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行者作文(行者足迹的作文)

不朽的行者作文(行者足迹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0-11 16:08:18
不朽的行者作文(行者足迹的作文)

不朽的行者作文【一】

没走多远,行者就累出了一身汗。这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他被冷风一吹,竟然感冒了。没想到,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自己是如此地弱不禁风!行者在心里哀叹一声,“得,还是待在家里享受这明媚的春光吧!等天气暖和起来,再走也不迟呀”。他返回了家中。

转眼间,夏天也就到了。行者走出屋门,立刻被烈日下的高温震住了。“我的妈呀,这鬼天气,走在路上不被晒,也给渴晕,算了,待天气凉爽些再说吧!”

整个夏天,行者都待在家里享受着空调带来的习习凉风。等他发觉秋天到来的时候,那黛色的`远山和枝头的累累硕果,又令他犹豫了。“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还没品尝到果实的芬芳,干吗要像个傻瓜一样去遭罪呢?等冬天的时候,一个人滑着雪橇,在雪原上穿行,一定是一种很浪漫很诗意的享受!对,就这么办。”

就这样,行者打发了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送走了一个春秋又一个春秋。等到头发胡子都白了,行者又想起了漫游天下,但是,他已走不动了。

不朽的行者作文【二】

所谓行者重在一个“行”字,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从一而终。所谓基因,就是中华儿女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魂。

二十年前,一位年轻人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出发,背起行囊只身前往北京,这位年轻人叫雷军。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了对理想的忠诚实践,来到了这里,证明我们生命的价值。我们都应在内心为自己鼓掌,对自己的勇毅投以敬畏并祝福。

我不由得想起了这座城市的口号,“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我想起了这个国家的忧患意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便是行者的`基因。

回望千年,历史早已给行者清晰的注解,一生只写一本书的司马迁;一生只走一条路的玄奘法师;一生尝草采草的草民李时珍;汨罗江畔屈原不屈的灵魂;长江岸边诗仙傲岸的风帆。行者的英姿千古。

与此相反,那些彷徨者,该是多么让人叹惋。渭水直钩姜子牙,碧水浩渺,终究等到发尽白啊。寒江独钓蓑笠翁,人鸟绝灭,可曾获得一尾青睐呢?“陋室空堂,曾经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何尝不是曹雪芹的哀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除了英雄惜英雄的时空勾连,又何尝不是项王个人悲剧的写实,“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无奈啊,乌江也听罢了项王的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呀!

有实用主义者的不屑,“千年的英雄与我何干”,有成功学信徒的窃喜“我知道成功的又一法门”,而就在我们身旁,就有这些被我们称为“学霸”、“学神”的人,放下“985”、“211”的名校光环,挣脱世俗利益考量的羁绊,从容面对从头再来的痛苦,呼应着内心最恳切的呼唤。“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我想起了厦门大学贴吧的一首长诗“真正的梦想,亡又怎可将它阻挡?”“究竟是人言可畏还是你的梦想柔弱的不值一提?”

我们都有行者的基因,让行者的基因去表达,让行者的印记撑起我们的精气神,让我们在千年的史册上划定行者的坐标,让我们从今天出发,向着无愧于心的方向!

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行者”留其名。

不朽的行者作文【三】

余秋雨先生游历欧洲后写了这本书。欧洲是很多中国人向往的地域,我读完这本书,欧洲已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大家如要到欧洲,恐怕都要去一个地方————世界水城威尼斯。在那里,半数以上的游客都是中国人。人们看到这里,定然会觉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然提高了,可经济水平提高了,文明呢?保护环境的意识呢?

其实威尼斯早已不是水流环绕,遍处古楼,而变成河水污浊,河道干涸,建筑被严重破坏的“问题”城市。近三十年来,海潮淹城已一百余次,河水早已变的污浊不堪。各种古建筑到处都刻着“到此一游”的字样。大街小巷中中国游客乱扔垃圾的场景。

看到这里,很多中国人都会为之心寒。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这样。

在德国洪堡大学的图书馆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德语写着:一九三八年,一群被纳粹思想迷惑的学生在这里燃烧了图书馆中大部分藏书。在石碑前,有一块与地面嵌起来的玻璃砖,透过玻璃砖,可以看到地下存放着几个已经被烧毁的旧书架。

这是洪堡大学永久的耻辱,而洪堡大学却将它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时时刻刻警示学生。再回到中国,我们经历的战乱比欧洲要多得多,可留下来的遗址却少之又少。就算有像圆明园这样大型的遗址,里面真正从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却是次要的,而主体是很多现在的娱乐设施,处处充满了虚假与掩饰。我么们真的不如欧洲吗?

