孩,在水中劈波斩浪,为国争光,由他来传唱这首诗再合适不过。

孙杨自从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被国人熟知后,一直都没有停歇,接二连三地在各项重要赛事中斩获金牌,赢得荣誉。哪怕身上一直都有伤痛折磨,但他依旧咬牙训练,不敢怠慢,尽职尽责地履行他对祖国的承诺。

意志如磐石,品德似青松,孙杨堪称90后的完美表率。男儿当自强,为自己强,为家人强,更为国家强!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在这些有有肉的年轻人的带领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间传颂和流传,经久不息。

回顾央视近两年推出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制作精良,文化氛围深厚,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优质的节目对人们的影响。自从我的家人关注这些节目后,他们在空闲时间也开始研读唐诗宋词,重新回味其中的精髓和乐趣。

诗词的传承,是一件漫长而伟大的工程,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祖辈的寄托和神圣的使命。时代在历史的潮流中迂回前行,经典在文化的推动下历久弥新。

最后,让我们向经典致敬!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四】

看完《经典咏流传》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孙杨传唱的经典诗词《亭亭山上松》。 我不禁想到一句话:做人当如松!

东汉刘桢的《赠从弟》这首诗,我初一就背过了,如今听着二十七岁的孙杨引吭高歌,才觉得品出了诗的滋味。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八百多年,他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节目把这首诗选出来传唱,尤其是让孙杨来唱,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划。因为,这首诗,似乎就是孙杨的写照啊!

仍记得2016年8月14日,里约奥运会游泳比赛进入到最后一天。中国人都期待着中国名将孙杨的佳音,然而,就在200米自由泳夺得冠军后,孙杨突发感冒,导致身体状态欠佳,在预赛中被淘汰。这样,孙杨也失去了卫冕的机会,他以1金1银的成绩结束了里约奥的运会之旅。我想那时候的孙杨,已经够难过了,可媒体不放过他,铺天盖地的评论向这个大小孩砸过来。 他如果没有松柏一样的毅力,如何挺得过来。作为中国男子游泳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游泳健将。哪怕身上一直都有伤痛折磨,但他依旧坚持训练,尽职尽责地履行他对祖国的承诺,不言放弃!

唱这首歌的孙杨,在经历了人生的无数风雨后,看起来更成熟了,他以一个体育人的身份,唱出了生命的自强不息,其实,这种松柏精神,应该是中国人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因为做人当如松的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历史才得以传承。所以我希望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无穷的正能量!

红色家书永流传作文【五】

余光中曾写过一句话"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人们对家乡悠悠的思念。是不是有那样一件小物,也承载了你对家乡的那份浓浓的情谊?

在《经典咏流传》中,那一件物品,是诗词与歌。是"京剧大师"携手华侨——11岁少年王泓翔共同演唱《咏梅》时对梅花风骨的赞颂;是74岁的台湾乐坛传奇——陈彼得先生唱响《青玉案·元夕》并向世界震撼呼唤:"辛弃疾800年前梦想的盛世中国,我们实现了!"时的气宇轩昂;是年轻的歌手——吉克隽逸歌唱《天净沙·秋思》时道尽天下游子对家乡的拳拳思念;是棋手柯洁演唱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时的深情和诗中所蕴含的浓浓思乡之情;是雷佳演唱《静夜思》时对话李白的感同身受。乡愁,是诗人们的诗词,是歌手们的歌声。

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有些人被贬于"巴山楚水"之地,有些人被迫去服兵役,对家乡"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使得他们夜夜不得眠。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诞生了。今天,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逐渐便利,再不存在"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悲凉,可当在外打工的游子捧起那碗泡面,是否会想起母亲的手艺?所以,乡愁啊,是没有时代性的划分的。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未看节目前我便接触过这首词,当时便喜欢上了它,仅仅因为它的音律美,看了节目之后,我才对它有了更新的认识。词中描写的将士对家中的思念,实在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为那份愁思,所以"聒碎乡心梦不成。"整首词用两个字来形容,"凄美"。

可我认为,"乡愁"一词并不准确,因为"思乡"不一定是一种"愁"。万物都有其对应的黑白两面,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其实是承载了游子归家的欣喜。我从一本书中曾读到过"没了炎炎夏日,西瓜便不再甘甜"。我想,人们对家的情感也正是如此吧,没有了日夜的思念,火车到站的那一刻也不再喜悦,不再令人振奋。

若人们可以将这份愁思转化为奋斗的动力,那么这份乡愁就不再是单单的"愁"了,它更是一份有意义的信念,使每一个迷茫的人重新找到方向,不再停滞不前。

乡愁不是愁,是让我们不惧陌路的动力,是人人心底的那份温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