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和坚持作文(耐得住孤独的作文)

孤独和坚持作文(耐得住孤独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05 04:47:12
孤独和坚持作文(耐得住孤独的作文)

孤独和坚持作文【一】

一眼望去街上全是“胖子”,唯独我穿着背心,奔跑着,挥洒着汗水。“妈妈,那个大哥哥怎么衣服穿的这么少?为什么跑那么快?”一个小孩子有些惊奇的问身旁的妈妈,年轻的母亲看了看我说:“儿子,大哥哥那是跑步热的,你应该多学学学人家这种精神,一个人跑步,耐得住寂寞,还有那份坚持,都是你应该学习的。”听过了冷嘲热讽,再听这位母亲的夸奖,我似乎又有了力气,不禁有些得意的想:今天跑步真是值了,不为别的.,就冲这句话,我还能再跑两个小时。

一个人跑也没意思,不如把小甲、小乙、小丙叫来吧,能提高成绩的事,他们肯定来。想到这里我就去做。不久,他们三人一脸无奈地跟着盛情难却的我一起跑步。跑着跑着,小甲有些不耐烦了:“我作业还没写完呢,先回去了。”说完就走,小乙一看小甲走了,对我说:“我也走了,家里菜地还没收呢。”最后小丙也说:“我要去上辅导班了,下次再陪你跑。”在茫茫人海中,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算了,一个人就一个人吧,困难还是要靠自己啊!我无奈的想。“哥不曾寂寞,因为有寂寞陪着哥……”哼着歌的我,孤独地坚持跑步。

模拟考开始了。不一会儿,我发现周围太安静了,“哎呀,人呢?怎么没人了?”回头一看,原来是离我太远了。“到头来还得我一个人跑,唉。高处不胜寒啊。唉,人生啊,就是这么寂寞如雪啊!”我只能继续孤独的跑,但我并不觉的孤独,因为脚下,我的路在陪我跑。考试结束了,我自然是超额完成任务,拎着衣服我得意地走回教室。轻轻地我走了,只留下一阵惊奇地走回教室。轻轻地我走了,只留下一片羡慕的眼光。突然觉得孤独也是不错的。

孤独给了我速度,给了我赞扬,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成长。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也要说: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在孤独里坚持自己的路,自己的方向。在喧嚣的世界里,欣赏、品味孤独的时光吧。

孤独和坚持作文【二】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与“他”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还,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孤独和坚持作文【三】

宇宙有一本公平的账,得到多少付出多少是公平的。如果你的付出后面是带着钩子的,那么对方可能不会真正感谢,这笔帐也无法给你加分。如果你是付出的一方,记得不要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上,动不动用来绑架对方,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害者。你不要认为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他们就会因为你的付出得到的好处而改变自己的习性,或是为了你做出什么改变。他们遵循自己那机械性的习性,该生气就生气,该背叛就背叛,不会因为你的付出会有所改变。要知道没有人逼你付出,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的,对方没有回应、不知好歹、恩将仇报都是对方应该有的正常权益,我们必须看到自己付出背后的真相,并且愿意去承担。

亲密关系是人生修行的最大道场,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搞明白,我自己也吃过苦头,通过学习也逐渐有所领悟,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亲密关系当中能够学会设定边界,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为自己起责任。

孤独和坚持作文【四】

黄金投射。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其实都是我们身上就有的,这种投射就叫黄金投射。

阴影投射。我们看到别人身上那些不喜欢的行为或特点,其实也是我们身上所有的,这种投射就是阴影投射。

了解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却很困难,因为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潜意识里面,只是不愿意看到他,才把他压到潜意识里面去,所以说通过潜意识来了解自己是最好的途径,所谓的灵性成长就是不断把潜意识的东西慢慢带出来,因为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他每天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我们一点一点的把自己潜意识的东西带出来,慢慢地就会更加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快乐。

