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与认知的作文(认知主题的作文)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认知主题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23 12:52:09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认知主题的作文)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一】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所谓的管理时间,其实是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因为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而注意力就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注意力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个时间框架的稀缺本质,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随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贵的。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赚时间可以从两个维度:一是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二是同样的时间和产出下让自己的时间经历更丰富。

先说第一条,怎么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呢?作者给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黄金守则:列出条目任务、寻找高效时段、远离噪声干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减少后台运行、降低切换频率、明确任务目的、挤挤,再挤挤。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肯认真学习,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领域做到80%的成绩。因为大多数的领域并没有太高的学习壁垒,基本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得很透了。如果这个人要继续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这同我们日常的认识基本吻合,多数领域都是易学难精,从0分到20分,肯定比从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进一点就要加倍地花力气。

所以,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

这并非对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从时间的性价比来看,如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会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都还没算上各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差异化竞争力和创造力。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二】

书中有很多的干货,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条是最最重要的。因为从前的自己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想把其中各种的细节想好后再行动,以至于很多事情到最后也没做。

就比如说写文章,之前的自己就想着先学习各种课程,等学好了再写。这其实就是错误的思维,如果不先开始着手去做,在开始练习写作中成长,那么永远也不会写出好文章。一口吃不成胖子,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吃成的。只有先做起来,才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光想是达成不了想要的结果的。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三】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四】

今天开始看一本书《认知突围》,讲的是一些关于认知方面的知识。很多地方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很有帮助,特此记录下来。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

有的时候一个话题能跟妹子聊很多,可是更多的时候换个话题跟妹子就一句话也聊不下去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聊某些话题的时候,两个人的认知差很多,这个时候其实是没办法进行沟通的。不过认知层次是分各个方面的,所以说,跟人相处要见贤思齐,尽量从每个人的身上寻找长处去学习,然后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人们都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好像很多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我一直以为这是自控力不强,懒惰造成的。但是书里面说,主要是由于认知能力受限,导致不能够清晰的看到做某件重要的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来去做这件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这个观点我是存疑的,不过这是自已的痼疾,因此会多思考,并尝试书中所说的解决方法:

1、学会分解任务

合理的任务拆分能够让自己不被大目标吓到放弃,反而能够更好的去努力实现。

2、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想像一个任务未完成会有的坏结果,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转化为动力。

3、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戒掉一个坏习惯,不如用养成一个好习惯来替代。一个人内心不种鲜花,就长满杂草。

4、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给自己阶段性的奖励,让自己尝到甜头,会更有动力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我的建议都是,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他们喜欢用静态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数人宁愿白白浪费时间。

不怕慢,就怕站。很多时候最浪费的不是试错,而是犹豫不决。

环顾一下你的周围,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书里面很多观点都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验证,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像前段时间开入职培训会,大boss灌鸡汤的时候,要说12句箴言,要求每人必须理解并谨记在心。本来以为是假大空,但是细品下来,每句话都能在曾经看过的书里找到印证。

很多书看完就忘掉了,但是在某个瞬间被唤起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都记得。可能在某个时刻,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某句话影响到,从而作出更为明智的决定。这也是自己读书的目的吧,不指望每次都做的很对,但是尽量少犯错。

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原则》里面一再的强调要去找一些好的原则,记录下来,背诵下来,并一再的加深印象,让它们真正的成为自己行为上的准则。这样的话在纠结的时候,果断的看自己的原则列表,绝大数情况下会作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虽然在前期,只能拷贝已有的别人的准则,但是随着实践可以不断地对峙优化改进,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原则。

《认知突围》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为啥总是想得到做不到。毕竟更为清晰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啊!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真的是太好了!

