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记叙文和记事文是一回事吗)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记叙文和记事文是一回事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8 09:38:54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记叙文和记事文是一回事吗)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一】

“您吃了吗?”是农村人见面常说的一句话,城里人说的频率就少很多了。

“您吃了吗?”您还真别笑话说这句话很土,现在见面都用“HELLO”代替了吧!可是讲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但是能吃饱饭从来就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可见吃饱饭是属于少部分人的专利。就今天而言,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从“温饱”步入“小康”,可这“小康”是局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今年冬季遇到了十五年来最大的暴雪灾害,且不说这天灾酿成的交通困难和抢修要道耗费了有多少个亿,您知道吗?有多少人饿,冻了吗?在火车站上汇聚,带着望眼欲穿归期难料的忐忑,在等待中,他们吃饱饭了吗?现在真的不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那些眼睛里尽看到钱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而故意提高物价,一盒普通的.方便面就要三十元,冲奶粉一次开水就要五元,试问有多少农民工负担得起这么昂贵的食品?有多少人因此隐忍着饥饿与寒冷在火车站上无奈的等待……

大雪无情,人有情,有爱就会有责任!好心的企业冒着严寒冲入拥挤为农民工送面包,送去关怀与温暖。我们感动着好心的企业的义举也担忧着灾区人民的冷暖。每每打开电视,在屏幕的最下端就是政府号召我们积极捐钱献物,为灾区人民送上温暖的字幕!以上的种种化为一句无声的问候——“您吃了没吗?”是一种毫不做作的亲切举动。

历史在前进,岁月无法倒流。过去我们来不及参与;现在正在见证;未来无法预见!从史书上,电视里,我们不难了解到: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又鉴于官府的严苛赋税,他们的生活总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是再遇上个天灾什么的,那就更无法想象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老师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史实:“在古代饥荒时期,在饥饿难耐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吃孩子,可是谁舍得吃自家的孩子呀?就跟别人换着吃,边吃边哭。”真是饿到极处泪双流!能够吃饱饭是古代农民最奢侈的盼望,所以他们见面时总爱亲切地问一声:“您吃了吗?”您不知道这句话有多凝重?那里面蕴涵多少期待与无奈啊?!

记得去年暑假我回家乡,我和爷爷奶奶坐在巷子里乘凉,星星早就一闪一闪地上岗了,月亮温柔的旋律笼罩着我们,一切显得安详和谐。大婶提着一篮子番薯,鞋底的沙子摩檫着混凝土地面“刷刷”的响,看样子是刚从田里回来,“您吃了吗?”她突然问了一句。还没等她离开,我就笑起来了:“都多晚拉!晚饭都要消化完了,还问我们吃了吗?”爷爷突然来劲了,严肃地说:“有什么好笑的,你以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和你一样好,我小时侯老吃不饱;把裤带勒得老紧不说,就是一个劲地喝水,你知道我那时侯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去,整个人沉甸甸的,那是水肿呀!”听了爷爷的话,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奶奶又挑起了回忆:“小时侯要说有多苦就有多苦,那时候见面谁都喊上一声:‘您吃了吗?’没几个能底气十足地回答,摇摇头忙活农田去了!”哦!原来“您吃了吗?”那是一句 常挂在嘴边的话,想改也改不掉,就算改了,也改不了心底那声朴素的问候!

生活在九零年代的我们,任谁都敢底气十足地说声:“我吃饱了!”现在我们比的是谁吃的更好,吃好了比享受!在蜜缸里长大的我们如何理解得了那份沧桑?是啊!人总是在追求的路上,不断往高处看,但在累了的时候,不妨往下看一看,看那些仍在为温饱发愁的同胞,给他们一点帮助,承担起一点社会责任,为我们的“小康”尽一点绵薄之力,然后亲切地问一声“您吃了吗?”

在口头禅变得比换牙刷的速度还快的今天,请给“您吃了吗?”留一个位置,给弱势群体留一点爱心,给严寒冬夜留一把火炬…….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二】

大江东去,千年前的流水还在迸溅,不管时代的更迭,那从没停止流淌过的是经典的承传。

阳光滚了一身金粉,就滑到了我的中国历史的大系表上,我不禁拿着手指绕着圆心滑动,从尧舜禹到明清,差不多是十八个朝代。我惊讶于一个个朝代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但留下了最珍贵的——经典和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

春秋将我的\'眸子吸引,我来到《庄子·渔父》篇所述的情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我不禁被眼前的杏林所震慑,孔子大袖飘飘,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读懂了天道,将其转化为人道,集结成《论语》。我欲上前与孔子问好,镜头一转将我带到了汉朝。

