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寒衣的作文(寒衣节作文400字)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寒衣节作文4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9 06:13:00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寒衣节作文400字)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一】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在《礼记·月令》中,同时还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二】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春风吹绿了大地,吹清了湖水,吹拂了柳枝。扑面而来的芬芳,使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忍俊不禁。

阳光照亮了世界,温暖了世间万物。而我生命中的春风和阳光,都是您给予我的,妈妈!

翻开记忆的相册,那回忆里的点点滴滴,都使我难以忘却。

您还记得吗?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一天,雷电肆虐的咆哮着。我因失利,倍受老师的责怪和同学们的嘲笑与讽刺。走在泥泞的路上,我没有带伞,任雨水怎样敲击我的心。我怯生生地望了望一旁的同学,谁知,他们不但没有带我打伞,而且对我冷嘲热讽:“真是拖油瓶!真该活活淋才好呢!”“就是就是!”他们的话好像是在我的伤口上冷冷地撒了一把盐,我很伤心,但更多的却是对他们的绝望。曾经要好的同学啊!现在却。

开始,我还不停地用手擦拭着满是雨水的脸,可是,渐渐地,我也不再擦了,因为它们好像尖锐的针,一次次无情地刺向我的内心,我已近绝望。

一刹那,我感到身体仿佛不再被锤击了。蓦然回首是您,妈妈!您用您那饱经沧桑的手,抹了抹我满脸的雨水,轻声问道:“怎么了?”我很惭愧,“我,我考试没有考好。”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女儿,你要记住,一次小小的失利没有什么,你要时刻坚强,不要轻易落泪,更不要轻言放弃,记住,妈妈永远支持你!来,我看看,我眼前的\'还是不是我坚强的女儿?”您的话使我倍感温馨,我哭了,一把扑到了您的怀里。您丢了手中的伞,将我紧紧搂在怀里。

那一刻,风更大了,雨更猛了!骤雨中,我已分不出哪滴是泪,哪滴是雨。您的爱,却在我的心灵深处,撑起了一把隐形的伞。

妈妈,当春风再次吹过我的脸颊,我想对您说:“我爱您,妈妈!”

此致

敬礼!

您深深爱着的和深深爱着您的女儿:杨晓璇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三】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广为流传,但是她为什么不远千里要去长城寻夫呢?据说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如今寒衣节也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四】

这一天,友人向我辞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的快乐,相聚是如此短暂,而离别又总是让人感到一丝忧伤。

我们走在一起,沿着城东向城外走去,一条明净清澈的河流环绕着这座城池,远远望去,青山如翠,一排排北雁南去,传来阵阵悲鸣。他们是去远方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只留下孤独的愁思给大地啊。

友人啊,我有千言万语,却哽在口边说不出来,你不也是一根无助的秋草,又随风飞赴万里的征程吗?

稍稍带茧的手,抚向了你吹弹可破的肌肤,为你拭干粉颊上的泪水,那泪水是苦涩的,我能感受得到,你是如此的不愿离去,紧拉着我的手。

请原谅于此刻转身离去的我,仅仅是向你挥挥手,就走向城门,你可知道,我那时已是泪流满面了,只是不愿再让你流泪,只愿你能铭记我于心间。

关于送寒衣的作文【五】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又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有些人说,这便是寒衣节的来历。其实,寒衣节的来历传说故事有许多种版本。 不过,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 ……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 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 教,感游衣于 汉纪,成献报 于礼文,宣 示 庶 僚 ,令 知 朕 意 。 ”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 皆服之以谢。 ……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 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 诸军将校皆赐锦袍。 ” (←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 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