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养成记100篇(成长类作文通用30篇)

作文养成记100篇(成长类作文通用30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3 06:21:26
作文养成记100篇(成长类作文通用30篇)

作文养成记100篇【一】

一部很治愈的电视剧。当下一切的不如意都可以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得到治愈。陈嘉玲和我的家庭非常相像,家里吵吵闹闹,亲戚之间的攀比,孝顺地任劳任怨的妈妈,也有不争气的家人……尽管家里每天都闹腾个不停,尽管说不出口,可一家人的感情都深深的在每个人的心里。

父母的操劳,操心长辈的事,操心晚辈地事,唯独自己的事,总是一放再放。岁月不饶人,面对长辈的离去,是无可奈何。新一代的晚辈,总是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殊不知,最好的幸福其实与生俱来。

面对童年的伙伴,当初给与最真挚的情感,即便长大后依旧待你如昨。可以在他们面前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可以大哭大笑,可以吹牛放屁,可以没有形象,他们不会嫌弃你,只会支持你的一切决定。

对于老家这个小农村,没有城市的委曲求全,没有城市的客套漠然,褪去浮华,褪去无需的格调,回归故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拥抱无限的温暖。

陈嘉玲之所以还是大龄剩女,我想,她是对家爱得太深,俗话说得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不想离开心中的家,所以才迟迟不成家。她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家,她不需要成为婆婆眼中最好的媳妇儿,她只愿成为家里最疼爱的宝贝。

回看当下的自己,也是迟迟不愿成家。远离父母已久,往家里寄了不少东西,似乎变得更加孝顺了。其实,不愿电话变得温和平静,其实,还是想父母多唠叨自己两句,其实,好想回到当初斗嘴吵架那会儿。

原来,当初自己最厌恶的都变成的现在最珍贵的。或许我该多打打电话,或许我该常回家看看,或许我该多几分任性,或许……

该停止索取,学会珍惜。那些拥有的,经历着的,都在一点点流逝,不要让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流走,不要让现代社会的浮华将自己淹没,感谢这部剧,趁还没有或许迷失的我回归本真。

一辈子很长,长到我们可以不停地去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一辈子很短,短到没时间勉强自己。

作文养成记100篇【二】

记得读一年级的时候,我没有洗手的.习惯。有时写完字,手上黑糊糊的,可我还是没有想到要把手洗干净。有一天放学回到家,我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巧看见桌子上有一只大大的鸡腿,我口水直流,手都不洗就用手去拿来吃。

我做完回家作业,吃完晚饭,洗好澡就睡觉了。睡到半夜,我的肚子便疼了起来,而且还呕吐。爸爸、妈妈连忙去叫了医生,医生问我:“你吃了什么东西?”我说:“放学回家我吃了一只鸡腿。”“那你在吃鸡腿前有没有洗手?”医生又问。“没……没有。”我说。

医生帮我开了药,打了针,还对我说:“你肚子痛可能是因为吃鸡腿前没有洗手,而手上有很多细菌,还有许多灰尘……你以后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

通过这件事,我牢牢记住了饭前便后要洗手,并且每次都这样做,不要大人提醒。从此,我的肚子再也没有疼过。

同学们,为了身体健康,我们从小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作文养成记100篇【三】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