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以学而必行为话题的作文)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以学而必行为话题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2-22 01:08:48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以学而必行为话题的作文)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当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说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推己及人没有问题,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达”。如果自己自身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自己;在爱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坚强、独立、理智、宽容,同样的也就想把这些推广出去,想帮助别人也能坚强、独立、理智、宽容。

抑郁的时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励他们,却让自己很疲惫。那时候,我自己都还没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有这个帮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才行。后来慢慢调整,好了以后又开始和病友交流,刚开始我会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亲身体会的还会有错吗?渐渐又发现每个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经历不同,那么治疗方法也就该不同。

今天朋友开玩笑要我到联合国去工作最好,这么喜欢帮人,他在伊拉克工作,连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要保证自己是在帮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不要错误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二】

《学习之道》这本书是参加俱乐部之后读的第二本书,严格的说这也是我大学毕业以来完整读完的第二本书。

从学生阶段开始我就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基本没读过课本以外的书籍。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感觉易懂而且可操作,读《学习之道》是感觉越来越读不明白,期间经历了硬着头皮坚持读的情况(因为必须完成任务),可以说是读的稀里糊涂,然后开始尝试阅读后听聂老师千聊上的讲解,听讲解后阅读、阅读后听讲解再阅读三种学习方式,感觉第三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但直到19号读书会我也只是有几章是用第三种方式学的。通过阅读和读书会上聂老师的讲解,感觉这本书真的需要反复阅读,慢慢消化。

学习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如何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乔希的成功与他的老师和家长是分不开的。乔希初次接触象棋是在华盛顿广场的公园里,周围的观众有酒鬼、吸毒者,虽然他的父母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但还是同意了他在公园里学习象棋。在乔希跟布鲁斯一起学习后,他的父母和布鲁斯也没有让他马上参加比赛,把学习和激情排在了第一位,竞争排在了第二位。反观我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多东西都不可以随便玩,怕脏怕造害东西,这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考。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听到看到其他同龄孩子怎么样了,就不自觉的进行对比,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书中布鲁斯通过劝诱式、幽默、轻描淡写的教学方式,而我在上次俱乐部学习数学那次活动之前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方式,甚至有时会因为教几遍不会就开始吼叫,想想现在孩子有时出现的不自信和那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者8岁时与自己首个全国冠军失之交臂,他的父母没有责怪他,而是带他进行了一次海上旅行,帮助他慢慢的重拾信心。他在书中提到妈妈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何时爸爸都会在我身边百分百支持我。我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在孩子犯错误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看上去很简单,但我却基本没这么做过!

读到“渐进理论”的时候马上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平时正是重结果,不关心过程的,经常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来评价孩子。书上说: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我想我需要争取做渐进型的家长来带动和指导孩子进行渐进型成长。

读到"旋涡效应”的时候,并没有深刻感悟,但最近发生的两个场景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次是在《学习之道》的读书会上,读书会一开始我也紧跟着开始进入紧张状态,心里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溜号要认真,可越是这样我发现自己越是思想无法集中起来,直到回答了聂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我才渐渐从紧张情绪中走出来。这一次我感觉自己刻意的思考竟是完全无法思考,当时也并没意识到这就是“旋涡效应”,自己快速走出来更是无从谈起。第二次是被安排给100人授课,虽然之前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认真准备,但心里还是不太踏实,因为这还真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当“老师”。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我坐到了讲台前,感觉自己有一点紧张,开始有意识的深呼吸,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没想到效果真的很好,开始讲课后随着通过对学员听课状态的观察,心情更加放松,不但把课前准备的內容讲解了,还临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现场的想法。课程结束的时候,旁边一位学员大姐在耳边对我说,你刚才讲的真好,看到我们听的都很认真了吧?说实话,上次读书会看到与大家的差距之后,一度深深的怀疑自己。这次讲课经历使我重拾了信心,虽然这是不同领域的两件事,但内心还是对自己有了肯定。这次的成功得益于对旋涡效应”的及时制止。

生活中的我是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孩子出生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单位家两点一线,孩子小的时候工作也很清闲,所以没觉得怎么样。一年前工作调动后,经常会有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问题也跟着出现了。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我总结出压力大是引起吼叫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没想办法解决。压力大不仅带来了吼叫,还包括吼叫后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对自己彻头彻尾的否定,还有遇事更容易焦虑。这次听聂老师的讲解,说到她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尝试了其中两个已经收到成效,感觉非常好。

读了这本书虽然自己感觉读的不明白,但也有很多收获,觉得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能把理论真正用起来。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三】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习亦如此,有道,才能应万变而自如。阅读《学习之道》已经一年有余,只能说相见恨晚!

那这本书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要有学习兴趣。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我们就会从内心中有热爱和需求!

