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五年级)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五年级)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20 21:53:53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五年级)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万千颗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晨星灿烂。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火树银花不夜天”。开篇词人就描绘出了一幅灿烂缤纷的元夕画面。

“宝马雕车香满路”:载着达官显贵和家眷的装饰华丽的车子,由一匹匹的骏马拉着,一路香风四溢,这是一片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乐曲悠扬,凤箫声声,伴随着皎洁的明月的运行,通宵达旦的人们举着鱼形、龙形的灯笼载歌载舞。

这是一首着力运用反衬的绝妙好词。上阕主要渲染元宵节之夜的`热闹繁华,灯火辉煌,车水马龙,气氛醉人。下阕前两句,又重笔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盈盈的景象。而这一切都不是本词的主题所在,而只是为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做陪衬。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在这繁华热闹、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的元夜观灯的女人们,像阵阵清风,带着盈盈笑语,缕缕幽香,欢天喜地朝前奔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在那众多的游人中一一辩认,千遍万遍的地寻觅着那个人儿。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却站立在灯火零落稀疏没有礼花飘落的幽僻地方!

至此,读者已经意识到前面用大量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繁华,节日的流光溢彩,目的不在写景,也不在抒情,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而这个人不慕繁华,品性高洁,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受到朝廷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元夕所见以自述情怀,立意甚高:进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安于寂寞。

这首《青玉案?元夕》,千百年来,很多人读了之后都能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王国维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也正说明了《青玉案?元夕》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给予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独到的启示。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二】

在春天的蒙蒙的细雨中,我轻轻翻动书页;在夏季缤纷的阳光下,我静静聆听书的诉说;在秋季萧萧的木叶声里,我感受着阅读的快乐;在冬天纷飞的大雪中,我沉醉在书的墨香。阅读是心灵的大门,是知识的宝库,是亲密的朋友,它可以让无助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翻开书页,放飞心灵的小鸟,穿越到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越到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让自己来到从未体验过的地方,让我们找到知识宝库的钥匙。儿时的我,只会读童话古诗,现在的我,已经能用心灵和历史上的人物默默交流。人类,从远古时代的周口店,走进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是书,给了我们开启现代社会知识大门的钥匙。

呱呱坠地时,母亲温柔的眼光是我读到的最初最美的诗,长大成人后,社会是生命的第一本教科书。阅读,不仅只限于书籍。只要你留心,周围的一切都是你的书,都是你阅读的最好材料。

这就是阅读,阅读是智慧的母亲,没有了阅读,智慧从何而来?没有了阅读,生命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这就是阅读!阅读是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水晶球!闪动着熠熠光芒。没有了阅读,我们的生命该多么苍白无力,我们的人生该多么漫长空虚。

当你缺乏智慧时,就去阅读吧!当你觉得生命空虚时,就去阅读吧!当你失去自信时,就去阅读吧!

阅读吧,让我们阅读吧,那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知识的大门!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三】

远远飘来的粽香,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我从这儿带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景宁。在平日里,村庄是那么朴素、淡雅;而一旦到了端午,家家便洋溢着粽香。有香的、有辣的、有甜的,而外婆包的粽子,那准是最香的,也准是最入味儿的。

还记得,在数年前的那个端午,我兴奋地拎着一代粽叶,顺着香味一股脑儿地钻进了外婆家。外婆家烧的是柴火,那火光在锅底下一闪一闪的,显的这么机灵;外婆将木头锅盖一打开,一阵白雾便带着香味从锅里跳了出来,从窗缝里钻出去,飘散在大山中,它是多么淘气;而静静躺在锅里的小粽子,时不时打个哈欠,在沸水里翻个跟头……拉着棉绳,用手轻轻一提,一串的粽子鱼贯而出,静静地躺在盘子里,这个样子是多么讨人喜!

