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名师习作教学案例)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名师习作教学案例)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0-21 03:39:36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名师习作教学案例)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一】

今天,我上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2课《我为你骄傲》一文,在学习“破碎”一词语的生字时,我问小朋友:“破碎”一词语中的两个生字为什么都用“石”字旁?一位小朋友思考片刻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石头很坚硬,容易把人打破,把东西打碎。所以破碎都用上石字旁”

“说得很好,你很会动脑筋。其他小朋友还有意见没有?”我肯定了前面发言的那位同学后,又鼓励其他小朋友问道。

终于又有一位小朋友起身回答说:“老师,我还有话要说,尽管石头自己很坚硬,但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石头自己也会先慢慢的破裂,紧接着又会变成一块块小碎片,最后成了一粒粒小沙子。”

“老师,老师,我要说。”又一位小朋友生怕前面那位小朋友要把他的话说掉似的,连忙抢着回答。

“你还会有什么意见?请你说说看。”我问。

“美国是强大,到这里把这个国家打破,又跑到那里把那个地区的国土炸碎。素不知,地球哪经受得住这样糟蹋?整个地球都破碎了,到头来连美国自己,我想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呀。”

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仔细想想却又感到很荣幸:因为平日,我一直擅长利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教学汉字和重视把思想教育寓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功夫终于没有白付,今天总算又有了个小小的收获。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二】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三】

小学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教育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涯和前途。在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深刻的感触到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成为他们的朋友、知己,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爱屋及乌般的喜欢上你教的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们融入到课堂气氛中,让他们自觉的思考,开发他们的智力。

二是要尊重、信任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上、小公主,作为小学教师,即要成为师长,还要有父母之爱;有伙伴、朋友之谊,用爱、情去关心、理解孩子。要时时刻刻记住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否则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同时,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后进生不但不能歧视、讽刺、挖苦,而要更多的帮助他们,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尊重他们的人格。还要善于寻找和挖掘他们身的闪光点,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心情舒畅的去学习,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点燃进取得的火把,萌生向上的力量。

三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诱导下慢慢展开。同时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曾记得有一次问一个小朋友10—3=?,那孩子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你有1元钱,花去了3 角,还剩几角钱时,他马上回答7角。可见,只有把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都有同样的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无形中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过高的指责、过多的爱和过多的保护,这只能带给孩子的无望、无措、无情和无助。家长和教师应同时看到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所以,在平时应该多与家长交谈、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家庭和孩子走出困境。

总之,小学教育要用心、用爱去关注幼小的心灵,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四】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嘎子刚走到门口,突然看见有两个鬼子,东张西望的向这边走来。嘎子心想:不好,区队长他们还在屋里呢,要是双方照了面,一交火,把村里的`鬼子都招来就不好办了。嘎子眼珠子一转,走上去说:“你们想干什么?”一个鬼子晃了晃手中的长枪,龇牙咧嘴地嚷了几句,让嘎子让开,说他们要进屋里去。嘎子故意放大声说:“你们想要什么?我给你们拿去还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一个鬼子把嘎子推在一边,气势汹汹的闯进去。嘎子见拦不住,就往里面喊:“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两个鬼子闯进去之后,挑开帘子,突然有三把刀从那刺了出来。原来,区队长他们刚刚听见啦嘎子在外面的喊叫,已经做好了准备。就这样,他们吧两个鬼子了。

张嘎能在危急时想办法,不怕敌人对自己的伤害,能勇敢的对付敌人,真令我敬佩!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五】

渔夫先是用爱慕的眼光注视着那两个金头发的小孩子,轻轻抚摸着他们金色的头发,然后转过身来与桑娜对视良久……

三十年后,一对老夫妇静坐在沙滩边,遥遥地望着海平面上那摇摇欲坠的红日。但他们深知:真正的太阳是不会坠落的,从来都是这样。

正当这对老夫妇即将离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七个年轻气盛的声音,其中,两簇金黄的头发显得格外耀眼……

然而,在这对夫妇的心中,一直保留着三十年前那个陈旧的秘密。我想这个秘密可能会伴着他们走完这一生,直到进入地下,融入土里……

“桑娜,咱们走吧……”

政苑校区六(2)班胡雨麦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一看:孩子们睡得正熟,就没有打扰孩子们。

转眼间,七个孩子已经17岁左右了。渔夫和桑娜也老了许多,手脚没有以前灵活了。七个孩子个个乖巧伶俐,互相照顾,帮桑娜做针线活儿,帮渔夫打鱼,做买卖。因此,家境不再贫穷,慢慢富裕起来了。

这天,渔夫和七个孩子出去打鱼,桑娜在家做针线活儿。桑娜想:孩子都长大了,是时候应该告诉他们真相了。

桑娜沉思了一会儿。

她想:真的要告诉孩子们吗?他们惊呆了怎么办……他们会不要我做母亲的……他们会伤心的`……他们会离家出走的…...