其次,当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去触碰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碰到阻碍,有的选择知难而退,有的一往无前,要改变你的本能反应,你选择的方式直接会决定你的结果。在我们的孩子面前,都希望孩子选择后者,妈妈和爸爸的陪伴就是至关重要的,帮助孩子们排解困难,长情的陪伴。

再次就是思维方式,整体与渐进,一个是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将你的孩子牢牢套住,另一个是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去看待事物,而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结果。

接下来就是怎么能持续的在这个良性的学习状态下学习下去,那就要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打破自己的舒适规律,才能不断的排解到困难持续学习,但这绝不是结果和荣誉驱动的。

有良性的循环就有恶性循环,要不想在恶性循环的漩涡里一直下坠,那就必须及时叫停,停下来判断,分析,反思,才能归位,才能更好的进入到良性的循环当中去。

而我们在陪伴时的方法也很重要,“怒吼”“温柔以待”,很多人都是前者,我相信你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想的后者,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状况!

这些思维方式、情绪都能掌控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看一下学习的技巧。你一定要判断是否能将以上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判断的准确。如果不够准确不要考虑去找一些外援喽!

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应以不忘初心为标准,要允许孩子出错,要接纳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自己。很多人认为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要一直前行,不接受“退”,而往往有的时候“退”恰巧是前进的最好途径。所以说放平心态,好好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或许对孩子的态度就会有改变。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就着重练习,反复练习,使其增进,达到能融入你的大脑,身体,把不擅长的练习到肌肉的记忆,想想还有什么事是你做不了的。开始比较慢,经过长时间练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快,甚至时间就会变得越来却慢!能自在从容的发挥一项技能,那这种学习方法也就一通百通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老话儿说“生命在于运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饮食,而忽略了孩子的运动,运动也是最好释放压力的出口,压力得到释放,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来应对前行的学习!

我只是浅读了《学习之道》,而懂得了学习之道,学习任何事都会融汇贯通,有道方能衍生出其万物,养育不是一蹴而就,任重道远,却没有回头路,我只能说我学习我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四】

今年再一次拜读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到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前两次的学习此书,把重点和关注放在书中介绍的学习原理和技巧上表层上,更多是想用这些原理进行实践,更好的自我学习和帮助孩子改善和解决问题。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运用书中的原理,虽然有一些收获,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善,就像书中所说,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句是对本书英文标题“The Art Of Learning”最好的诠释。

本次读书发现作者从国际象棋和太极的学习领悟中向我们提出的原理的很多细节自己之前没有领悟到,而且作者提出的基础原理和理论自己没有更深入,更多的思考。

1、书中为什么要在一、二章,(三个无心之举,转败为胜)放在前章?

这两章向我们介绍是教育层面的问题,关于家长和师者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在我看来,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这两章真的是重中之重,没有把这两章学透,悟透,其他后面介绍的学习之道根本不能被很好的实践和应用。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能否正确心态来对待,是看到孩子内心纯粹的热爱,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功利的,硬性的威逼利诱的要求孩子学习,还是要保证孩子的热爱,没有抵触情绪,慢慢的爱上学习。父母能否在孩子学习道路上真正找到专业的老师,激发和引导孩子的的内驱力,慢慢的习得到学得。能否意识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成就。纵有多么好的学习之道,家长是否是真正的学习者,是真正的帮助孩子的人,还是孩子学习成长道路上的第一颗炸弹呢?

2、培养渐进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在培养渐进理论,保持成长型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能正确对待,能关注在学习的事物的本身,不怕犯错,能接受失败,而不去考虑外在的别人眼光,看法,成绩,名次等等其他因素,做到心无旁骛。对于父母和师者在大环境下,能够顶住压力,遵循内心,守住初心,真的很难,需要不时的提醒,否则就会败下阵来。

3、如何让心理接上接受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

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所指的就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但不一定是做更难的事情,而且要尝试做不同的事,或者同一件事转换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想要爱上学习,除了坚持,保持专注,不怕犯错,要想爱上学习之前是否让自己找到一个或几个想要的动机,去想做这件事。能否制定一个目标计划,并能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而信心大增,慢慢爱上学习呢。对于走出舒适区的点是否是在自己舒适区之外离得不太远,让挑战蹦起来就能得到的目标呢。

4、如何在心理上准备去改变本能反应?

面对变动,缺点,问题要在心理上首先要接纳他,不要排斥,接受他的存在,去观察他,发现他,记录他,发现自己的心理反应和思考过程。就像面对孩子有时候大喊大叫问题,当自己本能的控制不住时,了解自己,观察自己,不去评判和指责,记录下来。为改变本能反应做好察觉、接纳、感知、继而做出训练,改变。

5、画划小圈满足的条件,划的精髓所在?