禁不住诱惑的`我,急匆匆地打开了粽叶,里面颗颗饱满的米粒,晶莹剔透,仿佛是个无瑕的小仙女。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料不由自主地往外跑,我一下子便用小嘴封住了它们的“去路”。嘻嘻,这下你可逃不出去了吧!我洋洋得意地笑了起来,这一笑不要紧,可肉却“逃”了出来。我气急败坏地将粽子塞进碗里,可那闪着油光的粽子却似乎有着一颗让人同情的心,我只好小心翼翼地将粽子重新捧了回来……

“熊宝,来和外婆一起包粽子吧!”妈妈亲切地叫我,“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我急忙赶了过去,在外婆的身边坐了下来,抓起一片粽叶,急急忙忙地倒进了锥形的粽叶里。可问题来了:肉只能放两块,而蛋黄却放不进了,这该怎么办?外婆看见我急出了汗,便把两只布满老茧与皱纹的手搭在了我的小手上。她的嘴角挂着微笑,手把手地教我包又好吃又美观的粽子。渐渐地,我包的粽子越来越上手,最后的粽子与妈妈的也不相上下了!就这样,我、外婆与妈妈三人就在端午节包着一个个粽子,而在这粽子里的是屈原的一颗爱国之心。

外婆在我的欢笑声中将我的那一串小粽子放进了锅里。隐约,我也仿佛闻到了一丝粽香。一转头,竟是妈妈那充满着幸福的微笑。

许久,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从锅里拎起了我的那串粽子,我看到的不是圆圆的粽子,竟是——妈妈和外婆对我的爱……

那一天,我得到了的不仅仅是做粽子的传承,更是一个爱的传承。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四】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朱熹寓居建阳、武夷山之史事,尽人皆知,殊不知朱熹之所以与闽北结下不解之缘,盖源于其父朱松来尉政和,群山迤逦千年不老的闽北古城政和,是朱氏家族入闽的第一站。现在大家都这样说,朱熹孕于政和,经过历史考证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说政和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更为准确,更能说明政和于朱子文化的关系。目前我们政和遗存的了两座对于研究朱子文化来说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那就是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朱森墓在铁山护国寺边,程氏夫人墓在星溪富美村。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度过,我把朱熹与闽北的关系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朱子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长于建殴、学于武夷、老于建阳。

孕于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县尉五年届满的朱松调任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刚要调建州(今建瓯工作的朱松听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弃所摄之职,携带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铁山护国寺。此时兵荒马乱,烽烟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松仓皇买舟携眷避到自己任职的尤溪,时刻都作着避入深山的准备。 离开政和月余后的.9月15日,朱松的第三子沋郎——未来的理学宗师朱熹降生。

朱熹生于尤溪郑氏草堂,7岁以前随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带生活,朱熹7岁下半年,随父亲从尤溪迁往建州(现建瓯暂居,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岁时,时任朝廷四品承议郎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卖国求和,遭秦桧党羽的排挤,被贬,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未赴任,朱松忿然辞官南归,举家正式来到建瓯,居住在建瓯城南的环溪精舍,从此在家专心教育子女。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当朱熹勤学苦读之时,年仅四46岁的朱松郁闷成疾去世。

朱松病逝后,朱熹遵从父亲遗命,14岁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年仅十九岁的朱熹即登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在朝当官时间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时间最长,14岁到武夷山至64岁迁居建阳,除去外地为官的七年,其他时间都在武夷山,前后达五十年。64岁迁居建阳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里忧愤而,享年七十一岁。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作文【五】

福建朱氏后裔顺应潮流组建社团,加强朱氏成员联谊、沟通,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在社会、单位、乡村、邻里之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朱氏宗亲社团组织优势,广泛开展联谊、沟通和合作,搭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子文化的工作平台,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建立朱氏宗亲社团联系会议制度,由各地(市朱氏会轮流主持,每年定期开展1-2次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进一步加强世界朱氏裔孙的联络、沟通和交流,

(二秉承朱子“崇文重教,明理诚信,人格修养”的品德,率先垂范,在家庭、社会、单位、乡村、邻里之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公民道德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时代新风尚;遵循朱子“忠孝廉节”的教诲,践行“文公家训”。

(三在现有宗祠、庙堂文化活动中,探索“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途径;关心朱子文化研究工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关注《朱子文化》杂志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宣传并扩大阅读群体,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并支持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发挥福建“道南理窟”、“海滨邹鲁”的历史文化优势;搭建“海洋寻根”、“书院之旅”平台,加强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活动。

(四文化遗址遗迹具有观赏性,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观追溯历史,涵养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与自觉。闽北是朱子的故里,朱子文化的摇篮,现今尚存的.朱子文化遗址,需要朱氏裔孙们的共同努力、保护和修复,让朱子文化的遗址遗迹,发挥应有的历史地位。

让我们精诚团结,凝心聚力,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