唤醒潜意识的方法就是要保持觉知。当一个情绪来临时,我们要察觉到这个情绪,并不要按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急着做出反应。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观察自己:此刻的我,内在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情绪?向内探索自我,并和自己的情绪良好相处,而不是急于寻找情绪的发泄口。发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我们为了满足小我的需求,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自己内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感受,就会找个替鬼来承接,所以怪罪别人比承担责任要轻松容易得多。按潜意识的模式运作自动反应,长期以往只能让我们生活在痛苦的.模式当中不能自拔,离幸福越来越远。所有的正能量发出去,同样的正能量会回到我们身上,所有的负能量发出去也会加倍的回到我们身上,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你展示了什么面貌给他,他就会用什么样的面貌来还给你。所以停止批判、停止评价,向内观,我是一切的根源。荣格说,在潜意识里头,你没有觉知到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的命运。就是说,如果你随着自己的性子,随着自己的习惯模式去做事,没有觉知更好的做法的话,就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孤独和坚持作文【五】

一个安静的夜晚,能够静下心细细品尝张德芬老师的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和孤独》,感觉到无比的喜悦和宁静,她带我进入了一个自我探索的世界,让我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和别人。这的确是个神奇的世界,而我们能够有幸作为一个体验者,去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让自己和世界有更多的链接,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幸运。

这本书是作者经历过一些生活中的创伤后分享自己走出来的感受,希望读者能够少吃些苦。这些苦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受苦和承受不幸是容易的,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经历痛苦可能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保持现状就可以。如果想要幸福,脱离受苦的状态,就是要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承担责任,我们会习惯于逃避。比如说,当亲密关系中出现问题,我们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给对方或者孩子,指责他们,想通过指责别人的方式让自己好受些,可是这样不仅会伤害对方,还会让自己更加难受。正确的方式是去接纳自己的情绪,看到此刻自己确实很生气很难受,甚至感觉到自己不值得被爱,自己不够好等,没关系,接纳它,当开始接纳的时候,你就开始在往好的方向变化。接纳情绪后,去思考有没有好的解决方式?有没有可能双赢?当能够从正面去思考的时候,你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的目光不要放在外面,老是想着去从外面抓取东西,比如说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要去证明自己的好,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去关注自己有没有成长,开不开心?这样,我们的幸福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在别人的手中。

你最爱的人是谁?可能你脑子当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是父母,爱人或者孩子。可是你最应该爱的人就是你自己啊,当自己能够爱自己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爱别人。如果自己都是空虚的,怎么会给别人圆满呢?也许在你处于高潮的时候爱自己是很容易的,当你犯了错误,被别人指责的时候,你还爱自己吗?你看到你身上的缺点,你会爱自己吗?这个确实不容易,但是一旦开始践行就简单多了,所以我每天会读三遍爱的祈愿文。

孤独和坚持作文【六】

爱的太多的女人有一些共有特点:在亲密关系里,老觉得自己可以拯救对方,觉得对方这一生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好好的被爱过,也没有好好的被对待过,所以会倾注全部心力,去为他付出,去爱他、拯救他,为他带来更好的生活,激发他所有的潜能。这种女人一般比较有资源和能力,所以往往自以为是,觉得可以成为对方生命中一个很大的加分项。有拯救情节认知模式的女人,通常会碰到一个比较会吸取他能量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有一个共同特征,他可能会在某方面有隐,如有酒瘾或毒瘾之类的,又容易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总的来说,他一定有一些无法自拔的不良习惯,等待着被拯救。这样的男人习惯付向思考,又比较自卑,内耗非常厉害,并且还喜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男人一旦碰上一个愿意当拯救者的女人,他肯定还会进一步纵容自己变成一个更无力的受害者,然后两个人就会形成一种共依存关系。在亲密关系,爱得太多的女人,往往都会陷入一种行为模式:不断地去付出,想要拯救对方,觉得自己可以为对方的生命带来不一样的转变,到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才发现对方竟然还是不能改变,然后就想打退堂鼓了。拯救者情节会让女人一次又一次地抱有希望,重新投入,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爱得太多,付出太多,实际上就是藉由付出爱来换取自己的存在感。有木有太可怕?

有拯救者情结的人容易被那些需要关爱的人,吸引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且热衷于寻求缓解他们的痛苦的方法,以此来使自己的痛苦减轻,这其实也是一种上瘾症。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觉知,知道自己是这种具有拯救者情结的人,清楚又小心地走入一段关系,在关系中当你的拯救者情结发作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适时地阻止自己,提醒自己“爱到极致是放手”,随他去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