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苏轼中考作文(初一写人叙事的满分作文苏轼)

写苏轼中考作文(初一写人叙事的满分作文苏轼)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31 14:18:49
写苏轼中考作文(初一写人叙事的满分作文苏轼)

写苏轼中考作文【一】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写苏轼中考作文【二】

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写苏轼中考作文【三】

轻轻拨开历史朦胧的薄纱,穿过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正坐在茂盛的大树下,仰天长吟着一首又一首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他的双眼中,更是浸满了充满沧桑岁月的泪珠,正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因此心生憎恨,而是调整了心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与百姓排忧解难。苏轼也在此创作出了许多名诗,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有一句颇为有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苏轼强烈的爱国情感,时刻准备着驰骋战场,以身报国的豪迈之情。

苏轼是一位高洁的诗人。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诗中,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苏轼高洁,宁也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苏轼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诗人。在"乌台诗案"这件事后,苏轼并未因此一厥不振,而是重新振作起来,乐观豁达面对现实,正如苏轼的`名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叫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悠然淡定,豁达开朗。

不知过了多久,我仿佛听见了苏轼停止了吟诗,看见他重新振作地站了起来,在落日的余晖下,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

写苏轼中考作文【四】

中国的读书人应该都知道苏轼,他是几千年才见的奇才。诗词书画样样一流,而在这之上,是他豁达有趣的人生态度。有评论写道:“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林语堂在这本传记原序中写道:“苏轼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轼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轼正是此等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林语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文人,学贯中西。这部《苏轼传》是他1936年全家赴美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被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之后的两位译者将其译成中文,我读的是张振玉译的版本,还有宋碧云女士所译版本出版在这之先。即是传记,作者就以年代为线,从苏轼的出生写到64岁身故。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而后因才华太盛总遭嫉恨,中年以后,从北到南,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海角天边的海南岛。最后在获赦可以自由居住后不久离世。

这本传记我大概十六年前就买了,这些年一直在书架上,不时翻看;最近又拿出来从头到尾逐字读完,感触颇多。很多人包括我从小就诵读苏轼的诗词,越是成长越能读懂喜爱他的诗文,苏轼的确太天才了。而从生平开始了解他的一生,有一点重要的感触就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生的起伏因朝政时局尤其是当权者影响太甚,苏轼的一生,有为官风光之时,更多是被贬谪到各地,然而不管在何种境遇,他都乐观豁达,享受自然和他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苏轼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这等天才常常会引起妻子或极其厚爱他的人为他忧心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苏轼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从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轼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轼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轼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真好!

苏轼的一生太丰富了,他是诗人,画家,为官是老百姓的挚友,在家还擅长烹调酿酒,被贬谪时遇到瘟疫流行病时还能为百姓诊病。而他最为后人称颂也是留下最宝贵财富的,还是他惊天才华和不朽思想在丰富人生中酿出的不朽诗文。最后,我摘录几段他最著名的诗文作为这篇拙记的纪念和结束吧。

写苏轼中考作文【五】

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近苏轼,让我们一起他的安逸,顽强。

写苏轼中考作文【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水调歌头》如扇古色的大门,我轻推大门,仿佛走进了苏轼内心的世界。

我曾思索用何词来形容苏轼,是独赏明月的孤寂,是贬谪后的乐观,是游赤壁的阔达,还是对亡妻的忠贞?我无法用一两个词来描述这位伟人在我心中的崇高,因为他多情,没有哪个独立的词汇可以包容他的一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被贬官,身在异乡,仰望着八月十五的月亮,独自一人喝酒,只能对明月诉说心愿。寂寞,孤独陪着他,凄冷的月光洒向其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是乐观的。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用乐观来开脱自我,用乐观的心态面临着孤独寂寞。月会变得,人也会分开的,一切只是世间的正常变化,何必要哀叹呢?我赞颂苏轼的乐观,看淡世间的分分合合,笑对苦难。

“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深情悼念亡妻,十年已过,他却没有忘记妻子。朴素的诗句,流露了深沉之感,他重情义,时间也无法抹去他对妻子的爱与思念。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的感慨是无尽的愁,乌台诗案的童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但他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梦,过往的马蹄声告诉他,这是事实,悲痛之余,用一樽美酒祭拜亘古长空的明月。

在我心中,苏轼是多情的,是传奇的。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才华横溢,才一直怀才不遇;他不畏挫折,历经坎坷;他乐观豁达,铸成了壮丽诗篇。

风雨一声,坎坷一生,豁达一生。

写苏轼中考作文【七】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因此心生憎恨,而是调整了心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与百姓排忧解难。苏轼也在此创作出了许多名诗,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有一句颇为有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苏轼强烈的爱国情感,时刻准备着驰骋战场,以身报国的豪迈之情。

苏轼是一位高洁的诗人。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诗中,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苏轼高洁,宁也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苏轼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诗人。在"乌台诗案"这件事后,苏轼并未因此一厥不振,而是重新振作起来,乐观豁达面对现实,正如苏轼的名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叫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悠然淡定,豁达开朗。

不知过了多久,我仿佛听见了苏轼停止了吟诗,看见他重新振作地站了起来,在落日的余晖下,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

写苏轼中考作文【八】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湿润的天,淅淅沥沥的雨。同行的人,没有雨具,匆匆忙忙地赶路,忙着躲雨。然而,唯有苏轼,迈着沉实平稳的步伐,深邃的双眸凝望着远方,嘴角似起未起的有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这雨不是意外的灾祸,而是生活的点缀;仿佛这雨不是老天对人的戏谑,而是生命的诗意。果然,雨过天晴,山头温暖的阳光迎向人们,同行的人该是一展愁眉的时候了,而苏轼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遇雨而不惊,雨晴而不狂喜。面对打击毫不失意,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这生命的从容令我难以忘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朗星疏,疏落的梧桐投下孤单的影。苏轼在院中踱步,仰望苍明的月,月圆之日,该是团圆之时啊!然而,朝廷如“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亮总是“别时圆”。境遇的惨淡,寂寞无依,化为苏轼头上的一根白发,或是脸上的一道沧桑。苏轼与常人一样,有心结。(很好。)

可他参透人生,有结又有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抬眼望一眼明月,苏轼淡淡地笑了,即使纵隔千里,依然可以共婵娟。

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态,于逆境中自我调整,不像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急躁,不像杜甫“忍能对面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愁苦。

苏轼的笔下,是一种生命的从容。它源自磨难困苦挫折阻塞,源自不沉沦,不气馁,源自博大的胸襟,豁达的心态,源自从走过的每一步中思考,感悟,让自己的生命超于荣辱得失,真正解放、开阔、自由。

苏轼让我记住了生命的从容。这生命的从容,我会永久记下,也许我不会达到这完美的境界,然而我会一直走向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