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宽窄巷子的美食作文)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宽窄巷子的美食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13 15:51:48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宽窄巷子的美食作文)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一】

在我风景优美的家乡通州,风味小吃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羊肉串、骨肉相连、糯米糕……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那个以“臭”扬名天下的臭豆腐。

这天傍晚,我和姐姐来到路边小吃摊。那穿着金黄色外衣的臭豆腐,散发出诱人的“臭”味,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一下子就“钩”起了我肚子中的馋虫。摆摊儿的老爷爷在一旁正忙得不可开交,我和姐姐连忙也叫了四份。

只见,老爷爷熟练地从卤水中捞出来一块块长约5厘米的全身黑不溜秋的豆腐,放进滚烫的油锅里,不停地翻滚着,直到豆腐的两面都炸成金黄色为止。换上漏勺,把臭豆腐轻轻捞了出来,放到白瓷盘里。再给每块豆腐上涂上一层秘制酱汁。就这样,一份金灿灿、香喷喷的臭豆腐便诞生了!老爷爷又接连做了好几份。

臭味儿早换上了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我的口水都快要掉下来了!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呀!吃得太急了,那滚烫的臭豆腐“害”得我舌头打起了“结”。我不舍地吹了吹,又咬上一口,甜中带辣的酱和着臭豆腐独特的汁水味一下“涌”进了我的嘴里。酥酥的、嫩嫩的,啊,真好吃!让人吃了一块还想再吃第二块!不一会儿,四份臭豆腐便被我们“消灭”了。

臭豆腐虽然初闻起来很臭,但是吃起来却很香。豆腐软,味道鲜,这可真是人间难尝的美味!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二】

今天,我打完篮球,爸爸为了犒劳我,就带我去吃芝士排骨。

一进餐馆,一阵芝士的香味飘入我的鼻子,顿时让人食欲大增。我立即在座位上坐好,等待着芝士排骨的“光临”。开胃菜是“金枪鱼海苔饭团”,热热的米饭上面铺满了金枪鱼肉和海苔。服务员熟练地将它揉成了6个胖乎乎、香喷喷的小饭团。我一下子就吃了两个,真好吃!我的肚子更饿了,更加期待芝士排骨的到来。

等了好久,端菜的服务员终于来了,真像个万众瞩目的明星。我的目光像聚光灯似的,一直追随着他。菜一上桌,我就看见餐盘上的玉米沙拉、紫薯泥、鱿鱼饭团、南瓜汤,众星拱月似的围绕着中间的八根酱色排骨和奶黄色的芝士粒。接着,服务员打开了电源加热佳肴。随着温度升高,芝士粒逐渐融化。它变得黏稠,变得香气扑鼻,变得秀色可餐。待芝士粒完全融化,服务员再夹起一根排骨浸在芝士里面。排骨的身体被黏黏的芝士裹住,仿佛穿上了白色的风衣。服务员将这个穿着“白色风衣”的小鲜肉夹到我的碗里。

光看看,还没有吃,口水就“汹涌澎湃”。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排骨,轻轻地用齿尖划开芝士,切断肌肉,最终咬住了骨头,顺势一撕。芝士排骨一下子就进入了我的口腔。先是一股热气唤醒了我的味蕾。紧接着,浓烈的奶香味开始弥漫。我的舌尖和大牙研磨着排骨。鲜美的肉汁混合着芝士,相互交融又层次分明,让我觉得舌尖开了一场交响音乐会。

多么鲜美的芝士排骨啊!我一口气吃了三块,仍然觉得意犹未尽。我爱这芝士排骨。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三】

知道来河南就一定得尝尝什么吗?知道河南小吃界的一绝是谁吗?河南人都知道——是烩面!

烩面在河南乃至全中国的小吃排行榜上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这一切,都因为它有独特的两大特点,也就是两绝。

第一绝——用料绝。烩面的用料是十分考究的。烩面分两种:三鲜烩面和羊肉烩面。先说三鲜烩面,三鲜,顾名思义,主要有三大食材,分别是海参、虾仁和鱿鱼这三样,虽然用料算不上大,但是要求丝毫都必须是精品,丝毫都要保证有五星的口感。而羊肉烩面却是由羊肉、香菜做主料。羊肉最好选羊腿肉,这一部分的肉不但易熟,易入味,最主要的还是它最配那香浓的高汤,香菜的作用主要还是提香,提鲜,去腥,同时也能让颜色更好看。

第二绝——做工绝。烩面的味道与烩面精品食材有关,当然也和精湛的做工离不开。烩面的做法独特之处,就是展现在“面”这个字上,作为面食,它在面上会多几步工序。做一碗烩面,首先要处理好面,先做一个椭圆形面丕。为了让面更有味,更筋道,所以要在面丕上刷上一层油,然后经甩面师之手,被甩成一根长长的烩面,在被甩成烩面的过程中,甩面师就像是在舞龙一般,而面也像是一条龙在空中飞舞。后面的制作过程就简单了,用煮肉的羊肉高汤来煮烩面,是做烩面最好的选择,待到烩面煮成,把羊肉放到烩面里,再撒上香菜,一碗烩面就做成了。

看一看,金黄,粉红,翠绿,雪白,五颜六色。闻一闻,香浓,鲜美,垂涎三尺。尝一尝,面筋道,汤水香浓,绝对是人间美味。频频想一想,原来这也是河南小吃的特色,这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四】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文化传统,素有“美食大国”之称。仅菜肴就有宁波菜、川菜、粤菜、本帮菜等几十种菜系,点心类就更别提了,全国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点心。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城隍庙,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传统美食文化节,在那里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美食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在城隍庙的中心广场,人群川流不息,人们脸带笑容地品尝着各地的小吃。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有沿街叫卖的“糖粥”、“豆腐花”,有香味扑鼻的羊肉串,有朱家角特色棕子……我看着看着,口水都要掉下来了。