当然,欧洲也有缺憾。

法国巴黎,是很著名的文化之都。卢浮宫,收藏着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顶尖画作与雕塑,让卢浮宫大放异彩。

而绝大部分游客的目的是欣赏《蒙娜丽莎》与断臂维纳斯。而其它的作品虽也出自名家之手,可与这两个“名作中的名作”排列在一起,就只能屈居配角了。正是由于精美作品的堆砌,好象卢浮宫可看的作品只有这两件。而其它作品看不看都无所谓。可要将这些作品挪到其它博物馆,都可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看着这些名作虽身处名地却不得其位,深感惋惜。

在欧洲的文化领域少不了明争暗斗,可说来说去只不过是嫉妒,彼此依然是好友。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是欧洲最著名的两位艺术家。一次,米开朗基罗得知达芬奇为教堂画壁画的酬劳是一万个金币,而自己雕刻塑像《大卫》只得到五百个金币,愤怒的他与达芬奇打赌,谁先画完同样的壁画,另一个就给对方一万个金币。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因病去世。按常理来说,米开朗基罗应该高兴少了这个强劲的对手,可米开朗基罗从此之后郁郁寡欢,在失去达芬奇的悲痛中度过了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再没有创作一幅作品,米开朗基罗对好友的情感可见一斑。

欧洲的精髓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欧洲经历了如此多的变故,仍能保持这样,不会败落?答案是肯定的:欧洲人的心没有被污染。在欧洲内战时,交战双方都会以不破坏文化古迹为前提。这正体现了欧洲人民对历史的景仰,对文化的热爱,对每个人的尊敬。他们的纯朴,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磨,他们坚信: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不朽的行者作文【四】

跟诸多繁华的大城市相比较,位于比利时的布鲁日显得那样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但它的确有别的城市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份远离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布鲁日是比利时保存最完好的中古世纪小镇,里面大部分的街道、建筑保留了几个世纪前的原貌,整个城市显得古朴而端庄,颇有历史遗留的古风。在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除了平静还是平静。

走进布鲁日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道,哥特式的教堂,平缓的运河与河面上成群的白色天鹅,令徜徉的旅客感到闲适而又惬意。在滚滚前进的历史长河中,唯有布鲁日像是被时间遗忘在了某个角落,在千百年的时光中保持着它完好无损的容貌,供无数人前仆后继地前来瞻仰。但它始终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无为外来的浮华和喧嚣所动,千年如此。

欧洲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有人说这里就像是移步异景的风景画。在欧洲,即使是两个互相比邻的城市彼此之间也有着迥异的不同风格,在这里走不了几步,抬起头来便又是另一番天地。而布鲁日这个小城,它在欧洲并不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被时尚与繁华摒弃在眉眼之外,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历史的古风,成为了一个最原始、最自然的整个欧洲追本溯源的核心。它不仅是比利时文化的缩影,同样也是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一个写照。

布鲁日,如同一张年代久远的明信片,静静地躺在某个褪色的角落,见证着历史的流逝。

说起英国,人们和容易联想到的是绅士和英伦式的风格,彬彬有礼是它一贯对外的名片。

英国的风格,与领居的法国与德国不同,介于浪漫与严谨之间,使得它得以兼有两家的气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一贯与英国皇家的贵族气质紧密相连,它造就了英国绅士般的体面,而这种体面的风格也同时深深的浸透到了英国皇室的脉中去,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与法国的'浪漫气质所造就的骑士风格不同,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气质,这种特有的气质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想到一个国家时同样联想到它的这种气质。

比如想到英国就会想到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绅士,想到法国就会想到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骑士,想到德国就会想到沉默寡言、深思高论的思想家、哲学家……等等诸如此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造成了它整体的素养,成为它对内的教育和对外的招牌,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与骄傲,它彰显出了一个国家非凡的气度。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一个国家单独的从欧洲众多的国家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特例。因为一个国家即使再独特,也无法与周围的一切完全分割开来,不能把它单独的划分为一体,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构成了欧洲这个整体的一个个体,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根源,都是从同一个基调中衍化而来。欧洲本应一体,无法以邻为壑。

英国,作为欧洲众多国家中的一个,作为璀璨明星中的一颗,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在欧洲大陆上。曾几何时,英国的女王曾说过:“在我的国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多么辉煌而又庄严的宣告,而英国也确有过那样一个盛极一时的时代。尽管如今往日的辉煌不再,但它毕竟曾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形象站立在历史的最高点,如同曾经的希腊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为历史所铭记。尽管如今的我们总是回看历史唏嘘不已,但逝去的毕竟已经逝去,一个国家的未来总还是要继续。

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造就了今日的宁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