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关于穿越回古代的七年级作文)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关于穿越回古代的七年级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3 11:35:21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关于穿越回古代的七年级作文)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一】

晚上,本人正拿着一本《三国演义》细细品味,突发奇想:我如果生在三国时代……突然,一股龙卷风把我卷入了一个空洞,我慌了,心想:我会被卷到什么地方去呢?还没想完,我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我睁眼一看,只见那里的房子是古代型的,人们也穿着古装。我本以为他们在拍电影,但一听到有些人在夸赞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才醒悟,原来我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三国时代的蜀国。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我感到无聊,于是仿照现代做鞭炮的方法用火药搓成小球,插上火绳,套上纸管,再一点燃,只听“砰”的一声,威力大的惊人,竟炸毁了一个小墙角!我惊喜交加,心想:如果改造一下,这种炸药在战场上也有大作用。

于是,我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改造了火炮,还设计制作了一种火药枪,便带上这些东西赶到蜀军那里。我向军师诸葛亮介绍了自己的发明,诸葛亮让人一试,果然厉害,便采用了,他还夸我小小女子竟有如此胆识和才能,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比蜜糖还甜呢!

从此,这些火枪火炮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刘备、诸葛亮由于我的卓越贡献,十分赏识我,还把我提升为女将军。在一次激战中,我们用大炮把魏国的一名大将许诸炸成重伤,连司马懿时也佩服道:“此乃神枪也!”终于,在刘备、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我和其他大将完成了蜀国的统一大业。

我正为此高兴,和将士们欢呼,共同庆祝统一大业的成功。忽然,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敏敏,你竟说些梦话呢!”噢,我惊醒了。原来是妈妈在叫我,昨晚看书太迟,我趴在书桌上睡着了。妈妈不知道,我在梦中可是改写了历史呢!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二】

亲爱的灵溪:

您好!

作为你多年的笔友,很高兴能再次收到你的来信。可遗憾的是,我最近几年都没有看见你在誉恩教育上的投稿,我希望你能够重新拾起你的笔在网络上看见你的身影。

那么言归正传,你在来信中提及起要我评论一下你这几年来的文风和写作,我愿意竭我驽钝,给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是你在六年级时写的一篇文章《雪中石桥》,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关注到你的,我对此文的看法是“语言优美,但是缺乏线索”,我在指出你的不足之处时,很高兴你能够改正过来,那么,过去的错误我们既往不提,就谈谈现在你的不足之处。

你经常向我埋怨“作文字数不够”“练笔小说人物单薄无力”,下面我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好好与你商讨一番,如有不足之处、或者见解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能指出。

“作文字数不够”我认为这是写作中特别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通常一篇作文或者是一篇轻小说,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可大可小,但是其语言的描述必须做到细致,有的时候你以一种极高度概括的话语描述一件事情反而会把这件事情推向茫茫迷雾之中让读者难以看懂你到底想说些什么,要么就成了流水账,然而一味地追求字数也会把一篇不错的文章推向“深渊”。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思维的周全,往往线索的贯穿有利于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再比如在文章中穿插“插叙”、场景氛围描写铺垫,不仅能让故事完整有极强的逻辑性,一方面也大幅度地增长了字数。

最重要的就是细节描写,在平时的作文中通常只有650字加,上不封顶,这时候就可以适量穿插细节描写,比如在描写母亲的为你递上一杯牛奶,往往可以拓展开来至少一百字的描写,发散性思维设想或是回想当时的情景,比如“母亲递过牛奶的神情”“牛奶的味道”“指尖感受到的温暖”“台灯灯光照在母亲脸上泛起的迷人光芒”“我口中的干渴和对牛奶的渴望”等等。

其次,就是写作中(尤其是轻小说)个人觉得用得很顺手的“意识流”,运用联想手法穿插回以和你平时的见闻,相比现在情况的相似之处或者是特别突出的对比之处,还是那母亲递上一杯牛奶为例,由此你或许只能描写到“我的心头涌上一股温暖”,但是发散思维又或许能想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孟子身上那件他的母亲为他临行密密缝的衣裳”“冬日的一缕温暖的阳光”,甚至是对比,比如“某些同学在学校对你的嘲讽刁难”“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的困境”等等,用文中“我的思维”串联起来效果更佳。

第二点“轻小说中人物形象单薄无力”,当然这里并不是指你对她外貌服装描写地如何如何貌美如花英俊潇洒,有的时候总感觉你过于注重外表描写而果断忽略了人物内在,如果只这样的话塑造出来的人物只可能是“穿着奢华衣服的木头人”。

语言描写很重要,仅仅只是片面的、毫无个人观点的对一件事物的描述反而会让人物更加模糊,《陈毅市长》的话剧选段对于人物的形象就比较生动,比如“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去,我就不相信进不了这扇门!”,人物的性格在言语之中也就自然不言而喻。

动作描写往往配合语言描写,然而动作与性格的不符合是大忌讳,动作往往决定人物性格如何,比如:一位小姐手中拿着书本放下了茶杯这一简单的动作描写,加以细节描写就可以勾勒出人物内在。

