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以阅读为主题的作文范文)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以阅读为主题的作文范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21 21:04:47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以阅读为主题的作文范文)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一】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二】

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多次再版。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不仅因为它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书,也因为这本书高效的实用性。这本书可以帮助许多爱阅读的人少走很多的冤枉路。对阅读有所感悟的人,也能够通过这本书得到有更深的启发和领悟。

按照自己的理解,我对这本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整理了,文末有思维导图。

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个读者对待阅读越主动,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就越深刻。根据书中的内容,我可以把此书分为四大部分:做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分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分层阅读:增进阅读的理解力;阅读的最终目标:促进心智的成长。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首先要保持清醒,明确自己的读书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获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还是娱乐消遣,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的那一刻,你就具备了主动阅读的基础。

主动的阅读者要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下是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讲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是你能从中获取一些资讯,那这些资讯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仅仅学会提问是不够的,要想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你还得学会做笔记。

除了在书中重点下画线、在空白处做星号,在空白处对相同观点编号等7种做笔记的技巧外,书中推荐了三种做笔记的方式:结构性笔记、概念性笔记、辩证性笔记。

结构性笔记关注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以及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概念性笔记即发现作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高层次的笔记则是辩证性笔记,可以和作者进行观点的.讨论。这三种方法在分层阅读中的分析阅读中都会使用到。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能养成习惯,并按照规则来操作的人。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学习到方法和规则之后,不断地练习是成为一个专业阅读者的不二选择。

分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首先是阅读目的分类,作者认为读者阅读的理由可以大体分为三类: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消遣。而增进理解力的书籍是最具有价值也是最难读的,所以作者在阅读的四个层次里,对读这类书的诠释也是最多的。

第二,就是书籍的分类:我们不可能阅读每一本书籍都抱着同样的目的,用同样的方法,那样的话,很多书籍我们是无法读懂的。

按照作者的分类,书籍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虚构性作品与论说性作品。

虚构型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等,这类作品适合全心全意一口气读完,而不是停顿多次非搞清书中某个名词的意思不可,除非这个词影响到整体内容的阅读。

论说性作品又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理论关注的则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简单来说,实用性书籍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理论性则告诉你这件事是什么。

学会给书籍分类只是阅读的开始,接下来的是学会结合阅读的层次来读懂任何一本你想读的书。

分层阅读:增进阅读的理解力

关于阅读层次的叙述占了此书的大部分篇幅,不过作者很贴心的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做了总结,这样一来,我们阅读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作者提出的四个阅读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1、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所有阅读的基础,在这一阅读层次里,读者已经获得理解字符、词、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够通读整本书籍并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且开始学习不同领域与目标的学习法。

我们小学毕业之后就已经具备这种阅读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能接触到更高的阅读层次。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阅读的层次是逐渐积累的,基础阅读也包含在检视阅读中,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主题阅读包含所有的阅读层次。它们的关系就像下图: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略读。有系统的略读可通过书籍的书名、目录页、出版者介绍、几页书本内容了解此书的整体结构,读书笔记并对书本内容做概括性的解读;而粗浅的阅读则偏重阅读全书,通篇看下来,只要了解书本整体内容即可。检视阅读也可以说是为分析阅读打下基础,事实上有些书籍只需要检视阅读即可,一旦你想要增进自己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分析阅读就派上用场了!

3、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非常的重要,又分为三个阅读阶段:结构性阅读、概念性阅读、评论性阅读,上面提到的三种做笔记方法就是对应这三个阅读阶段。

结构性阅读我们要做到的是:

①对此书做出分类,并用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什么

②根据书中提出的顺序与关系,列出书中重要部分,并为其拟定大纲

③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概念性阅读则是做到:

①诠释书中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②从关键句抓出作者的主旨

③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论述的因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④确定作者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结构性阅读和概念性阅读这两个阶段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来使用的,这两个阶段会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互相穿插,相辅相成以达到通析全书内容的目标。

接下来的阅读则是位于这两个阶段之后,必须做到对书籍内容的全面了解,才可尝试的读书阶段,即评论性阅读。

对书中观点赞同与否

一般而言,作者提出的观点、对观点论述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优于读者的,所以我们在评论一本书的观点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对这本书的内容完全了解了?如果你给自己的答案是YES,想必你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自己的评判。

如果你赞成一本书的观点,那么你可以问问着自己你赞成的是全部还是部分?

