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以史为鉴类作文议论文)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以史为鉴类作文议论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11 03:29:57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以史为鉴类作文议论文)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一】

未来的一天,夜幕降临。

我家的房顶开始发出光亮,慢慢地,整个屋子都被照亮了。屋子里看不见电灯、暖气和空调——这是已经普及了的高科技智能房。整个屋顶到了夜晚不仅会发光,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控制光的强弱和颜色。墙壁是合金玻璃制成的,又轻又薄却很坚固,美观实用。房子的四壁冬天能散发热量,到了夏天则会自动散发冷气。房子的东墙上有许多按钮,每个按钮下面标有说明,如调温钮、亮度钮、潜水钮、清扫钮……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灾害钮。

有一天,我们全家正陶醉在精彩的电视节目里,忽然,自然灾害钮嘀嘀嘀响个不停,按钮下面的屏幕上出现“20时30分有8级地震”的预告。弟弟听说要地震,高兴得手舞足蹈。妈妈看了一下表,说:“还有20分钟。”随后她不慌不忙地按了一下自然灾害钮,我们全家又继续看电视。我们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我们的房子装有微电子高智能系统。如果有洪水、台风、地震来袭,它都能准确无误地报告,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自动脱离危险。

片刻后,我家的房子离开地面,整个城市的房子都升到空中。向下看,山在崩,地在裂,河流在翻腾。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地面终于恢复了平静,房子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就是未来的房子,你期待吗?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二】

门前的五柳树摇曳着苦涩与悠然,南山的菊花热烈的'如火尽然。着一丛雏菊本该属于凝重沉静的秋天,是什么赋予了它热烈奔放的本性?是谁在她头顶浇灌一壶烈酒?对,是他,陶潜。那他呢?是无奈无依无望的现实造就了他?还是那浊酒东篱的炽热唤醒了他?以书为伴,我看到了他的孤傲与高洁。

归隐的脚步向来沉重,历史的重门向来没有温度。他的出现让浊酒洒遍了南山,让烈菊开遍了东篱,也让自己了却了对尘世的奢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悠然中的那个倔强的身影,又有谁有他那样的洒脱?那份尘世的污浊又有几人撇的干净?唯有像他手下的烈菊开得热烈、活的自然,唯有保持一颗“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心才能在尘世中找到一方归隐的净土。以书为伴,书教会我面对世俗的牵绊。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三】

春天来了,一株小草不知不觉地长了出来,他看到一只小鸭跟一条小鱼在做恶作剧,追赶着小鱼四处乱窜;小鸟正在忙碌的搭窝。天上的雨看到下面的小伙伴们在欢乐游戏、忙碌工作,也想下去,便自言自语说:“我要能下去玩一玩那多好啊!”

风弟弟听到他的倾诉,便跟雨说:“我助你一臂之力!”说完,他就使劲吹起来,云被吹散了,雨自然就下来了,但小鱼被他吓得躲进水里,小鸭跑到草丛里,小鸟飞进刚建的鸟巢里,只有小草,站得笔直笔直。

雨问小草:“为什么他们都不跟我玩?”小草说:“你问问他们们吧!”小鱼慌张地说:“你、你把我给吓着了!”小鸭愤怒地说:“你突然下来,我会着凉的!”小鸟悲哀地说:“你把我的羽毛弄湿了,让我飞不起来了。”小雨恼怒地说:“你、你们太可恨了!我千里迢迢来到这,你们却这样对我,我要你们吃到苦头!”

说着,小雨聚集成了暴雨,风弟弟也觉得小雨太可怜了!于是就刮起五级风,小鸟的窝快毁了,小草快被吹飞了,小鱼也要被溪流冲不见了。在危急关头,小草对风弟弟说:“别为了私人恩怨而伤害更多的人!”雨听了,感到非常惭愧,对他们说:“对不起!”小鱼、小鸭、小鸟见小雨知错能改,就对雨说:“玩也可以,但你下小一点嘛!”小雨高兴地说:“没问题!”于是暴雨变成了绵绵细雨,他们就玩了起来。

在跟朋友交往时,要用心,要互相了解与尊重。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四】

乘着一筏小舟,顺着悠悠秦淮河自赏悲戚。烟雾颓靡轻笼水波荡漾的淮河,一弯新月勾挂于天边,沙水和云伴月。还未断黑的湖面荡漾着柔波,是这样的清丽与恬然。行船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孤帆靠近岸边,近水楼台,心中却多了惆怅与辛酸。那曲婉转的《后庭花》撩拨人的心弦,亡国之音前朝之鉴那得饮酒作乐?他们又怎会懂得中兴王朝背后的忧患?“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唯有孤船上他看的明白。以书长见,书带我悲叹盛唐最终的苟延残喘。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赏者与听者哪懂人间心酸,将一切见于眼里者又能奈何。乱世之痛,大唐之昏庸,谁予晓之?离殇之苦,亡国之恨,他又能与谁商讨?唯有拭泪对月吟,喃喃负手叩水悲。家的破落,国的覆灭,人的戮始于秦淮,止于诗人无尽的悲哀。以书长见,书带我看清一个时代的兴衰。

手执古卷,与古人同行,以书为友,以书作伴,以书长见,从而以书为鉴,读书,也便读懂了人生。

以史为鉴类的作文怎么写【五】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