1、一位小姐肘部轻倚着座椅扶手,左手支起她那白皙的额头,视线聚焦在了书籍的第二行,右手缓缓放下茶杯,嘴中吐出了几个单音:“真是可惜。”

2、一位小姐将左腿翘在右腿上,手指快速地锤击着桌面,视线聚焦在了书籍的第二行,右手食指和中指瞬间用力,将茶杯砸在了桌子上,咬牙吐出内心的愤怒:“搞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电话联系我,乐意为你效劳。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三】

未来是想象的空间,是奇妙的,是不可思议。

今天,我将做时光机去未来,看未来的事物。在时光机里,时光很短暂一眨眼就到了未来。到了未来,未来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未来焕然一新随处可见的高科技让人赞叹不已。

路上,灰尘车随处可见,这种车靠吸灰尘来为动力行驶。而且这种车还很环保,它是用废弃的塑料纸张做的。而且它的速度还很快啊,因此现在人们面对事情跟不担心会迟到。

还有多功能房,这种房子可以面对任何紧急况。如,感冒了它会给你体共药品进行治疗,饿了会给你做适合的饭菜供你享用。这种房子在出行上还很方便,外出时因去的地方太远家里的东西可能会被盗,因此很担心。而这种房子在门口有个按钮一按,就会变小变轻可装起来因此现在人们跟不担心会丢东西,所以现在的东西跟本不担心有东西会丢。这种房子还可以变成许多交通工具,让人使用,不止这样它还有许多功能让人使用。

未来就像是每个人的习惯,习惯成就未来!

习惯这个被人忽视的词,它看似平凡,实则一点也不平凡!它虽普通,但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习惯,或好或坏。未来的世界因每个人而改变!我看到的未来也不全都是好的,但未来是会改变的。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四】

昨夜,爸爸工作回家之后,带了一本小说给我看。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突然之间,发现我正站在一个隧道里。抬头一望,隧道的上面刻着“时光隧道”几个字。我觉得十分新奇,于是便走进去看看。走着走着,忽然有一道光出现在我面前,原来是隧道的出口,我便好奇的走过去。当我走出去之后,发现那里的世界和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不同的。

那个美丽的世界漂亮极了!那里的车是在天上行驶的,还有那里的房子和现在的也不同。看着看着我就想享受一下车在空中飞是什么感觉。可是怎么样才能坐上车呢?我不知道。天上的车特别漂亮,有的像香蕉,有的像苹果,有点像蘑菇,还有的像草莓。看得我眼花缭乱,特别想咬一口,最喜欢的是那辆草莓似的车,就像真的草莓一样。我正在看它,它就朝我飞来,停在我的面前。怎么会这样呢?这也是未来科技的成果?于是我打开车门,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司机,我是坐呢还是坐呢还是坐呢?坐了,嘻嘻!真好玩!我是去那里转转呢?正在犹豫之间,车起飞了。飞的特变缓慢,是不是因为我还没想好目的地呢?不知道我未来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呢?

正在好奇之间,车子加速了。它要往哪里去?难道是要带我回家?太好了!我太兴奋了!

不久之后,车子停在了一套特别漂亮的房子门前。房子也是在空中的,坐落在云朵上面。我打开车门,站在云朵上。走到房子的门前,按了按门铃,门竟然自动就打开了!我走进房子里面,看到墙面上有各个城市的地图。我随手一指,这个房子就会变成飞行模式,飞到那个城市。太开心了…… 如果未来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穿越回广寒宫的作文【五】

遥看千年古国,游走在历史的长河,聆听着盛唐夜唱;我,随岁月长流,梦回唐朝。

这里,有数不清的人间沧桑;这里,有说不完的雄才大略;这里,有赞不够的才俊;这里,有道不尽的.悲欢离合。

梦回唐朝,我看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大治天下;我看到传奇女皇帝武则天,贞观遗风尽显巾帼之威;我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造福天下苍生;我看到千古名妃扬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风采;我看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使两族人民和同为一家。

梦回唐朝,我在看天子的雄才大略。

梦回唐朝,我体验房谋杜断,不禁甘拜下风;我感受魏征的直言进谏,不由感慨万千;我走在长安城大街小巷,百姓和乐;茶楼酒肆,像璀璨明珠镶嵌在长安城内,夺目耀眼……漫步长安城,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和谐、富庶、欢乐的景象。

梦回唐朝,我在感大唐臣子的一片丹心。

梦回唐朝,我与诗仙李白,怀才不遇,叹“举杯消愁愁更愁”;我与诗圣杜甫,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感世态炎凉。

我与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与才子王维,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浸涌起思乡之情;我与大师李商隐共吟“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品爱情之忠贞。

梦回唐朝,我与千古才俊,交流体验世间百态。

梦回唐朝,我遨游于历史的长河;梦回唐朝,我感悟历史的魅力所在;梦回唐朝,我陶醉于历史的梦境。

淡淡茶香,沁人心脾,幽然清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