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上海世博会作文大全)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上海世博会作文大全)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7 08:49:26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上海世博会作文大全)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一】

为了弥补我因当时年龄小而未能前往世博会参展的遗憾,也为了满足我对世博会的兴趣与莫大的好奇心,我在8月11日那天前往位于浦江西岸的世博会博物馆。

我用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看遍了所有展区,总体令我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也学到了很多。现在我就总结一下我的收获与观点。

世博会最重要的一点是反映科技与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可以结合普遍的社会问题,呼吁世界共同关注问题、解决问题。首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英国志在展示工业革命后本国的发达工业品,其卓越成果普惠了教育、农业及多种传统行业。此后的几届世博会,“机械”成为关键词,各国将本国的优秀工业产品带往世博会,满足了人们对于现代工业的好奇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工业来往。“它们发出的震耳欲聋的隆隆声正是进步和发展之声”,在那个民用工业与军用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诞生了许多新的科技产品:用于代替马车的电车、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众多农业机器。

但世界并非一成不变,世博会的主题经常会发生变化。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苏两国为首的冷战开始。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口号是“太空时代的人类”,那届世博会顾名思义,美国意在展现自己在太空探索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与巨大突破,同时对苏联进行反击,这反映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之激烈。而那一届世博会,苏联并未参加……

世博会这个大型盛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世界格局的改变,时常在更新着它所包含的理念与表现方式,如何从过去汲取经验,又如何展望未来,这是世博会带给人类与世界的瑰宝,也是它最核心的价值。

抛开世界,让我们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待世博会,我们会发现,世博会是一个充满友好氛围的大型展览,人们有机会体验最新科技,还有很多娱乐设施可供人们玩耍。但更多的,世博会真正给当地人带来的,可能是未来的蓝图与城市的改变,这些城市伴随着世博会的筹备进行了优化与新建。譬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大阪为了解决人口稠密的问题,在世博园区与大阪市区间规划并建起了一块人造居民区——吹田市。其设计理念集绿地、紧凑住宅区与往返城市的交通设施于一体,机场也得到了扩建。同时,连接东京的特快铁路也修葺完毕。上海世博会也有类似的例子:世博专线在世博会闭幕后成为了轨交13号线的区间。

我用世博会博物馆中的两句话,来作为本文感悟部分的结束语:“世博会孕育的文化精神将是不朽的”;“世博会的故事会经久流传”。

其实还有很多是我在博物馆中学到但未能跟大家一一介绍的。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世博会,一定要去博物馆实地考察。无论是各界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还是馆内的众多藏品或是模型,都会让你感到震撼。甚至各场馆的bgm,都是那么地自然、恰到好处。当我看完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影像资料,眼里泛起了泪花,我也不知道彼时的我是什么情感。

总之,眼见为实。欢迎去到,世博盛宴。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二】

今天,天上积着厚厚的云层,太阳公公休息了,爸爸一拍大腿,说:“走,今天游世博去。”我们家忙开了,妈妈上店里去买来了香喷喷的桃子,脆爽的黄瓜,涨红了脸的番茄。妈妈把桃子洗干净,把黄瓜的皮削掉,把番茄也洗干净,分别装在三个保鲜袋里。我往包里装东西:一个能折叠的板凳,一把折伞,一大瓶水,一条湿毛巾,还有一个垃圾袋(因为吃剩下来的果皮呀,食品袋之类的东西可以扔在里面,我们可不想做上海人的“反面教材”。我们涂上防晒油,“世博特种兵部队”正式出发喽!我们做上专线来到了世博园。世博园里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爸爸领着我们来到了香港馆排队的队伍中。我们走走停停,过了一会儿,我没耐心了,这时爸爸拿出了我们的“秘密武器”。爸爸给了妈妈桃子,给了我黄瓜,给自己一个番茄,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惹得周围的游客投来了羡慕的的眼光,有的.竟然咽起了口水,我得意地说:“味道好极了”!享受过美味后,我的腿站得有点酸了。于是爸爸又拿出了折叠小板凳,我们大家就轮流享受着,不知不觉进了展馆。我们凭着这些装备又轻轻松松地参观了“满眼国宝的中国馆”,“住着机器大娃娃的西班牙馆”,“带着土著风情太平洋联合馆”,真是意犹未尽......

我告诉大家:如果你要去参观世博会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你不会吃亏哟!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三】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到来,作为主办城市上海的居民,我也是上海的'一份子,并有责任和义务为世博会最好充分的准备。

早晨的鸟清脆地叫着,上海沉浸在一派和谐之中,每天都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老人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公园中欢快地跳舞,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追逐,不小心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这种景象难道不是世博理念所营造的?每天,在我身边不断发生跟世博有关的故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邻居张奶奶家的事。