划小圈是自己这两年实践用的方法比较多的方法,但这次读书,反思在实践运用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划的不准,方法有问题。

划小圈关注的是事物的细节和事物的基础技能和原理,对细节的吸收和不断完善,不断挖深,是挖的更深一些,而非更广一些。

在进行划小圈,刻意练习之前满足以下的条件:训练的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呢;是否进行良好的计划,目标,实现一系列的微小改变;是否发生在人的舒适区之外,需要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要持续不断的尝试,刚好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事物;是否有反馈,监测,发现问题调整。作为家长在运用此原理,自身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自己能否胜任。

例如:针对儿子的计算不准的问题,我陪儿子训练了两年,以为可以训练出来,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一下,在细节上没有精准找到孩子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在基础训练上一个问题没有挖深,就进行下一个训练,而且在儿子舒适度之外,找到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训练量不够精准,熟练程度不够,着急想快速训练出来,没考虑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重复出现。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五】

《学习之道》的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又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太极拳世界冠军,他说他最大的本事不是下象棋,也不是打太极,而是学习,他有一套学习的方法论,以我看确实很有效。

有效的标准有两条:

1、能够快速入门。

2、能快速打破一个又一个天花板,不让水平停留在一个高度上不去。

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三条:

1、画小圈。先深刻研究一个东西最基础的规律和原则。多对照各种情况下这些基本规律的变化和潜力,在这些规律上充分优化和挖掘它们的潜力。

2、打包。把这些基本规律组合起来,打成一个个小包,然后熟练运用这些流程化的东西。

3、制造困难。狂风暴雨中还能留下的花朵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500斤的东西都能拿起来,100斤的东西就肯定不是问题,在最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创业者很可能就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业者。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六】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最有力量者非学习莫属,因为很少有其他力量能像学习那样能高确定性地、持久地改变一个人,并因此改变这个人的社会关系,改变这个人的内涵定义。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带来改变,比如运气,但是这些因素的改变与前者带来的改变不能相提并论,一则这样的改变确定性很低,二来改变的往往只是外在的方面,因而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一旦随性的幸运女神移情别恋,给其宠儿剩下的可能别原来还要少一些。而学习则不然,真正的学习给当事人留下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烙印,而且是深深烙在骨头之上的烙印,以至于它们再也无法被抹去。知识可以老化,思想可以去,但是洞察世界的见识却是历久弥新,更重要的是被知识的营养和思想的奶酪滋养过的大脑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神经元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脑回路更加丰富,这也就意味着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因而说这样的改变才是更本质的,更深刻的,是写入物理结构的,因而也是深入骨髓的。

正因为学习之力如此强大,也如此重要,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就必然是一个所有人必须认真考虑并妥善解决好的大问题。而谈到学习就必然讲究一个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必然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就事倍功半,这本书就是要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提供学习能力的。这本书有两大好处:

第一、没有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

这个世界上学习好的.,或者是认为自己学习好,会学习的人很多。

所以有关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书籍资料就免不了满天飞。但是问题来了,这些东西管用吗,或者说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即使管用的话,有没有自带前提,只有符合某些条件才管用?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未知属性,也就为急于寻找学习方法的读者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他们有可能有所获益,也有可能仅仅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依然一无所获。

而本书没有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没有简单地把特殊化的东西归结为普遍规律,而是通过科学根据对学习方法、经验和技巧进行筛选,确保书里边的每一条学习方法、每一条经验都不只是在部分人的学习实践中有效,还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有效,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清楚地说明按照科学实验,这样的方法如果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会更加有效。正是这样,那些原来只是个别的经验的方法,被改造成为科学加持下的方法。因而再也不会轻易浪费读者时间,更不会易于误人子弟了。

第二、没有陷入理论的漩涡。

尽管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并没有因此作者就把持不住,高兴之余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冲进了科学实验的长篇大论和理论的大幅宣讲之中。而是很有定力的点到为止,做到引用理论适度而有节,所以从内容安排上就显得恰到好处,既能说明问题,不至于语焉不详,又没有长篇大论,喧宾夺主,让读者啃食那些极易导致消化不良的理论硬货。所以读起来,既可信,又轻松。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七】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

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

“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学而习之作文开头【八】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靠着嘴多舌快和人争辩,常常让人憎恶。

伶牙俐齿不代表自己就是聪明、正确。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辩论无益”思想大都来自于《论语》,现在更是觉得如此,嘴巴凌厉,不如脑子凌厉;言辞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态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点。妈妈都快七十了,还要替我担心,上次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是实在难受,不会找妈妈要救心丸,实在不想看到她担心的样子。不过,好像隐瞒也不是让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于朋友,也能关怀比我年纪小的人,就是让长辈安心,这点还得再努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