如果你暂时对这本书无法评论,也可以暂缓评论。

如果你不赞成这本书的观点,那么你是否能为你的不赞成提供佐证,例如:

①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②证明作者知识错误

③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④证明作者的分析不完整

完成了以上三个层次的阅读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完整的阅读,然而,如果你需要就一个特定的主题而阅读不止一本书,比如做论文、项目研究这种情况,这三种阅读则满足不了你的需要,这个时候,你就要进入主题阅读了。

4、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数量巨大的一个层次。

主题阅读有几个特点:

①针对特定问题,阅读不止一本书

②包含前三种层次的阅读

③不用得出绝对的观点,保持辩证地客观

主题阅读帮助读者成为书的主人,将书中关于主题的观点与证据提炼出来,并加以利用,是读者输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你看过的知识不一定属于你,但你输出的知识一定属于你,能够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合适的输出,才是真正地拥有了这本书。

阅读的最终目标:心智的成长

前面作者有提到,读者的阅读目的可以分为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消遣这三类。

可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浅层面的利益和娱乐,还有更深层次的成长。作者为我们写下这样一本书,不仅是为了帮助我们读懂一本书或很多本书,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的内在力量,阅读超越我们头脑的书,帮助我们的思想增长。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读一本难懂的书,不但可以增进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能够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做一个爱读书且会读书的人,《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把很好的钥匙,它能帮我们打开更多好书的大门,让我们读得更好,更有智慧,更懂得生命,更加爱惜生命,不仅爱惜自己,也爱惜世间每一个“我“。(下面是我做的思维导图)

写在最后:这本书是我9月份才开始看的,其实我蛮后悔这么晚才读到这本经典。以前我读书很随性,只注重体验,并不在意这类指导性书目。可是,当你只注重读书的美好体验,生活的琐碎迟早会让你丧失这种体验。

对,我深有,当我因为工作的焦虑而对我最爱的几本书也烦躁不安时,我终于明白热爱不是一切,为了热爱而做出的学习才是。现在我开始学习”如何去阅读“,在享受读书的同时也经历着”阅读的输出“对我的磨练。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三】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纪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第三阶段是如何客观公正评价一本书。通过上面二个阶段后,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为,首先你要说的是你了解作者的观点。不用急着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在做也出评论之前,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作者知识不足或知识错误,或证明作者的逻辑错误,或证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你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不要肆意评论。

主题阅读是带着特定主题,阅读相关领域中的书箱。主题阅读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带着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单,浏览书单上的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第二阶段是确定想关书的最相关的章节,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各个作者的相关观点诠释下。列出一系列问题,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总结: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道理,连阅读也是这样的。读完这本书才知道阅读原来是分层次的。个人认为第一层次比较窠到达的原因是,一直有人给我们反馈,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其它人。而第二,第三和第四层次很难有其它人给你反馈,如果能输出出来,有人反馈也许能帮我们到达更高的层次。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四】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五】

5.26在读书会上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讲这本书。他用了很大的一个篇幅来理清资讯和了解的关系。举了一个我们听书的例子,我们听书但是却很少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点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输出,为了看书而看书,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我应该更多的停下来去思考,去怀疑。

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更多的技巧来读好它,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4、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我在想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根据这4各方面来写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记笔记,书中也提到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为我今后的阅读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在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是更深入的更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具体的内容我觉得还是需要再细读一遍文章后才能对书中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六】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七】

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记录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故事作文【八】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习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平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