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孔子老子孟子名言连在一起)

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孔子老子孟子名言连在一起)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2 20:12:48
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孔子老子孟子名言连在一起)

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一】

孟子还是在梁(魏)国失望了,原因很简单,梁惠王后,梁襄王“忘之不似人君”,看上去没有君王的样子,走近了不感到有什么畏惧。这样一个“注定”成不了气候的君王,孟子的仁政学说不可能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孟子离开梁国,去到试图励精图治的齐国。而齐国招贤纳才是出了名的,著名的稷下学宫就设在齐国,学术气氛之浓厚,贤人名士之多,孟子想着应该能在齐国有所作为。不过,由此却看到儒学的“造反”理论显然是一个缺失,或者说,儒学是讲究实用,试图在目前能拥有的资源上进行秩序安排,而不是首先打乱秩序再进行重建。在儒学中,超越的理想固然有,但多数是个体修养上的自我超越,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忧君忧民,却没有想着改变现有的资源进行重建,所以当遇到 明君就积极入世,遇到昏君则退隐山林,独享琴棋书画之乐。

此1.7章开始,主要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1.7章的对话比较长,说的当然还是仁政王道。齐宣王心中想的是称霸,所以和孟子谈话一开始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也是向孟子表明自己学习的榜样。但是孟子把齐宣王装了进来,后面的话题都是按照孟子王道的逻辑展开。孟子说了齐宣王由于不忍心看牛将而哆嗦的样子,而把用于衅钟的牛换成了羊,这个事情估计齐宣王也差不多忘了。孟子自然肯定齐宣王的做法,说有了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具有仁慈的心,不过,孟子话锋一转,批评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也就是对禽兽有仁慈之心,但是却不能爱抚百姓体现功德。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或许是一个伪命题,既然提到就接着讲。孟子对此的态度是“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其论证主要在“四端”说中,说看到小孩掉入井中,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和不忍之心,这种恐惧和不忍之心来自于本性,而不是外在环境附加的。不忍心,在于将心比心,是看到他人处于困境、身处磨难而产生的心理,感同身受。

齐宣王为什么“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个人来说,对禽兽仁慈而对他人仇视,即使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即使在我们个人身上也会有存在的痕迹。当外出旅游,半路遇上大风雨,急需找个地方来避雨,那么最能帮助你的就是茅屋土房的主人,而到那些红砖壁瓦、深庭大院的人家,却不一定能热情相引,说不定还闭门相拒。如果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什么同样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有了物质障碍,这种物质障碍以财富为代表,从而遮蔽着自己的本性,可以说,财富多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权力高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所以,齐宣王能够对禽兽仁慈,那是因为禽兽不会艳羡他的财富和权力,更不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谋取他的财富和权力,因而他可以毫不加以防范,能出于“本性”地仁慈一下,设想,在宫殿上要的是一个试图谋反他的人,齐宣王极有可能乐于看到这个犯人被处——尽管犯人如何地恐惧哆嗦甚于牛。人是动物的敌人,但动物并不是人的敌人,人的敌人是人。动物都有自保性,人也有自保性,只不过,人把这种自保性夸张成了占有,外在成了财富,已经超越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如何把自己累积的财富保管好,必然出现防范之心,即使是所谓夜不闭户的盛世,不闭户的必然是普通人家。那么,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就不去追求财富?人人贫而相乐?显然不能这样认识,财富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使然,拥有财富也就能够作为一种存储而利于自己、家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满足自己更多的,客观上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应该倡导的,也是社会制度认可和保障的。被财富和权力遮蔽的“不忍心”如何才能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借用孟子说的一个字:“功”。功,功德,虽与佛家所说的功德不同,但类似,即都能够用自己所长、所有对他人进行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让自己倾家荡产地去做(当然这样做值得钦佩但不值得推广),而是在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去关心帮助他人,而自己拥有的财富越多、权力越大,那么能够帮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大,例如一些大商人对学校的捐助、对贫困学生的帮助等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这样把财富获取和功德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不忍之心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能“富润屋”,也能“德润身”,达到完美境地。

人皆有不忍之心,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同情,需要相互帮助,这种不忍心推广开来,才能恩及自身,功及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和谐而不紧张。

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二】

《孟子》的作者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书中有的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

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是有时侯也会迫于本性的情势与,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在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时,就应舍生而取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因此我们就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三】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格言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笔下。意思是学习贵在勤奋、刻苦,它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怕苦,多读书。

以前我做事非常懒惰,怕吃苦。进入五年级后,老师为了让我们保证早读的时间,规定每天早晨提前20分钟到校晨读。可是每天清早我都舍不得离开那热乎乎的被窝,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向七点了,我还赖着不肯起床。结果每天早晨我都是伴着上课铃走进教室。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保障,我的语文成绩也慢慢下降了。

一段,我们学校参加县里举行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我也被抽到了,一开始我非常高兴。可是练了两天我就受不了了。因为每天中午、晚上都要加班排练,并且老师要求的也非常严格。我怕吃苦,就放弃了。可事后看到别人都在有声有色地排练,我的心里后悔极了!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怕吃苦的下场啊!以后,我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事实证明,不勤奋、怕吃苦,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为了提醒自己,我把这句格言贴在了我的书桌上方,让它时刻提醒我、督促我,让我勇于挑战困难、战胜挫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将使我受益终生。

孔子和孟子名言作文【四】

每当我偷懒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每当我沉迷于游戏的时候,是它教育了我;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是它鼓励了我。那就是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一天,妈妈准备去上班。为了培养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出门前她特地嘱咐我一个人在家里收拾房间和洗衣服。妈妈走后,整个家都成了我的天地:看电视,玩玩具……早把妈妈交代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我的脑子里闪过了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小时侯不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练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那么长大后怎么立足于这个社会呢?于是我立刻关掉电视,收拾好玩具,开始整理房间……妈妈回来后,看见焕然一新的房间和那一件件干净的衣服,她欣慰地笑了,还夸我真能干。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笑了……

还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去,临走时打开电脑,说:“儿子,你乖乖在家做作业,做完了可以玩一会儿电脑。”妈妈走了,我坐在桌子前做作业,可是我的心思早已飞到了电脑游戏里。赛尔号游戏是如此的吸引着我,我就象得了“多动症”,在凳子上扭来扭去。就这样煎熬了二十多分钟,我终于受不了了,一屁股蹭了起来,“一本正经”地玩起了电脑。但是我的心里总是火辣辣地疼,就象偷偷摸摸地做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似的忐忑不安。猛地,我心里有个声音在对我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顿时,我感到羞愧万分,重新回到了书桌旁,认认真真的做完了作业……

想想那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成绩卓越,无不是真正领悟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内涵,珍惜时间。“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巴尔扎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更是拼命工作,一天只睡4个小时……

我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做一个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