我真的要这样做吗?嗯!坦然面对吧!就这样。

这时候门突然开了,迎面走来拎着一网鱼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亲。

桑娜给西蒙的两个孩子说明了当时收留他们的情景。屋里鸦雀无声,鱼儿也不弹跳了。

突然,孩子们热泪盈眶,紧紧拥抱着桑娜。桑娜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六】

其实,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力求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认识一个生字知道一个故事,在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巧妙识字,效果颇佳。

教学“默”字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画家唐伯虎画了一幅黑狗图,拿到集市上卖。他对大家说:“谁能根据这幅画猜一个字,就把这幅图画送给他。”这时,有一个人拿着这幅画不声不响地走了。人们正觉得奇怪时,唐伯虎却抚掌大笑:“猜中了,猜中了。”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完这个故事后,纷纷发表意见:“犬”就是“狗”的意思。黑色的犬不正是“默”字吗?“不声不响”不就是“默”字的意思吗?……这样,学生还会认错写错吗?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近字或学生容易记错或写错的字。我们为了让学生记住字音和字形,常常采用反复强调自行或反复抄写的方法来教学,但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往往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当时记住,过几天有忘记了,该怎么错还怎么错。让学生自己看字形编故事,记忆一些难记的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会留下深刻印象,记忆格外牢固,甚至一辈子都不忘记。爱听故事、爱编故事是孩子的`特点,利用编故事的方法学习生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七】

师:(我与这班学生素不相识,刚刚见面)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吗?

生:学作文。

师: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实话。我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嘛!

我说三个字谜,猜一猜我的姓名。我的姓是“我走在岔路口”。

生:是“赵”。

师:我的名字是“北京的上空有日头”“王山而凑一凑”。

生:(学生纷纷在桌子上猜写)您的名字叫“景瑞”。

师:猜对了,你们真聪明!怎么称呼我?

生:赵老师。

师: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非常惊讶,给我们讲课的居然是个“爷爷”。

师:真亲密!你为什么把我称作爷爷呢?

生:因为我看您已经有白头发了,看起来很老了。

生:我听过一句话:真人不露相,我猜您的头发可能染白的`。

师:欧,你有判断!不过,我可没染头发。就是染也应染黑,哪有染白的?(众笑)怎么形容我有白发呢?

生:白发苍苍。

师:我还有黑头发呀!将来就是“白发苍苍”,这是努力方向。

生:(笑)

生:是“黑白相间”。

生:是“黑里透白”。

师:我头上的黑发白发并不分明,用哪两个字表示更准确。

生:雪白。

师:没那么严重。

生:(笑)斑白。

师:头发有病啦!

生:(笑)花白。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称呼?

生:赵先生。

师:对!我比你先生出来的。(大笑)

生:赵教授。

师:你看我瘦吗?(笑)我开了个同音字的玩笑。你们再猜猜,我最喜欢你们叫我什么?

生:朋友。

师:对极了!我们就是朋友吗,加上我的姓,一起称呼我。

生:(齐)赵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开始上课。

点评:万事开头难,开讲前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离不了。“亲其师,信其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前的教师亲和机智绝非无关紧要。多年的实践,我悟到几点规律:1.从教师自身选取有趣话题与学生交流(教师姓名,称呼),使学生喜欢,消除心理障碍。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以亲和、幽默的态度与其对话,拉近情感距离,放松心态。3.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丢语文学科的特点,随机训练语言(如猜字谜,准确用词)。

小学作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八】

当学生在读通读懂甚至理解了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三个儿子》的课文内容之后,为了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孩子?问题一提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第一种答案,认为“老爷爷只看见翻跟头的那个孩子”!归纳这部分同学的理由大致有三:1、他是第一个出场的;2、他翻跟头的本领实在了不起,快得都像车轮一样地转了;3、三个妈妈都被他迷住了,难道老爷爷还会没有看见?正因为理由最充分,因此,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同学人数比例也最高;

第二种答案是认为“老爷爷只看见唱歌的那个孩子”!理由是“他的歌声”,老爷爷不会没有听见了吧?认为这个答案正确的是一小部分同学。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本应该“老爷爷只看见的是第三个儿子”属于真正的正确答案,居然没有一个同学认为,即便有极个别同学想举手发言,也只因为一时答不上理由而迟迟不敢表态!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是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正确的思想内涵的呢?

第一步:我下意识地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三个(即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那位)孩子行为的一段话(即第11自然段);噶同学读完之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齐读完之后又让学生划出表示该孩子行为动作的“跑到”、“接过”、“提着”、“走”等四个词语。经过我这样一番有意识的“折腾”,敏感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我知道了,老爷爷只看见的那个孩子应该是第三个孩子。

“为什么?”我趁热打铁。

“因为第三个孩子勤劳,孝敬父母。”那位同学继续答道。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他?而没有看见其他两位?他真得没有看见吗?”我再次有意打一伏笔,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入问题,让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探究。

第二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第三个孩子的举动是在怎样的一个情形之下这样做的?

先出示一副显得很有精神而又正直的老大爷图象,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老大爷是一位怎样的老大爷?

又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即课文第8自然段的'一段话,让学生反复读,读后又让学生说说孩子的妈妈提水到底有多艰辛。

然后又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想想,作为一位正直、善良的老大爷,他会认为三个孩子的行为谁做得最好?

通过这样一番有目的地“朗读——设疑——讨论”,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基本被引到了“在老爷爷看来,只有爱妈妈、帮助妈妈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这个正确而健康的思想内涵上来。

有一位学生为了表达他对老师这番苦心的理解,课后还极端地告诉大家:第三个孩子的勤劳,孝敬父母最主要就体现在他把力气化在了最需要帮助的妈妈提水这件事情上了,而不是像第一、二个孩子,把力气化在翻跟头和唱歌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