一阵风儿吹过,远远的,一股臭豆腐的味道扑鼻而来,顺着长长的排队人群望去,原来是鲁迅笔下曾描写过的绍兴油炸臭豆腐小吃。自然我也加入了排队人群之中,每当看到人们品尝着金黄色的油炸臭豆腐时,我顿时感到肚子也在咕噜噜地叫着。好不容易到我了,只见金黄色的热油在锅里跳跃着,一会儿,白色的臭豆腐身上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美丽极了。当营业员把一碗热气腾腾的油炸臭豆腐放在我面前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吃了一口臭豆腐,感觉脆脆的,滑滑的,嫩嫩的,香气、热气随着风儿冒了出来,白皙皙的豆腐露了出来,我还蘸了一点辣酱,鲜鲜的,简直是绝配,怪不得人们到了绍兴,都愿意去尝尝这价廉物美的油炸臭豆腐,果然名不虚传,真是味道好极了!

当我们离开城隍庙时,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了。望着这络绎不绝的人群时,我再次感受到了美食带给人们的享受了。我觉得:任何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愿意用智慧去尝试改变它、丰富它,就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快乐。“闻闻臭,吃吃香,油炸臭豆腐——味道好极了!”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五】

贵阳什么好?山好水好人更好。贵阳什么美?小吃美小吃美还是小吃美!提起贵阳的小吃,可不得不提那家家夜市摊上十里飘香的——砂锅粉啦!那可是贵阳夜市的骄傲啊!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这不,说到砂锅粉我的口水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砂锅粉是贵阳乃至贵州遍地都有的一种小吃,虽然不是很特殊,但是它的美味确实特别地道的。有清汤的、虾酸的、炖鸡的等口味。砂锅粉的色香味俱全,汤鲜香美味,粉也细腻顺滑,那晶莹的粉丝浸在那鹅黄色的鲜汤里,配着各种食材:青绿的白菜、浅棕木耳、褐色的香菇、粉红的火腿肠和金黄的猪肉丸……再撒上翠绿的葱花芫荽,真是一道人间美味啊!

砂锅粉的做法很简单,把食材配好提前装进砂锅里,导入鲜美的鸡汤。客人点了以后,随手抓一把干净的粉丝放入砂锅里,几分钟后,食材和粉丝都已熟透,把砂锅放进一个瓷盘里,配一双筷子和一个勺子,再加一碗又麻又辣的油辣椒,简直让人垂涎三尺!一碗鲜香扑鼻的砂锅粉就可以上桌啦!每次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的品尝。

吃砂锅粉的时候,人们喜欢把粉丝和菜蘸一蘸辣椒水再吃。我每次吃的时候,喜欢先找出里面的“平安蛋”,也就是鹌鹑蛋。均匀地裹上一层辣椒水,然后慢慢咀嚼品尝。再夹起一夹粉丝,不蘸辣椒吃,清爽可口的味道在嘴里蔓延开来,别有一番风味啊!

砂锅粉的味道相当不赖,每次我望着这热气腾腾的砂锅粉时,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我顾不得淑女形象,夹起粉丝胡乱蘸一下辣椒水就往嘴里送。可刚刚出锅的粉丝十分烫,我大叫一声,急忙扇着我红红的嘴直呼气哈气。妈妈说:“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呵呵,我看啊,是“心急吃不了热粉丝”。吃第二口时,我吸取教训。在辣椒里滚一圈,使粉凉一点,再送入嘴里。啊,粉丝的顺滑,鸡汤的鲜香,辣椒的劲辣瞬间爆发在我的嘴里,太美味了!

贵阳夜市的骄傲————砂锅粉,让我回味无穷!

中央大街美食小吃作文【六】

在我的印象里,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就数家乡的山药鱼了。每次想起它那令人难忘的味道,我都会垂涎三尺。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工夫花不开。”山药鱼也是如此,做这道佳肴,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但是,有时为了一饱口福,还是要不惜代价。

今天一大清早,妈妈便起床忙碌了,好奇的我不由得问:“妈妈,你起这么早干什么呀?”谁知,妈妈还卖了个关子:“保密!”

只见妈妈把两只衣袖往上一搭,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先将土豆蒸熟打成泥,与筱面和在一起,再放人一个结实的袋子里。这要干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接着,妈妈开始用撰面杖反复敲打袋子。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分钟,妈妈将弄好的面团倒出来,一一捏成类似小鱼的形状。噢!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妈妈是在做我最喜欢吃的山药鱼呀!

做完一个个“小鱼”,妈妈又将大块的猪肉切成小丁,放人各种调味料:酸菜、酱油、盐、葱、姜等,与山药鱼一起下锅蒸。与此同时,妈妈还熬出一锅骨头汤,这是为了与出锅后的作料相调拌,使山药鱼风味更浓。

对馋嘴的我来说,蒸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我不时地问妈妈:“熟了没有?快了吗?还剩几分钟了?”妈妈不断地说:“别急,还早着呢!”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转眼间已是正午了,妈妈这才揭开山药鱼的“神秘面纱”——一个个山药鱼并排躺在蒸屉里,热气腾腾的,晶莹、透亮。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山药鱼夹到碗中,就着骨头汤和猪肉丁吃起来。一口咬下去,令人回味无穷:山药鱼的筋道,猪肉丁的嫩滑,骨头汤的香浓……美味至极,无与伦比。

我的筷子不断向碗里夹着,最后吃得我肚皮圆溜溜的。我的一声长长的饱嗝,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虽然已经这副模样了,但是我还意犹未尽,“此肴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呀!

山药鱼——堪称民间一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