猎猎汉风,回响着金戈铁马,壮士豪情。汉朝可谓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开端,在开辟了新的篇章后,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恭喜汉武帝答对了,选择了本来就是主流的经典。我看到了池塘的睡莲舒展筋膀,便沉醉其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至高点。我兴致勃勃地去拜访“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远远地听到先生在吟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没叫出声来,眼前一晃,只觉得耳边回响着“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国,其待人也轻以约。”这是否是先生对我的忠告。

转身一刹那,啊——这不是华丽的宋朝吗?这不是宋词激越飞翔金碧辉煌的宋王朝吗?这不是孕育了孔孟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家的大宋王朝吗?我向一位吟诗作赋的书生打问:“你知道朱子吗?”他满脸自豪说道:“朱子谁人不晓啊!他八岁熟读《诗经》,并以不若是,非人来勉励自己读书。”我从朱子身上更清晰地读懂了天命、心性,我明白了自己的任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我飞驰到清朝,异族入侵,被大汉民族古老的经典同化。《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再次证明了经典的不与时退。“遗民不可长久,亡国不可亡天下。”李毓秀从《四书》、《礼记》中提炼出简短易记的《弟子规》,成为后世莘莘学子的启蒙经典……

眼睛一闭一睁,眼前贴着的还是这幅历史大系表。原来我顺着历史的轨迹结束了一次匆匆的旅程,身边的人、景、物不停地换,朝代更是飞速地兴衰,但我真正明白了:不会变的是经典。

大年初一,我打开电视,《百家讲坛》讲的是《中华孝经》,前年是于丹讲《论语》。去年以来,全国不同知识阶层的人们风靡于《弟子规》。实践再次证明,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会留下深深的痕迹。而支撑这场宴会的终极力量是经典以及经典传承的中华精神。

从春秋到明清这一番,是对我从前读经典、背经典的一个总结,对我思想上的一个提升。从上初中开始背经典,读解读经典的书和听讲座来解惑,但一直有“为什么读经典”的困惑。原来,只有经典通过了时间的考验,通过了时间考验的也只有经典,所以,经典是最好的精神大补丸。圣人、哲人从天地、自然取经,现在我从圣人那里取经。

经典,这永恒的字眼,包含了永恒的定律。我会通过读经典破译人生的密码,并且在我有能力时也要解读经典,为圣人立言。

朝代翻了一番又一番,在一起一落中大多数东西会被人们遗忘,唯有经典流传。不会变的是经典,当洪水滔天的时候,西方人有方舟,我们呢?我们有经典,不会变的是经典撑起来的中华志气。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三】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飞雁要去哪里?他相信路在脚下,总有雁去的地方,曾经为寻找这条回首的路,他有过千百度,现在他找到了蓦然回首,路在所有人的手中,因为紧握着一个有自信的人,因为所有人,1949年10月1日……

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也是……他们都在寻找,终究是找到了,安慰,释然,探索,成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鲜艳的花朵,它很美丽;有动听的音乐,它很美妙;有幸福的生活,它很美好。但在我看来,最美的是亲情―。

父母的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忽略了他们对我们的小爱,尤其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好比我的父母,他们固然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地将我拉扯大。不仅如此,他们教我们识字,教我们吃饭,教我们走路……可谓是,人生的第一次都是父母见证的。长大懂事之后,一句微不足道的话都体现出他们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孩子,写作业不能离书本太近,将头抬高点,不然会近视的”;“孩子,今天天气降温了,一定要记得多穿些衣服,否则到时候生病了,知道了吗”;“孩子,吃了早饭才能去上学哟,早饭一定要吃好,吃饱,明白不”。罗嗦的话语中流露出满满的爱,一字一句都是浓浓的情!可谓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外)祖父母的爱也是无私而又伟大的。他们操心了上一代又操心下一代。丝毫没有停歇。每次见我们犯错误,被惩罚的时候,他们又担心又心疼。担心什么呢?担心我们屡教不改。心疼什么呢?正是心疼正被惩罚的我们!(外)祖父母喜欢给我们讲老故事,让我们领悟其中之理;喜欢带我们去游玩,让我们心情愉悦;喜欢为我们做饭菜,让我们不再饥饿……正是他们的喜欢,成就了如今聪明伶俐的我们。他们不求回报,但求我们一生平安。这是什么?这是亲情。

花朵固然美丽鲜艳,但它过于单调;音乐固然美妙动听,但它过于沉重;生活固然美好幸福,但它过于呆板……唯有亲情与世共存。因为亲情是雨,带走烦躁,留下清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悦;亲情是太阳,驱散黑暗,留下光明!我深切地知道,亲情也许不完美,但却最美……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五】

那天,我补习完坐车回家,正好碰上下班高峰期,真是可怜。车上人挤人,本来已经上了一天课的我已经疲惫不堪,被挤在中间,什么知觉都没有。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依靠的东西,一根栏杆,心中已经很满足。我用说抓住栏杆,头靠在手背上,全身的力量的倚靠在这根柱子上,就这样站着睡着了。