邻居张奶奶家生活拮据,她的养老金与儿子的工资加起来只能达到三餐温饱,正因如此,她分节约,就连拐杖都没舍得让儿子买。现在,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张奶奶可来了劲,她认为,即使是他们这些年逾中旬的老人,也有义务我世博做出一份贡献。可惜,她的儿子不争气,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根本没有在意世博会的召开,自然不会因为世博会而在行为上做出改变。一天放学,我路过张奶奶家,看见她正颤颤巍巍地站着,对面是她的儿子。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我壮起胆,跨入张奶奶家的门。张奶奶见了我,脸上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一边请我坐下,一边指着儿子,嘀嘀咕咕地说了些什么。天生好奇心强的我,望着张奶奶,疑惑地问:“奶奶。发生什么事了?让您动这么大火气?”“哎。”张奶奶叹了口气,无奈地向我解释:“都怨我这个儿子,平时一点儿都不懂得节约,世博会就来了,他还是这样,出门总忘关灯,我提醒他,他还生我的气,我,我真拿他没办法。”我见张奶奶唉声叹气的样子,便知道她已经为儿子的不节约伤透了脑筋,我急忙安慰她:“奶奶,改掉习惯关键是要看自己,我相信您儿子能够懂得您的一片良苦用心的,就别生气了。”老奶奶看着我,摸摸我的头,笑着说:“还是琳琳懂事,奶奶不生气了,我会想办法的。”“嗯。”我真诚地望着奶奶,点了点头。

过了几天,我再度来到张奶奶家,被她家儿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了。眼前这个出门随手关灯的人和原先那个浪费电源的人截然不同。我惊喜地走到张奶奶身旁,问:“奶奶,奶奶,您是怎么做到的?我简直不敢相信了!”“呵呵。”奶奶满脸慈祥,看着我,忍不住笑了,“奶奶我,前些天把他房间的电线剪短了,让电工把电表分开放,以后他付他的,我付我的,这样,他就不敢浪费电源了!”“哦……”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里暗暗佩服奶奶,分电表付款没有合付便宜,以他们的经济状况,奶奶能够下这个决心,已经很不容易了,想必,这也是上海世博会给予奶奶的力量吧!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世博故事,我相信,通过一个个故事,我们能看见上海人对世博会的憧憬与期待!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四】

凌晨3点,我们一家就出发了。爸爸这次本来是不准备去的,后来不放心我们,他还是去了,我很兴奋。我们一家等在门口,坐上了到上海的旅游大巴车,发现车上有好几个我们小区的朋友。在这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歌声不断。

经过了6个多小时的行驶后,我们终于到了上海市区。“再过10分钟,就到世博园区了。”导游姐姐说。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世博园区,经过一系列古怪的安检后,我们进入了世博园内。光看地图还以为世博园不是很大。其实世博园非常大。用一个事例可以描述,这里每几秒钟,就有寻人启示出现。所以我始终都和父母在仪器,深怕丢了就找不到了。

首先我们去的是德国馆,才开始我还以为人并不多,走近后,我才发现,排队的人起码有七、八千人!我真是给惊呆了。我急得不想排队了,但是为了能看到馆,这次可真是让我知道什么叫排队了。刚到大门口,我就看见了门口排了“和谐都市”四个大字,原来德国馆的主题叫“和谐都市。”到了馆内,我闻到了“蛋糕”和“香肠”的香味看到了神奇的无纺t恤衫,欣赏到了“大球”动力之源的壮观,不过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用三维做出的.鸟儿,那些鸟儿栩栩如生,一会儿飞来,一会儿飞去;一会儿在笼沿上站着,一会儿在笼里蹦蹦跳跳;一会儿和父母撒娇,一会儿为同伴梳理羽……人们走到这里,都被此情此景给吸引了,纷纷取出相机和手机,拍照留念。

接着我们有去了日本馆。日本人很注重科技环保,它们的科技很发达。它们能将污水变为饮用水,可以让机器人说话,而且机器人还会拉小提琴呢!特别是他们的环保做的非常好,我深有感触。

然后我们又去了卢森堡馆、朝鲜馆、克罗地亚馆……。看了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

大概7:00了,我们也要走了。坐在返回旅馆的车上,我万分感慨世博会不及是上海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举办世博会展示出了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民族的团结。祝愿上海世博会能圆满成功,祖国能更加繁荣、昌盛。

世博会的故事作文【五】

来到世博园是早上的八点,九点开园的世博入园口已是人头挤挤,所幸我们每个人都带了小板凳,就一边排队,一边休息了。慢慢的过了安检,我们顺利进入了世博园,大家就按各自的爱好分头行动了起来。

我和爸爸先参观了欧洲区的各展馆,有白俄罗斯、丹麦、匈牙利、塞尔维亚、德国、英国等展馆,其中对我印象深刻的有白俄罗斯的`童话世界、丹麦的美人鱼和自行车、英国馆的各种各样的种子和德国馆的可以声控的球体。

通过黄浦江上的轮渡我来到了世博园的浦西区,我去参观了中国太空馆,和城市案例馆中的苏州馆。又乘车通过过江隧道来到了亚洲馆区,参观了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馆,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有澳大利亚馆的互动电影。

上海世博行一天虽然很累,但看到了世界各国的这么多优秀的展示,我还是感觉非常的有所收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