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七年唯一的满分作文(二零二零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二零一七年唯一的满分作文(二零二零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09 19:45:27
二零一七年唯一的满分作文(二零二零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二零一七年唯一的满分作文【一】

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到

的确,好像是达到了。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他成为了一个乐队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音乐奖项,在音乐界获得了肯定。

你瞧,他们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个走进迷宫的孩子,兜兜转转之后,总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拥抱。

《人生七年》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他平铺直叙,毫无矫揉造作,真实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实在那三个女孩儿越来越发福的身材上,真实在那越来越多的秃顶上,真实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故事,每一处起承转合,伤感又温情。当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材越来越走样,头发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茂盛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模样。他们也曾经想改变生活,想成为演员或者政客,然而在时光面前,一切都变得圆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个人像玉一样磨得通体圆润,在时间这条湍急的河里,像一条灵活的鱼儿一样,不再跌跌撞撞。

这只是一

二零一七年唯一的满分作文【二】

《人生七年》,制片方挑选了14名7岁的孩子,以阶层的视角每隔七年观察他们人生轨迹的变化。已经看到了第3季,这群孩子已经21岁,和现在的我年纪差不多。21岁的这群孩子中,有些人的目光已经暗淡,有些孩子的目光则变得更加锐利,目光之后则是与梦想的距离。

第3季,最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意气风发的对着镜头说:“我认为这个节目有意误导了观众,节目只展现了我现在成功样子,而没有表现出我为取得这种结果所付出的努力。” 我觉得也是,评价一个人仅看他的梦想有多远大,那么对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毕竟不是每个人的起点都会是那么高,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视野能支撑梦想的远大。评价一人一物,看他与梦想的距离,这不更合理吗?如果非要认为蝶蛹破茧成碟的努力是卑微而不值一提的,那你只是一个思想混沌、情感粗糙的人。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到关于高考的话题,我说:“怪不得你高中压力那么大,毕竟从小到大,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最优秀的社会资源,你没有理由考的差。”在同一个尺杆下,我们都有跳过1米5的能力,但是种种原因,你比我的起点高了30公分,你的梦想可以是跳过1米8,我的梦想只能是跳过1米5。如果我和你付出同样的汗水,我永远无法超越你。如果你和我付出同样的汗水,你取得的成绩也不配嘲笑我,当你在嘲笑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惊愕,原来有的人起点就是1米8。但是别人能跳跃的尺干高度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依然在那,那管他呢。我不在乎我最终能跳多高,我在乎的是我为能跳到多高所付出的努力。现代人总是太累,无非心孽太重。

放大格局,《人生七年》里的孩子,虽然他们是那么努力,在21岁时的人生轨迹,也基本按照自己7岁时对自己的人生设想运行的,但是没几个人跳出自己生活的圈。7岁孩子对人生的设想?7岁的孩子对人生能懂啥呀?7岁的孩子的人生设想无非是他周围环境的思想意识在他脑海里的一种投射,所谓的设想不过是所处环境的社会意愿,孩子不过是实现这种社会意愿的工具,一个个孩子在21岁时看似踌躇满志,其实他们中有谁跳出了那个圈,到年老时,真会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幸福和值得吗?不信,你可以接着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看《人生七年》的后面几季。在社会规范面前,最大的无奈不是“金箍在头,欲说还休”,而是“金箍在头,你却不知”。想说的是,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能力。

思想多元时代,一家之言,不必奉为圭臬。生活是自己过的,真当生活过不下的时候自然会改变;路是自己走的,真当走不下的时候自然会拐弯,何必总是听外人指手划脚。生活面前,谁都不会是备胎。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只会让我沦为生活的奴隶。如果有些事情,非要说意义,那么评价这种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有些意义,非要说标准,那么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标准束缚自己?蚕蛹十七年的暗无天日,但是它自己觉得值,这还不够吗?我不怕暗无天日,但我怕看不到希望。我不怕到达不了目的地,但我怕看不到路上的风景,所以,你也不要多想。保持一份沉默的默契,这不很好吗,为何非要为这种无聊的论调而论战,不累吗?要相信,时间可以抹平一切,就不能有点耐心吗?

“爱少年时代,放肆而无害。”—致沸腾的岁月

二零一七年唯一的满分作文【三】

《人生七年》,制片方挑选了14名7岁的孩子,以阶层的视角每隔七年观察他们人生轨迹的变化。已经看到了第3季,这群孩子已经21岁,和现在的我年纪差不多。21岁的这群孩子中,有些人的目光已经暗淡,有些孩子的目光则变得更加锐利,目光之后则是与梦想的距离。

第3季,最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意气风发的对着镜头说:“我认为这个节目有意误导了观众,节目只展现了我现在成功样子,而没有表现出我为取得这种结果所付出的努力。”我觉得也是,评价一个人仅看他的梦想有多远大,那么对大多数人是不公平的,毕竟不是每个人的起点都会是那么高,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视野能支撑梦想的远大。评价一人一物,看他与梦想的距离,这不更合理吗?如果非要认为蝶蛹破茧成碟的努力是卑微而不值一提的,那你只是一个思想混沌、情感粗糙的人。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到关于高考的话题,我说:“怪不得你高中压力那么大,毕竟从小到大,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最优秀的社会资源,你没有理由考的差。”在同一个尺杆下,我们都有跳过1米5的能力,但是种种原因,你比我的起点高了30公分,你的梦想可以是跳过1米8,我的梦想只能是跳过1米5。如果我和你付出同样的汗水,我永远无法超越你。如果你和我付出同样的汗水,你取得的成绩也不配嘲笑我,当你在嘲笑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惊愕,原来有的人起点就是1米8。但是别人能跳跃的尺干高度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依然在那,那管他呢。我不在乎我最终能跳多高,我在乎的是我为能跳到多高所付出的努力。现代人总是太累,无非心孽太重。

放大格局,《人生七年》里的孩子,虽然他们是那么努力,在21岁时的人生轨迹,也基本按照自己7岁时对自己的人生设想运行的,但是没几个人跳出自己生活的圈。7岁孩子对人生的设想?7岁的孩子对人生能懂啥呀?7岁的孩子的人生设想无非是他周围环境的思想意识在他脑海里的一种投射,所谓的设想不过是所处环境的社会意愿,孩子不过是实现这种社会意愿的工具,一个个孩子在21岁时看似踌躇满志,其实他们中有谁跳出了那个圈,到年老时,真会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幸福和值得吗?不信,你可以接着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看《人生七年》的后面几季。在社会规范面前,最大的无奈不是“金箍在头,欲说还休”,而是“金箍在头,你却不知”。想说的是,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能力。

思想多元时代,一家之言,不必奉为圭臬。生活是自己过的,真当生活过不下的时候自然会改变;路是自己走的,真当走不下的时候自然会拐弯,何必总是听外人指手划脚。生活面前,谁都不会是备胎。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只会让我沦为生活的奴隶。如果有些事情,非要说意义,那么评价这种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有些意义,非要说标准,那么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标准束缚自己?蚕蛹十七年的暗无天日,但是它自己觉得值,这还不够吗?我不怕暗无天日,但我怕看不到希望。我不怕到达不了目的地,但我怕看不到路上的风景,所以,你也不要多想。保持一份沉默的默契,这不很好吗,为何非要为这种无聊的论调而论战,不累吗?要相信,时间可以抹平一切,就不能有点耐心吗?

“爱少年时代,放肆而无害。”——致沸腾的岁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