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李鸿章满分作文(简单评价李鸿章500字)

说李鸿章满分作文(简单评价李鸿章5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30 18:55:10
说李鸿章满分作文(简单评价李鸿章500字)

说李鸿章满分作文【一】

梁启超言,李鸿章一生尚未有盖棺定论,颇有争议,立传之时带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悒,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机遇曾文正公和时局,而后闪亮登场。很多人说李鸿章为晚清权臣,但从权力来源的军政上来看,是高估他了。于**,太平军起义之前,清王朝八旗军东征西讨,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气沉沉,才出现满汉权利消长的初端;于中央政府,李鸿章虽有督抚之任,但并不是握有实权的军机大臣。

略观李鸿章一生,先平再明后暗。在其明时,组建淮军,兵法帷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所以在军中十五年没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对待部下将官都是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一般,所以将领都乐于为他效命,可堪称将将之才。

李鸿章一生势不可与洋务分割,遭受世儒的唾骂是洋务,有识之士的谴责也是洋务,小民茶余饭后也定牵动到洋务。洋务,刮骨未尽,痛与余毒并存。当然,中日海战,洋务破产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随海军一起覆灭,同时陆军的溃败,把他平定江苏,平顶捻军的荣誉掩盖了起来。海战这一年,正是光绪十九年,李鸿章七十岁,是他一生明暗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更屈辱的转折点,李鸿章的个人荣辱成了晚清的兴衰的象征,此后他一生中最后的八年将是外交的八年也注定必将是暗藏祸机的八年。

当时,万国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顺理成章地,外交谈判,合约签订多由李鸿章处理,弱国的外交,气息奄奄,难以妙手回天。李中堂因一纸密约——中俄密约,这一实实在在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终于让一部分愤怒的国人称之为当世秦桧。(中日条约欺辱太深,当时官员都想借用俄国制约日本,让其干涉外交,事后俄人积极布施诡计促使密约签订,太后授意,条约签订后晚清皇帝和当世人盛怒异常)

局势造人,历史长河湍流不息,李鸿章的明与暗,褒贬不定,但都不影响他在中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说李鸿章满分作文【二】

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说李鸿章满分作文【三】

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国贼”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看完书后,不敢说已经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