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我的家乡在禹州二年级小作文)

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我的家乡在禹州二年级小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31 23:43:34
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我的家乡在禹州二年级小作文)

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一】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紧邻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

郑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交汇于此,禹登铁路、禹郸铁路、平禹铁路贯穿全境。距省会郑州70公里、新郑国际机场39公里。全市总面积1461平方千米,人口121万。城市规划区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8万。禹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被誉为华夏第一都,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产业优势,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2008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名列第68位,全国中小城市100强第78位。

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荒初开,人类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的具茨山。史书记载:“帝启之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宴诸侯于钧台,诸侯从”(《竹书记年》。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让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片热土开始。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两千多年,均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翟,宋元明为钧州,清顺治年为禹州。

禹州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原始社会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又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形成国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据《史记·夏本纪》载:禹在此受封为夏伯,夏者:帝禹封国号也。《郡国志》颍川郡条下载:阳翟禹所都。盖由禹始封于此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举行开国典礼。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而都于此。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

禹州在春秋时,为郑之别都栎邑。战国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在禹建都。史籍上自此称禹为阳翟。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新郑。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立故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昌、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新莽时期,王莽复古****,在天凤年间(公元9——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西晋时罢郡设阳翟县。东晋十六国时期,阳翟曾先后属前后赵、前后秦及前后燕。南北朝时期属魏。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阳翟、阳城部分地区,在阳翟境内的“少康城”设县,称康城县,该县划归阳城郡领属。在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又划阳翟东部部分地区,在黄台村设县,并于阳翟,设置阳翟郡,领阳翟、黄台二县。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军。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军为州,称颍顺州。阳翟县仍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阳翟郡治。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划归襄城郡管辖。大业元年(605年,黄台县撤销。至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康城县也被废掉,恢复了原阳翟县的辖区。唐以后地方建制不再设郡,但阳翟县名一直被沿用。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军。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军为州,称颍顺州。阳翟县仍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闯王李自成曾一度将禹州改为均平府。

清初沿袭明制,清初仍改为禹州,属开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民国时期改禹州为禹县。

中华民国1913年3月1日,禹州改为禹县,隶豫东道。1914年6月2日,改隶开封道。1932年9月27日,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1946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另,1945年以后,共产党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1948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县,先后隶属河南省许昌专署和许昌市。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禹县改为禹州市,为省直辖县级市,计划单列。

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二】

家乡是温暖的港湾,又是一个令人眷恋的字眼。在游子的心里它是一份浓浓的乡愁;在孩子的心里它是童年的记忆;在老人的心里它是永远的根。我们虽不曾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不曾看见过家乡昨日的沧桑,但我们却亲眼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之快令人惊叹,原来路又窄灰又多,现在是路又宽树又绿,原来路上都是骑自行车的,现在小轿车越来越多,原来休息日无处可去,现在公园绿地处处都是,还有体育馆、博物馆。三十年的变化使莱州从一颗花种长成了一朵美丽的鲜花。我相信,再过几年,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有更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这儿的房屋是那样的残残旧旧,又低又矮,房顶是用干草做成的,一下雨,那干草又不结实,水就从干草里往下滴,令人烦心。

这房子也发生了变化,低矮潮湿的砖瓦房被拆除了,盖上了幢幢的楼房大道,那楼房不像从前那样只用砖瓦做成,只有一层楼,现在已经改用钢、水泥、瓷片……又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还有楼台花园呢。周围都种上了一些花草树木,说是净化空气。家家户户都装上窗,让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一年四季,花草树木给房子带来了美。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抚今追昔,顿时心潮澎湃,思绪带领着我不自觉地去

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三】

我的家乡禹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许由、许地、许县、许都到现在的许昌。现在的许昌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有春秋楼、文峰塔、霸陵桥……我最喜欢的是文峰塔。

文峰塔在许昌市博物馆内,塔高五十二米,共十三层,每层的角上都挂着漂亮的风铃,每当微风吹过,便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好听极了!

走近文峰塔,首先看见塔前有三座石碑,其中一座石碑清楚地记载着,此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再向前走,便是高高的塔基,塔基是用条砖砌成。登上台阶,步入塔内,迎面是一尊慈祥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环顾四周,墙壁上还有许多画像。塔内建有多级台阶,通过台阶,便可登上塔顶。

据说,这座塔原名叫“文明寺塔”,是为了振兴文运所建。我今天参观了文峰塔,希望文昌神能给我带来文运。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禹州,这里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希望大家抽空来许昌参观!

美丽的小城禹州作文【四】

禹州的来源与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大禹,这个中国历史上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第一人和他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决定了禹州千古帝都、华夏第一故都的历史地位。

大禹究竟为何许人也?

据《史记·夏本纪第二》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gun滚,鲧之父曰帝颛顼(zhuan xu,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另《世本·帝系》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这么说来,大禹是轩辕黄帝的玄孙。

禹接受舜的委派治理黄河,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并“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替舜摄政,长达十六年。《史记》另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阳城即为阳翟,也就是现在的禹州。

据史载,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年,舜崩于苍梧(今源南宁远县,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拥戴禹。于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禹后,其子启守孝三年之后即位被称为夏后帝启,仍然建都禹州,约公元前2198年,禹巡狩江南,于会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四方诸侯都拥护夏启继禹之位,是所谓“父传子,家天下”的开始。自此后,夏朝又传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累计维系了471年。其都城皆为禹州。

从上述史料而言,禹州应当之无愧于“天下第一帝都”之称,是华夏民族之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