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作文800字(那人那景那情为话题的作文)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800字(那人那景那情为话题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28 14:19:56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800字(那人那景那情为话题的作文)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800字【一】

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深入生活最细小的空隙,窥探那里动人的情感的秘密。

《那山、那人、那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另外一个世界的窗户。也许,我们这辈子也不可能到那样的山里生活,不会和那样的人在一起,可是从镜头里,那山美丽的让我们惊心,不,不是美丽,是淳朴的、真实的震撼我们这些被水泥包裹的灵魂,葱绿逼人的绿,漫山遍野的绿,绿的透过屏幕好像能呼吸道那沁人心脾的野草的芳香。溪水那么干净,水珠晶莹透亮,水车在缓缓的转动,牛悠闲的吃草,天那么纯净的蓝着,古旧的木屋、古旧的木桥、木桥上不知谁放的水罐……这,应该就是艺术的魅力,真实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这比一切的语言更打动人。我们在它的面前会自惭形秽,我们是瓶子里的塑料花,而它是在阳光下尽情开放的野花,芬芳的、美丽的。

在这只有两个主人公的影片里,从头至尾故事在静静的流淌,如一条潺潺的小溪,不波澜壮阔,不激流飞溅,只是静静地流淌,但那些小小的浪花,是那么晶莹的,动人的飞扬,飞扬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真、善、美。爸爸对自己这小小的乡邮员工作的责任和爱,年轻的儿子的懂事,父子之间真正像男人一样的理解和关爱。让我想起许多生活中的父子许多年里的互不理解,在岁月老去的某一个瞬间感人地和解。也有的爸爸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儿子在自己走向老年时有一天会幡然悔悟。大部分的爸爸和儿子在他们的生命里有一道高高的情感的山需要翻越。

爸爸对妈妈的爱,对哭儿子想孙子的瞎眼五婆的关爱,对瘫痪在床的老人汇款单的特别交代……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样的温情是我们这个一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所缺失的。

影片只有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但让人感觉它远远没有结束,它只是那个生活的河流里一个横断面,正好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幸运的。然而它仍然在继续。儿子和父亲在工作的观念上仍有小小的分歧,儿子会在方便的时候搭载一段公交车,儿子会在山路上邂逅一段美丽的爱情,山路修通了,儿子会骑上摩托车工作,儿子会写信谴责五婆的孙子,五婆的孙子会回来看五婆,五婆临终终于拉着孙子的手离去了,儿子因为工作出色会升职……

那狗,胖乎乎的被呼作老二,它在一家人的心里就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它随主人翻山越岭,为山里人送信,它被那么多乡亲们所喜爱。它那么聪明,会为主人带路,会在过河时走在前面会为主人挡住湍急的流水,会为主人叼来干柴烤火,会为主人追赶被风吹走的信件……

日子如水般流走,影片背后主人公的日子还有生活中我的日子都在一分一秒不停息的流走,怎样的生活是幸福的?怎样的生活不辜负生命赐予我们的美好?《那山、那人、那狗》告诉我们,深入生活最细小的褶皱里,窥探人性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秘密,幸福将至。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800字【二】

第一次看见影片中的那位父亲,脑海里一幕幕飞闪的画面便定格在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皮鞋人"和"草鞋人"的故事上,仿佛这位其貌不扬的父亲,便是从那个故事上走下来的。同样的瘦弱的身板,同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庞。

故事与文中人物的跋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清晨开始,一切画面都好像中世经欧洲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在这绚丽的背景前上演的父与子的故事。却仿佛清洌的溪流,沁透心脾。但是流水过后,并不是彻骨的寒冷,而是微微的,如油画色彩一般的暖意。

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只有到达村子的时候,父亲才会和儿子说起许多关于送信的事,我不禁有些疑问,这位瘦小的老人怎么会把这一个村子里的事记得清清楚楚,一丝也不混淆。

影片中有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父子俩走到一个村子,不是先去村委会,而是径直到了那位瞎眼的婆婆家。显然父亲在给那位婆婆念信时,只是顺口编了几句讲给她听,但老婆婆显然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对山里这位邮员的信任,早已成为她的一个习惯。甚至连父亲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将要接过他的班时,老婆婆还会担忧以后没人帮她写信。给老人念信甚至编信念,显然并不是这位老邮员份内的工作。他平日送信的辛苦,也很少能有时候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并把这份工作继续交给他的儿子。我不知道这位父亲心里的想法,但无论他怎样想这样的行为却又一次使我对他肃然起敬。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个场景令我很难忘。父子俩站在黄昏暮色中的山坡上,父亲略带悲伤的和儿子伫立在那里,儿子放飞了一只纸飞机,于是父子俩的目光便随着那只纸飞机四处飘移。这时父亲在黄昏中的脸显得更加苍老与憔悴,眉宇间拧成一团,目光却紧随那只在风中飘摇不定的纸飞机,仿佛那上面承载着他一生的梦想。后来父亲说了一句话:"过日子必须得有想头,就是理想,缺了想头生活便会变得没有意思,"这话很像流沙河那首叫做《理想》的诗,我想这诗里的寓意,已经被这位乡邮员父亲诠释了,或是在他的一生中,被找到了最好的印证。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那条一路相随的狗,但却少了父亲,这个儿子终于卸下了父亲一生的重任,扛在了自己肩上,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跋涉。

