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五年级下册关于写甲骨文的文章)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五年级下册关于写甲骨文的文章)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3 05:12:37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五年级下册关于写甲骨文的文章)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一】

好多老师认为学生生活阅历少,在作文写作时“无米下锅”。其实学生到了初、高中阶段,人人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对社会、人生、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与观点,只是教师没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发现并开采这一资源,没能指导学生把说话与写作真正联系起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老人家是说进行启发式教学一定要讲求启发的时机。但这样守株待兔,坐等时机的到来,是否也有些消极的意味呢?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促成学生“愤”与“悱”状态的产生,从而使学生走向学习成功的彼岸。基于这一认识,在议论文教学中,我秉持“不启不愤,不发不悱”的认识,主动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关心的观点引路,“逼迫”学生开口,让“多年的哑巴”说出了心中的话,而且他们越说胆越大,越说越想说,越说越有话说,越说越流畅。许多学生都很惊讶:“我怎么会这么能说?”“我怎么会说得这么精彩?”在不知不觉中,一些曾被判为“无米下锅”的“贫农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年内突然变成了我任教班级的“米粮大户”。可见,作文课上学生写不出作文,并不等于学生无话可说,而真实情况多是我们教师的引导没到位,没能把学生的“话匣子”给“撬开”。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二】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各种事故平均每天有40多人亡,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失去他们如花的生命!楼房拥挤造成学生受伤,课间追逐打闹造成骨折,课堂上被铅笔头扎伤、实验过程中被烫伤、溺水身亡、学生打架斗殴以及车祸等意外事故令人防不胜防。枯燥冰冷的数字,这些令人心颤的\'事实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是他们鲜活而短暂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尽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发灾难,未知遭遇常让我们胆战心惊,手足无措,但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若能在灾难和伤害降临的初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80%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要学会求助他人,要学会躲避风险,要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或不良诱惑。

幸福是棵树,安全是沃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创建平安校园吧!祝愿大家每天平平安安地生活,快快乐乐地学习,用安全托起生命的重量!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三】

学生会说不一定会写,学生能说得好不一定能写得好。应该承认,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必须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口语向文字的转换。但对于这样一种转换,切忌操之过急,教师应本着“先放后收”、“广放渐收”的原则。

另外,要实现“口语向文字的转换”,还须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一个层次或阶段为意义的转换。意义转换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由口语向文字转换过程中意义的损耗,力争实现意义转换的最大化。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发现有些学生出现不知选择何种措辞进行表达的“卡壳”现象,对此应鼓励他们放开思想,提醒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意义第一,词句第二”,力求把想要表达的意义全面地表达出来。

第二个层次或阶段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美化与规范。语言不仅应该是规范的,更应该是美的、有意蕴和意趣的,文学性的文章是这样,议论文也应当如此。因为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而那些面目可憎、“硬邦邦”、“凉冰冰”、教条僵化的文章是少有人愿意问津的。近年来就有专家学者倡导为文者应打破文章体裁间森严的壁垒,使其相互取长补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实乃高见!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指导学生从语言层面下功夫,要在准确、精练的基础上,使议论文的语言或简洁明快,或生动活泼,或幽默诙谐,或辛辣讽刺……要发掘学生个性,形成一定特色。 第三个层次或阶段是从文体结构方面加强指导、训练。要围绕着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结合个案、实例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学完苏轼的作品《石钟山记》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首先我引导学生们直奔作文的主题:你同意苏轼的观点吗?班内学生分成了三大阵营,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还有的说对苏轼的观点要批判地接受。我趁机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你们各自的这些看法就是你们所要写的这篇文章的论点。但是,你为什么赞同、反对或是持折衷的观点呢?你的`根据是什么?经过思考,有的学生回答:“我赞同苏轼的看法。如果不经过事实证明就随意判断一件事情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那不成了瞎说了吗?”有的说:“我不同意苏轼的看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一定是真的,比如魔术。”……见时机成熟,我当即引导: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道理和例子不就是证明你们各自观点所需要的论据吗?议论文写作并不难呀!当然,不是随便某个道理或例子都可写进作文里去,只有那些能强有力地支持你的论点、能打动说服别人的素材才能变成好题材。接下来我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完善、筛选想到的论据,并列成纲目备用。在此基础上,我抓住前面某同学关于“魔术”的论据,向该同学发问:你怎么证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的呢?该生结合他的论点对其论据进行了详细解释。并补充说:“城里就有一家专卖店卖刘谦魔术的道具,利用道具,任何人经过一定训练,都可以把神奇的魔术变出来……”最后我告诉他:把你解释的这些关于论据和论点关系的内容整理好,写进作文里,这就是论证。

