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苏东坡的作文)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苏东坡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9-09 12:44:27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苏东坡的作文)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一】

这样的题目的确有点类似中学生的课后作业,颇显幼稚,名著读后感三篇。但在看过《苏东坡传》之后再想以苏轼本人为题材的话,要么就是以自己的语言复述林语堂笔下的苏轼,要么就是另起炉灶,为林的苏轼“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后者非自己能力所能为。所以只好以“读后感”为题。已经自由成性自然又不会写成中学时所写的八股文式的读书心得。文章可能写得零散、鄙陋,没有章法,望老师谅解。

一直觉得传记是个奇妙的东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关年代远久的人物的传记。一个人写自传,如果写出来的内容大大超出读者的预期或他们先前对自传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轰动的。至于是会博得巨大的同情还是汹涌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异了。“书写使人精确”,书写的过程让人反思,老练的作家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读者,他们所写的也就是他们希望被大众所了解的。那么传记内容的真实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为他人作传则不免加入了很多传记作者的“私货”。哪一件事,哪一个人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对其今后影响的权重有多大,都掌握在传记作者手中了。可是一个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个人呢?太多东西本来就是说不清的。总的来说我是个人的“不可知论者”。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私人版本的“苏东坡”,一千个人就可以有一千个。

林氏虽然不是史学家,但为了此书的创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据的考证。苏轼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写他的话不可避免地要带出整个时代,要折射出同时代的许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据正确的话,倒也不失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后果对我现在的专业也算是有一点帮助的。最近开始看一本不厚的书《当知识分子遇上政治》,写的都是二十世纪中叶前后的西方知识分子们。有老师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欢的阿伦特和福柯。才刚开始看,没有来得及与中国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国历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读书便是要辅佐君王的。当然,“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个舶来品。我们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谈谈自己对林语堂的看法。林语堂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大概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林语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记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提到了他,课文中的注释便使用了一些贬义的词语来描述。后来专门去找他的作品来看,仅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欢,觉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若以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标准来评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于两者之间吧。我想或许是受意识形态荼毒太深,无法消受这类文章(但我却是喜欢张爱玲的)。也不喜欢那类以《生活的艺术》为题的书,让人感到庸俗浅薄。《苏东坡传》的写作就与小品文的写作相去甚远。如果依旧以那种格局狭小的文字来描写苏轼这样人物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不过这大概很与此书是英文翻译过来有关。一种语言一个世界,说不定林语堂在使用英文时真的如苏轼附身那般行文激荡,也有可能是翻译者张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这本传记更为可读、悦目——当然这都是根据我自己的喜好来评价的。没有读过林氏的《吾国与吾民》,读过的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处。用外文来写国人的事,总有点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觉。

不过中国人看起这本写给鬼子的书应该还是件蛮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针对中国读者则无须解释的事是如何被详细说明的。为了让国外读者有亲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与英、法、美、德等国的比较。所使用的惯用语、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这些都让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有点像看国人耍三角猫或者野狐禅的功夫表演给外国人看,绝对是众乐乐的效果,当然大家所乐并不相同。不过这样评价林先生的著作实在是刻薄过度了。《苏东坡传》还是给了我很多阅读乐趣的。

以前也曾与人讨论过为何名人之后大都没落了,譬如都少有听说李白、苏轼、杜甫的子孙如何如何,作文素材《名著读后感三篇》。有人戏称这些诗人都太爱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钝。读了《苏东坡传》至少可以对本段开头所述的“现象”给予解释。能否成名得看天资。也有父母不愿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鲁迅先生家。苏轼这位思想行为上“儒释道”合一的父亲对子女的未来看得还是很淡的,大有“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意思,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当然,苏轼与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响而后代的仕途。

书中引起我兴趣的还有苏轼的宗教信仰与迷信。他可真是个“拿来主义”的体行者,参禅,打坐,练瑜伽,炼丹。他也拜龙王,也企雨……中国文人向来是“进则孔孟,退则老庄”,其实只是具体到个人的具体时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苏轼倒好,退路可多了。

读传记总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单调的,我们总想看看传奇。人们往往喜欢与和自己类似的人交朋友,但却可能欣赏与自己全然不同的人。这些欣赏与崇拜的对象就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苏轼可谓将自己人生的体验极大化了,其宽阔的人生格局大概是为林语堂所羡慕不已的,世人相与同。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二】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误会,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三】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林语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四】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鼓励,才让小东坡立志成为刚正坦荡的人。幼年的东坡和其他顽皮的孩童一样,喜欢掏鸟巢,但母亲却严厉告诫他们不得捕捉鸟雀。鸟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树枝上做巢,孩童的欢笑伴随鸟的鸣叫回荡在庭院。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苏轼胸怀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恓恓惶惶,莫不知苏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五】

今年夏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熬的把《苏东坡传》看完了。

很奇怪,我看了这本书,反而越加的讨厌苏东坡,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下去了。

苏东坡盛名于世,但他对曹操的这一番“高论”,确实在不敢恭维,曹操是疾病发作而的,又不是拉去刑场砍头,你叫他如何“临危不惧”?曹操并没有呼天抢地的不肯去,又怎么不英雄?老话说的好:“慷慨赴易,从容就义难。”曹操虽非去就义,但的的还算从容能,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事就是从容的表现。不错 ,和许多英雄相比,曹操的这份《遗令》一点也不好,但这份《遗令》却普普通通,是在比那些有政治口号、写满官腔套话的遗嘱要可爱的多真实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庸人的尾巴。

再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件事吧,郑侠所上交的画中农民为了还春时欠下的债,命的砍树卖钱,而他们却没考虑到,如果不放这份债,农民们会更加痛苦!

这本书,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六】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可以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但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面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可以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面对人生的沉浮。

什么的苏东坡作文800字【七】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