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文400字(节约粮食的四年级作文400字优秀)

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文400字(节约粮食的四年级作文400字优秀)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1 14:59:46
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文400字(节约粮食的四年级作文400字优秀)

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文400字【一】

我常常听爸爸给我讲他们以前的故事。他说,他过生日就只是吃一个鸡蛋加一碗面而已,肉只有过年才有吃的。现在,我们过生日一般都是买一个大蛋糕或是吃一顿大餐。对比之下,我感到无比幸福;幸福之余,我又感到羞愧不已。

有一首诗,我们都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用汗水撒播种子、插下秧苗、收获粮食,一粒粮食一粒汗。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千万不能浪费。

记得有一次,我吃午饭的'时候,由于急着看电视,碗里还剩下一点饭,就放下了碗筷准备起身。爸爸看到了,叫住了我,说:“超超,把饭吃完,不能浪费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你爷爷辛勤劳动得来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倒掉,哪怕是剩了一粒饭,也不能。”我听了爸爸的话,觉得太不懂事了,于是就把剩下的米饭吃完了才去看电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些人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浪费了那些来之不易的食物,真是可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唤醒、号召那些浪费粮食的人,并告诉他们:今天我们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也不能忘记现在还有忍饥挨饿的人们。我们应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现在,家乡正是稻谷收割繁忙的季节。我想,家家户户一定是喜获丰收,粮仓也一定是装得满满的。我们小学生在学校里、在家里,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文400字【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小时候老师和家长经常说的,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呢?粮食是宝贵的,要珍惜粮食。这谁都会说。但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粮食重要性的人却为数不多。

每到了吃饭,我都是会尽量的把食物多吃掉一些,在以前,我十分讨厌吃白饭,因为这白米饭无味,现在我看到在学校里吃饭的同学总是把白花花的米饭倒进垃圾桶里,这样既花钱又浪费粮食。这些现象真令人痛心。

大家都知道农民有多辛苦吗,每一到夏天农民为了让自己的稻谷长的更好,大热天的当我们在空调间中很舒适时,他们就在田里干活,一滴滴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挂下来,渗进泥土里。

记得有一次我来到乡下,来到农田时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那里。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有着许多人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我看到有一个农民婆婆在除草,婆婆轻轻地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接触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虽然杂草除去了,却脏了自己洁净的双手。如果是我们,怎么也不会把手去碰那肮脏的泥土。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珠湿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衣服,每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走出来。

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作文400字【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粮食就是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的衣食父母。想比我们的上辈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物质极大丰富,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同学更应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前我没有节约粮食的习惯、总是非常的浪费,认为我自己浪费这一点儿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吃不完就随手扔掉。每次吃饭我都会掉很多的饭粒,吃不完也觉得无所谓,爸爸妈妈批评我,我还能找出很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自从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很多非洲难民因为饥饿而惨在街头的情景时,我才突然心动: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爸爸妈妈疼爱我们,上学放学车接车送……正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所以才让我们才养成了不懂节约的坏习惯。想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从那些难民的启示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以后吃饭之时能够吃多少盛多少,不要乱扔乱倒剩饭菜;在饭店里点菜要适量,不要浪费,吃不完的要打包带回家。

联合国之所以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要我们把节约粮食养成习惯。借着世界粮食日的东风,我呼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节约身边的每一粒粮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富强。节约粮食,从我们身边做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