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她作文(我记忆中的她作文)

窗边的她作文(我记忆中的她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19 14:19:54
窗边的她作文(我记忆中的她作文)

窗边的她作文【一】

那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去外婆家。坐上车后,我发现车上的乘客你拥我挤,谁也不肯让坐。

这时,我惊喜地发现在窗边,居然有一个空位空着!我一边默默赞叹自己的好运,一边向那儿挨去。突然,一旁的妈妈“哗——”地将我推开,挤开人群,大步向那个略显冷静的空位奔去。她不顾一切地坐在座位上,然后“呼——”地一声叹了口气。我惊呆了,用手拼命将妈妈拉开:“妈妈,你为什么和我抢座位?”“因为......”真奇怪,一向说话干脆的妈妈,今天怎么就......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妈妈换作了一张笑眯眯的脸,拉拉我的衣服,示意我坐下:“来,坐在我腿了吧!这多好啊!”我生气极了,感到浑身不自在,真想找个目标发泄一下,表示我满心的愤怒。此时此刻,一个问题正在我的脑边飘荡:难道妈妈不爱我了吗?

渐渐地,我们到站了。正当妈妈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一股刺骨猛烈的寒风迅速地吹了进来,让我瑟瑟发抖。这是怎么回事啊?我凑上前去,仔细地瞧了瞧——哦,是这样啊:原来车窗了破了一个大洞,妈妈为了让我得到温暖,为了让我得到安全,居然......居然用她那庞大的身躯挡住了风寒!

走在前往外婆家的路上,我默默地回忆着公交车上的`那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啪嗒——”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满载着浓浓的深情顺着我的脸颊滚落......

是啊,感动,也许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就像妈妈,她那个抢着坐在窗边的动作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难以忘怀.

窗边的她作文【二】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窗边的小豆豆,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让人读了一遍,又忍不住再读第二遍。在寒假我利用几个晚上,细细阅读和品味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时的作者是一个淘气的小女孩,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一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小豆豆被退学后,被一位赏识她的“巴学园”学校校长接收了她。而“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门,它是由两株矮树组成,用小豆豆的话就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校门呀”。“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室,它是由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组成的电车教室。“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他就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在这四个小时里,校长总是微笑着问“还有呢?”“讲完了吗?”没有一丝的不耐烦,没有一丝的厌倦。“巴学园”有着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把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都带来了吗?”“海里的东西”?“山里的东西”?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对食物所用的代名词。“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于是小朋友们都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有人写作文,有人做物理实验,有人做数学题。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和他感兴趣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像小豆豆这样一个在别人眼中“怪怪”的孩子,也许我们老师都会感到头疼,但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小豆豆却逐渐变得懂事、乖巧了,这让我不得不对小林校长肃然起敬。试想,一个上课就跑到窗边给屋檐下的小燕子、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的孩子,我们会怎样对待她?从小林校长的教育中,我看到了宽容,看到了博爱。我们也将成为一个教育孩子的老师,也能做到像小林校长那样伟大、博爱?总是耐心倾听孩子的述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是校长常常夸奖小豆豆的一句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对小豆豆的人生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

小林校长的教育是成功的,豆豆原来的老师的教育是失败的,至少,对小豆豆来说,是这样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差异?仅仅是教学方法吗?仅仅是师德吗?我觉得,不尽然。

成与败的关键在于老师的角色不同,一个是知己,一个是仇敌。小豆豆可爱吗?可爱!她正直善良,充满童趣,富于想像,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她的身上,到处都是我们童年的影子。读着这些句子,我仿佛回到童年,爬墙上树掏鸟窝,幸福的感觉荡漾在心中。试想,如果童年的我碰到小豆豆,那简直就是遇到知音啦!我相信每个读到小豆豆的孩子,都会把豆豆当作他们的知音。可是换一个位置,当作为老师的我们真正去面对孩子,当我们班真的有一个像小豆豆一样的孩子 ,她每天站在窗口朝外面大喊大叫,把小橱子里的东西翻出来又放回去,每天在集体活动时大喊大叫,那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也许,不是欣赏,而是制止。而制止就是控制。其实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建立在控制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课堂,控制集体教学中孩子的表现与回应。我们对课堂管理的理解,还仍然停留在七十时代。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控制,特别是孩子。可想而知,当我们想去控制孩子时,孩子的反抗意识和反感情绪会很强烈,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调整我们的教育策略,教与学的冲突就会随之而来,最终,教与学,成仇敌。最终,我们会成为豆豆原来老师的翻版。