这本书很薄,但是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因此堵得并不快,期待后面有更精彩的内容。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五】

人的一生处在不停的行走当中,不停变换自己的身份,看世界的视角在变,位置也在变。

向上看,觉得自己在下面;向下看,觉得自己在上面。人们对此的感觉是相同的,但这种感觉带来的改变却是不同的。有的人向上看觉得自己在下面,然后奋起拼搏不断向上,这是好的改变,但也有的人深感自卑,从此自暴自弃,这是坏的改变;同样向下看的人也可能因为感觉自己在上面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也可能过度的自得变成了骄傲自满。由此可见,找准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我们的视角总会变化,位置也随之改变,但用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位置我们需要同样的认识自己,找准定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大儒顾炎武的这句话在近百年来广为传诵。但这并非他的原话,他在《日知录》里谈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保全一姓之国,是国君的责任,而保全礼义廉耻,则是“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正是这种认识,让他未到中年就决意不再参加科考,退而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是真正做到道德、学问、紧密一体的,而这正是出于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与正确的人生抉择。

当然,视角与位置虽然是我们行动的基准,但却不是我们的阻碍。曾看过一篇关于马拉松跑者莉比的报道。这位77岁的跑者人至老年才接触到马拉松赛事,尔后她用自己的成绩打破了周围人对她的偏见,她几乎拿下了她这个年龄段有关马拉松的所有纪录。当她开始跑步时,必然也从自己的视角看过那些比自己更大或更小的跑者,也慎重审视过自己的位置,最后,她选择“固执己见”,用行动去创造奇迹。

向上或向下看,我们看见不同的风景,选择不同的道路。有时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视角,选择不同的道路,又有时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视角,坚守自己原本的位置。不同的视角与位置,我们持有的是相同的心,去感受和认知真正的自我,然后真实的'前进。

无论是大儒顾炎武还是老奶奶莉比,他们或正确认识了自己或打破了周围对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成就都绝非幸致。他们做到了,那么接下来的我们,更该努力去前进。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六】

我站在田地里,一望无际的稻田掀起浪涛,远远的山包与这头的树窃窃私语。我听见风的声音,树叶交错的声音,我看见湛蓝无边的天空扣实在地面上。心中激荡地回响着天圆地方,震耳欲聋。

我感到天地在俯察我,我感到我的卑微与渺小。

佛家偈言曾说: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意在讲一个人过分聪慧与敏锐容易自伤。其实不如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便越觉得自己的低下。

苏格拉底常自言无知,他的学生愤愤不平地质问老师为何这么讲。苏格拉底画了个同心圆,说:“这个小圆是你们知道的,这个大圆是我所知道的,这两个圆的外面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因为我知道得越多,我就意识到我不知道得更多。”

是的,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我久久地瞻仰着知识殿堂,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与卑下,我看见无数的伟人来去,时间奔流而过,带走一批,带来一批,留下永恒不变的真理。

在这绵长的时间坐标轴中我淹没其间感到迷失,在广袤的天空下,宽阔的空间坐标轴上我感到渺小。我常常读完一本书,抬起头来感到恍如时过经年的空洞,人大抵都有这样一个时刻,卑下的无法自处,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你的脚落不到实地上。

长长久久地踮着脚尖瞻仰神圣,重心不稳,撑不了太久的。

人的生命就是这么一个万变不离其间的圆,我在边境游走,看看未知,但幸好在我累时,向下看看总有个圆心把我钉在那里。在束缚中追求自由,又在限制下找回自我。

亚里士多德曾说:“即使我身处果核大的世界,我仍自以为王。”这就是我对迷失的答案,在被时间的洪流冲得七零八落时怎么把自己拼回来。

看看下面,那些守在圆心的人和事,在迷茫的时候给了你一个支点,然后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在向上看时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有多大,或许一望无际又或许只是一个果核,无限大又无限小。我是其中一枚小小的种子,向上看也向下看,在不同的视角给自己以定位。

我低在尘埃里,但我也开出自己的花。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七】

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铺天盖地,随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职场宝典”。

面对新知识,大部分人的反应有两种,要么热沸腾,连连点头,但是事后还是按照老方法,从不改进。

要么摇头怀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行。

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

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

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

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

视角与认知的作文【八】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