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兔赛跑作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三年级龟兔赛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龟兔赛跑作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三年级龟兔赛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8 23:34:05
龟兔赛跑作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三年级龟兔赛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龟兔赛跑作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一】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攀登香炉峰。

一到山脚,我就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地快速走上台阶。一会儿,已登到了半山腰,此时,我感觉额头上湿漉漉的,一抹,全是汗,衬衫与皮肤粘在一起,别提多难受了。又强撑着往上爬了一会儿,我的腿脚渐渐地酸起来,小腿也变得僵硬,每次抬腿都似乎有千斤那么沉重。只见爸爸快爬到半山腰的一座亭子附近了,只有硬着头皮赶上去。我又向上迈了几步,觉得腿实在抬不起来了,整个人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恨不得有支冰棍,一屁股坐在亭子里,边休息边边啃冰棍。很快,我就已以累跨了,完全丧失了斗志,就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凉亭的`地上。想:这么高的山峰,我能爬得上去吗?还是让爸爸自己去爬吧!正当我想打退堂鼓时,爸爸回头发现我还坐在亭子里,就急忙回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事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懈,只要有这些,成功其实很简单!来,你牵着我的手,我们一起登上顶峰,享受成功的喜悦吧!”我犹豫了一会儿,下了决心,便和爸爸手拉手,咬咬牙一鼓作气地登上了顶峰。

登上山顶后,我眺望着山下,那一排排纵横交错的公路,笔直的公路上甲壳虫般的汽车尽收眼底,看见了一大片一大片绿宝石般的田野,一丛丛茂密的树林,风景甚是壮观。看着这样的景色,我不禁豪情满怀,想起了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不曾登上山顶,哪里看得到这样的美景呢?

这次登山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在艰难的时刻咬牙挺住,有毅力,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

龟兔赛跑作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二】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我经历过许多事,但唯一那件事,使我终生难忘,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是上星期四的一次测验,我正在做试卷,做着做着,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只好先做了别的题,大约做了半个钟头,快收卷了,按照先例,我从头到尾进行检查,这时,我才发现还有一题没做,我绞尽脑汁地想着,老师说:“离收卷时间还有十五分钟。”听了这句话,我可慌了。心想:怎么办,怎么办,这题我还没做呢。

就在这时,我清楚地听到后座已交卷的同学在议论答案。这使我很矛盾:写,还是不写;写,但这样我就不诚实;不写,这道题可是10分,不能让它白白溜走!

就在我提笔的一瞬间,我感到不安,手也在抖动。

终于收卷了,我下定决心,不能改,要做个诚实的人,于是,我便把试卷交了上去,虽然这次测验我只得了90分。但是我很开心,因为它是我真实的成绩!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无论我们在哪里,诚实是做人的原则!

瞧,90分,它在向我微笑;真正的100分,在向我招手呢!

龟兔赛跑作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三】

在现在新《纲要》和《指南》的指导下,我们摈弃了以前不合理的艺术领域的教育方式(如出示范画和结束部分的评价等,让孩子自由、创造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但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开始画画时不知道画什么,怎么画。而有的老师仍然说:没事儿,按自己的想法画吧。就像现在我给你那一张纸和笔请你来画一画你现在的感觉,你会怎么办?现在有太多的东西约束着我们,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我们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我们不曾这样做过!

这本书整体上是通过分析实例让我们换一种角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作品。孩子在大约两岁时会说出“我”这个字,这就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到三岁会区分你的、我的,对你我有了区分。这在孩子的画里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三岁是孩子的涂鸦期,我们经常会在孩子的画里看到孩子乱圈、乱画的线和大小不一样的圆。有时候我们就很郁闷,这些有什么好画的,画的是什么呀?但是仔细观察孩子的画,会发现孩子画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圆,这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妈妈并非同一人,他已经找到了一种整体的自我感觉。

还有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妈妈和女儿生气了。过了不久,女儿拿了一幅画出来,高兴地和妈妈说:我画了一匹马。见妈妈还是有点生气,孩子回去在马的嘴上画了两排尖尖的牙齿。这告诉我们孩子有了一种很好的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而且说明孩子很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她能将妈妈的情绪反应转嫁到自己熟悉的事物身上。

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最近发展区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不同,兴趣不同,所需发展的能力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画面的内容及意义。安东尼-德克旭贝里曾说:本质的东西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敏感期和年龄特点,用欣赏的眼光来解读孩子的作品,孩子的心里世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孩子有效沟通的途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