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作文200字(李鸿章传记1000字作文)

李鸿章的作文200字(李鸿章传记1000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0 04:18:33
李鸿章的作文200字(李鸿章传记1000字作文)

李鸿章的作文200字【一】

李鸿章之所以被教科书定性为“大卖国贼”,主要是两方面,一来他是坚定的主和派(教科书里好像告诉我们面对外敌主和的都是奸臣),总是站在洋人立场说话;二来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李中堂代表清廷签订的。

而在阅读《李鸿章传》时我发现,李鸿章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他虽然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无比优越,但却清晰地认识到大清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已经毫无防御之力。正如书中最后两段描述的那样:李中堂在奉命掌舵前,

但李中堂绝对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绝没有说反正比不过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或者干脆撂挑子走人,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一生有那么多次力挽狂澜解救大清于危难,延续清廷命脉。

在我看来,李中堂解决问题的思路恰恰也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无法硬碰硬地直接解决问题,那就先搞发展,一切等发展起来了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又或者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易地解决了。

改革开放算是摸着石头走过来了。当然,解决了当时的很多问题,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国力上来了,人民整体富裕了,这就是一种成功。然而,李鸿章的思路却是走失败了。背后的原因就不能不提满清的官僚体制问题。

李中堂所在的时代,官僚选拔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就是靠对那么几本圣贤书的感悟理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大多数

可是要知道,当李中堂要兴洋务图自强的时候,即走向变革需要务实的.时候,这种非技术官僚可能即没有前文所提及的认知上的升级,更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就像书中所说极度腐败。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包装成绩以讨得太后老佛爷的欢心,至于虚假繁荣的底下到底有多不堪,大家心照不宣一起捂着就是了。

如果当年的北洋水师启用洋人教官,带来真正的现代军事化管理,或者就是交给像袁世凯这样能够后来在小站练兵的,而不是丁汝昌这种只有忠义却没有办法的行政官僚,或者甲午海战会是另一种局面。

十多年前,银行启动金融改革的时候,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是不需要直接去解决的,而是通过快速发展自然就过去了。但今天,银行改革的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互联

聊点题外话:李鸿章谥号“文忠”,与他老师曾国藩的谥号“文正”仅相差一字。在我看来,恰恰就是这一字之差,足以说明李鸿章确实不如曾国藩。李中堂得不到这个“正”字,恐怕多少和他自己参与贪腐有关吧。虽然在那个时代官员贪腐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因为个人私利而阻碍了国家进步,说起来这不就是触动灵魂的改革的难度所在嘛。

而这个“忠”字即为李中堂赢得了太后老佛爷的信赖,同时也将李中堂地限制在了

李鸿章再牛也就是个凡人,他不能突破时代和社会带给他的桎梏,那他主导的变革结局也只能是让大清苟延残喘。

李鸿章的作文200字【二】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

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李鸿章的作文200字【三】

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李鸿章的作文200字【四】

梁启超言,李鸿章一生尚未有盖棺定论,颇有争议,立传之时带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悒,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机遇曾文正公和时局,而后闪亮登场。很多人说李鸿章为晚清权臣,但从权力来源的军政上来看,是高估他了。太平军起义之前,清王朝八旗军东征西讨,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气沉沉,才出现满汉权利消长的初端;于中央政府,李鸿章虽有督抚之任,但并不是握有实权的军机大臣。

略观李鸿章一生,先平再明后暗。在其明时,组建淮军,兵法帷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所以在军中十五年没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对待部下将官都是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一般,所以将领都乐于为他效命,可堪称将将之才。

李鸿章一生势不可与洋务分割,遭受世儒的唾骂是洋务,有识之士的谴责也是洋务,小民茶余饭后也定牵动到洋务。洋务,刮骨未尽,痛与余毒并存。当然,中日海战,洋务破产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随海军一起覆灭,同时陆军的溃败,把他平定江苏,平顶捻军的荣誉掩盖了起来。海战这一年,正是光绪十九年,李鸿章七十岁,是他一生明暗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更屈辱的转折点,李鸿章的个人荣辱成了晚清的兴衰的象征,此后他一生中最后的八年将是外交的八年也注定必将是暗藏祸机的八年。

当时,万国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顺理成章地,外交谈判,合约签订多由李鸿章处理,弱国的外交,气息奄奄,难以妙手回天。李中堂因一纸密约——中俄密约,这一实实在在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终于让一部分愤怒的国人称之为当世秦桧。(中日条约欺辱太深,当时官员都想借用俄国制约日本,让其干涉外交,事后俄人积极布施诡计促使密约签订,太后授意,条约签订后晚清皇帝和当世人盛怒异常)

局势造人,历史长河湍流不息,李鸿章的明与暗,褒贬不定,但都不影响他在中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