这样看来,其实豆豆原来的老师也许和我们一样,为豆豆的改变做了无数次的努力,也许从本心里为豆豆好,希望她成为一个好孩子。然而,她是失败的,她没有能力让自己成为小豆豆的知己,而小林校长,做到了。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与孩子成为知己的法宝是什么?了解他,接纳他,尊重他,信任他。了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接纳,是沟通的基础;知己,是教与学之间最理想的状态。

书中小豆豆是幸运的,不但有一位理解她、关心她的妈妈,而且遇上了那样一位爱孩子的校长。小林校长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小豆豆稚嫩的心做着最亲密的接触。看着这样的书,你会被孩子那纯真的世界感动,也会被那些老师蹲下身子去触摸那些孩子嫩芽般的心灵而感动。

窗边的她作文【三】

当年小学语文课本里边就推荐过《窗边的小豆豆》,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课本里还推荐了《绿山墙里的安妮》。

这两本应该都是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吧。十余年之后,我总算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计划过段时间再去读一下《绿山墙里的安妮》。

关于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书里写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而真正读了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成长”这么简单。

“成长”涉及到的内容太多了,父母教育、学校教育,亲人、朋友、同学……小豆豆的成长故事里比较打动我的是她在巴学园里和许多人的故事,不管是校长、校工还是那些和她一起学习、做游戏的孩子们,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每一个故事都有令人感动的部分。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说实话,别说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是放在今天,巴学园的那种教育模式依然是极其富有开创性的,甚至不得不说,在当代中国,教育的功利性似乎要比之前更为明显,这就导致对于很多人来说,巴学园的模式太理想化,不可能实现。

小豆豆的成长故事中,除了巴学园的部分,还有家庭教育的部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小豆豆的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她妈妈、爸爸真的是太特别了,所以,从这一层面上说,小豆豆真的太幸运了,而她的成长经历很难被复制,不仅是巴学园的小林校长独一无二,巴学园的孩子们独一无二,连小豆豆的父母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知道,这本书被很多孩子、家长阅读,我认为它确实不负盛名,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这本书里体现出来的家庭教育理念(重点是小豆豆的妈妈对小豆豆的教育)值得好好学习。而涉及到学校教育,说实话,我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可能低年级以及幼儿园的教育者们可以参考这样的学校教育模式,但在中国目前普遍的“学历决定前途”的氛围之下,“巴学园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这本书的最后部分,黑柳彻子讲了一些她自己写成这本书的背后的故事,这部分是我极其喜欢的,我从中也知道了很多先前的故事里不曾涉及的人与物。我认为最棒的就是黑柳彻子后来又联系到了当年巴学园的那些孩子们——他们后来从事着怎样的职业、过着怎样的生活、成为了怎样的人……我特别喜欢这种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后来的故事”,毕竟,人的一辈子很长,一本书或许只能写某个瞬间、某段时间,但是,关于成长,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以十年为单位,好多个十年。所以,过去怎样,未来怎样,谁也说不清,就像小豆豆的生命里,有的小伙伴突然就不见了,那个叫泰明的男孩,那个叫洛基的狗狗……甚至是,在熊熊大火中燃烧的巴学园的电车教室。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到底是那些客观因素更重要,还是主观因素更重要?我想这个问题很难有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样,人总要长大。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也是我的感想。

窗边的她作文【四】

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她会义不容辞的帮助我,你看她紧锁眉头,嘴还叼着笔,细心讲解直至我眉开眼笑。

中午营养餐发下来了,刚从外面回来的我发现桌上有个碎鸡蛋,心想“同桌真不好,把碎鸡蛋给我”,我憋了一肚子气,不理她。下课后,一旁的同学说:“你同桌真好,两个鸡蛋都碎了还把大一点的给你。”我感动的不知所措。她见状抬起兰花指放在嘴旁“哎,我比窦娥姐姐还冤。”我们的视线交织在一起。笑了……

总有一幅动人的画面,一个女孩带着美丽的微笑和一颗体贴人的心,坐在我的右手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