第四个层次与阶段是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各个层面上有所深入与创新。当学生的程式化训练基本定型以后,要适时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模式,大胆创新,比如如前所述引导学生在语言层面上的创新;其次也可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创新,比如教给学生不但可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而且可以在文章的行文过程中或在文末提出论点,甚至可以不在文章的任何位置表明论点,而是把论点隐含在文章整体之中,等待读者自悟;再次可以在“三要素”基础上进行补充创新,比如对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一文的写作,除了“三要素”的规定性内容,我们还可以“节外生枝”,联系实际,陈述标题所蕴含的道理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创新。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四】

我回到了不会用火的时代。我感到浑身很冷,当睁开眼睛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周围黑漆漆的,前方的尽头有一道光。突然,四、五个身影从光射进来的地方走进来。

他们慢慢朝我逼近,突然一只老虎“从天而降”,离我不远的人吓得大叫,向我飞奔而来。我借着亮光瞅一下那些人,他们一个个赤身裸体,只穿了用树藤和树叶编织成的内裤向洞口跑去。跑到洞口,我对他们说:“团结就是力!”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我的带领下,一起向老虎冲了过去。乘着混乱我一个箭步冲到了他们的前面,一阵风似的朝老虎厮,洞窟里响起一遍喊声。

我狂奔到山下,接下来的二至三小时内,我围绕这座山走了一圈,发现这山上的洞大大小小一共有104个,里面都住有人,那些人冷的不得了,浑身冻得发抖,蜷缩着围着打来的猎物,有的用手撕着皮,有的抓着内脏吃,有的竟然还吸着动物的,它们个个满嘴满脸都是淋淋的。

“他们必须要有火!”我说。于是我到山顶上去找看有没有火石,我用来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山顶,已经是傍晚了,我的肚子已经咕咕地叫着,饥饿威胁着我。我晕倒在山顶上。

一阵暴雨淋醒了我,我惊奇地看见山洞的外面有四五颗大树,于是,我跑到树下大喊大叫。突然,一道闪电从头顶劈打下来,正好打到了树木,绿油油的树瞬间变成红彤彤的火苗。看着那燃烧的树木我的心理不禁一阵惊喜!突然,周围的事物离我越来越远。“我的火,我的火!”我大声喊。

“火什么火?快点穿好衣服起来,我们到街上去买东西吧!”我的妈妈说。原来这是一场梦啊!

从此,我开始更加节约自然资源了。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五】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仅仅的几十个字,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感觉,他让我沉醉,让我陶醉,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那种优雅的画面不断的从我头脑里涌出:

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清晨,有名的唐代诗人张志和来到一个峰峦高耸的大山——西塞山。极目远眺,那西塞山乡笼罩着一片灰沉沉的云雾之中,被太阳遗弃的\'群山,像一位坚守自己岗位的高大的士兵,直直的耸立在云端。

走进西塞山,隐隐约约听见几声清脆的杜鹃叫,那歌声真好听,又似乎对进西塞山的观客说:\"欢迎,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西塞山!\"听完的人,都不由自主的点起头来,真是\"子规声里雨如烟。\"啊!还有一些无名的小野花,一个个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阵风掠过,落花飘洒的花雨,零落的将在地上,在金色的阳关照耀下,散射着娇羞迷茫的霞光。浓郁的花香,在清新的空气成飘散着,一阵阵人沁人肺腑。正是这些小野花把西塞山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站在高高的西塞山上往下看,大部分美丽的景色都映入眼帘,微风轻轻拂过诗人的脸颊让您感觉神清气爽。山下那无名小溪,白鹭展翅高飞,像一位美丽的舞蹈家,给着宁静的西塞山添加了许多生机。

小溪四周清香袅袅,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连一点陆地的影子也看不见;水面波水粼粼,风吹过,扫除一层细细的浪花。

小溪里的鳜鱼肥美,引来了许多垂钓的人们,聪明的鱼儿可不上钩。在溪水里嬉戏追逐。有些鱼儿可调皮了:你看!鱼儿在溪面上迅速的游来游去,忽而沉入溪底,忽而飞跃前进,矫健惊人。有些鱼儿尾巴摇来摆去,一忽儿掉头向东,嘴儿一张一合的,是水面上起了许多水泡……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的垂钓之人都看呆了,连鱼儿上钩了也不知道。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还不想回家,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里呢!

啊!这么美的景色能不让人陶醉吗?

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小学生【六】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