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着无数个答案。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与爱。并没有直言不讳的表白,也没有出生入的拯救,甚至没有父子俩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场面,有的只是一幕幕平淡的画面。但正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想到这里,我重新又想到了那篇"皮鞋人"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向乡亲们介绍儿子的场面也与那个故事中的颇有相似,同样是两个淳朴的父亲,同样是对儿子无言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影片中的父与子,也有着对彼此如邮路上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

那山那水那人作文800字【三】

都说母爱如涓涓溪流,隐忍而绵长,释放得绚烂多彩;父爱如巍巍高山,刚强而威严,演绎得博大精深。其实,父亲给予孩子的爱也可以很细腻,像雨一样濯洗心灵。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导演霍建起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把我们带进20世纪80年代的湖南西部山区,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邮递员父亲,带着刚刚接班的儿子跋山涉水,熟悉邮路的故事。一路走来,儿子了解了父亲过去二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父子俩的心路,也逐步接近;彼此的感情,迅速得到增强。影片歌颂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款款深情。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的一幅大远景,让我们领略到湘西恬静的村庄、郁郁葱葱的树、古老的房屋,风景唯美。然后镜头进÷步推进,把我们领入故事的开始。男主人公以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接替邮递员父亲的原因。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因不放心儿子而决定与他一起上路送邮。那条一直跟随父亲的黄狗,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人的特征,被亲切地叫做“老二”。

色彩鲜艳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美术专业出身的霍建起在对色调的选择上安排得十分巧妙,全片都以“绿”为主,衬托了山里人纯朴的民风,隐喻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条美丽的山路是爱的见证。一路上,父亲看似严肃,却时时刻刻叮嘱不熟悉路径的儿子当心脚下的路,问他喝不喝水,生怕他受苦,还嘱咐他邮包应放在头顶,让他舒适。镜头倒叙了父亲与母亲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情节虽小,但这却是父亲母亲之间爱的见证,父母是在这条路上相识的,没有它也不会有自己。镜头还倒叙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父亲严格,因此自己怕挨打,加上彼此缺少沟通,难免产生隔阂。但是现在,父子一同走在这条山路上,彼此有了共同语言。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当年工作的艰辛,父亲算是给予了儿子二十多年的补偿。

这里的人善良、勤奋、朴质、甜美。当父子把信交给五婆的'时候,五婆虽失明了,但她依旧对着他们微笑,并喂老二东西吃。她虽无依无靠,但男孩却把她当作自己的奶奶,念信给她听,自己像亲孙子一样疼她,五婆感动不已。两人素不相识,却能相互关爱,这是一种超越亲情的大爱。父亲几乎送交每一封信,都会对人们说:“以后我不用送信了,儿子是我的接替者,他送信就等于我送信。”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他为有渐渐懂事、长大的儿子而自豪。那位侗族姑娘带着草帽,穿着一身白色带红点的衣服,体现了山里人纯朴的特征。侗族姑娘与父子二人和老二相遇,主动打招呼,男孩与姑娘都相视而笑,那微笑是青涩的。在喜庆的日子.随着夜幕降临,山里响起了嘹亮的侗族歌,人们跳起了侗族舞,男孩与那女孩也一起跳舞。看见儿子与他们玩得尽兴,父亲也安心地睡着了。得知父亲要退休后,山里的孩子们都依依不舍地去送别。幼小的孩子也被父亲曾经的勤奋工作而感动,他们对老父亲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里的狗儿也富有灵性,重情义。在父亲的劝说下,小狗与父子二人一起上路,当男孩在半路上回头发现自己的父亲不见踪影时,老二看着他焦急的神情,便把头转向父亲即将走过的地方,父亲果真走了过来。当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男孩打开邮包,信件却被大风吹得四处飞扬,父亲奋不顾身地去捡,老二也忙着用长嘴叼信,最后信件毫发无损,儿子欣慰地笑了。这一情节的安排,深刻地表现出了即将退休的父亲对工作的眷恋和不舍。老二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它知道父亲这些年的不易,它一直都在尽力帮助他,守护他。

父亲在儿子面前表现自己的高大,说明自己还不年老;儿子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独当一面。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如此微妙。

父与子的亲情,男与女的深情,人与人的友情,人与狗的感情,都在这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节虽简单,事件虽小,但故事的主人公却生活得丰富多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