忽然,感觉什么东西在摇我的手臂,我缓缓得睁开眼睛抬起头来,原来,是一个坐在我面前的小女孩,心里不禁涌出这样的想法:“皮肤黝黑,鼻头上还有几点雀斑,头发乱糟糟的,还抱着个一样邋遢的弟弟,一看就不讨人喜欢。现在还打扰我睡觉,真是讨厌至极了!”我还是无奈地回了声:“怎么了?”她用手指了指旁边,我顺她手指看过去,是一个空座位耶!我欣喜若狂想要奔过去,但是,一股内疚感涌上心头,脸颊不知怎么的,感觉又热又烫,“我刚刚还在心中暗暗责备她,我真的.有权利坐那个座位吗?”我的心在挣扎,“你抱你弟弟那么辛苦,让你弟弟坐吧!”我转念说。但这时,座位已经给一位也是很累的阿姨坐了。我转过头,刚好遇她的眼神对上,她立刻低下了头。顿时,我从她眼睛里看到了些好美好美的东西,是善良。

从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作家,整天独自一人在屋子里看书,写作。他经常都会看见一束光射入他的窗户,反射到他的书上。开始,他没太留意。之后,那道光有时还射到眼镜镜片上了,他觉得很刺眼,很不耐烦,于是他去找出光源。刚走出屋子,他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坐在门槛上,手上还拿着一面镜子,方向就是对着他屋子的,正当他想开口大骂的时候,小男孩对他笑了笑,说:“叔叔,是我把刚射到你房间里去的,你喜欢吗?我猜你一定会喜欢。因为我父母经常都要外出工作,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我会觉得好孤独。而你常常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头,没有人陪伴你,你一定感到很孤单吧?所以,我就把光射到你的屋子里,和你作伴,希望这样能够解除你心里的孤单。”顿时,作家的心晃动了一下,他也对这男孩微笑,“我很喜欢,谢谢你。”作家感动地说。这是,我从故事中的男孩身上看到了些好美好美的东西,也是善良。

我认为,世间上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善良。一颗善良的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不需要别人的夸耀,只需要一个善良的念头便可以驱使它。啊!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真的很重要!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日,乍暖还寒,梧桐雨,点点愁,易安倚窗看着天黑。国败家衰,人生的漂泊,独留下一个忧郁的词人在独立诉愁,给谁诉,诉又是为了寻找吗?赵明诚不在,自己辗转漂泊,如今“黄花憔悴,流离汀州,雁声断秋。”又有谁知,易安寻找的是自己的心吧?她在安慰自己,她相信,昨日的溪亭棹舟会再重现。她会再次争渡,争渡,不再孤独,因为有鸥鹭。

记事的作文是记叙文吗【七】

当葵花拿着树枝,在沙土上一笔一画,认真地教青铜学写字的时候,我被这最美的亲情深深打动了。这一个个字仿佛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组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颂着兄妹之间最淳朴的爱,这种最美好的情感弥漫在《青铜葵花》的每一个章节之中,不断地吸引着我。

《青铜葵花》讲了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城市女孩葵花来到乡村哑巴青铜的家,成了兄妹相称的亲人,他们一起度过了虽贫穷困苦,但有情有爱的快乐时光。

当青铜和葵花一起去看马戏,被大男孩欺负时,青铜为了保护妹妹,毫不犹豫地和男孩儿打架;当他被男孩打败时,他及时退怯避让,为的是妹妹的安全。为了让葵花看到马戏,青铜让妹妹骑在肩上,自己看不到马戏疲累无比,却因难得一见的马戏表演使葵花快乐而欣慰快乐。当葵花消失在芦荡时,青铜毫不犹豫地去寻找她,脚板被芦苇刺伤,他全然不顾;当葵花上台演出,青铜又费尽心思,为她做一条别致的冰项链,让葵花更加光彩照人……青铜这种无私的爱令我动容,他与葵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亲人之间的爱都是无私美好的。我不禁想到了语文书中作家笑源和姥姥的舐犊深情。姥姥用剪纸表达对笑源的爱,她永远呵护着孙子,从幼年至长大,姥姥无时不刻地关心笑源,笑源无忧无虑的成长伴随着姥姥渐渐老去,皱纹爬上了她的额头,可是那守望的眼神依旧柔软而又动人,这便是最美的亲情。

亲情能感动所有人,甚至能感动上苍。我曾经看到过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孩身患重病,医生对女孩的母亲说,她现在已经极度虚弱,危在旦夕了。母亲听了,镇定下来,为女儿唱起歌,讲起故事,并一直喃喃而语:“妈妈在你身边,别怕……”女儿紧张的神情放松了下来。这样日复一日,女孩的绝症竟然治愈了!医生不无感慨地说:她能活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最美的亲情是伟大的,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如书中青铜看见葵花回家了,竟激动地叫出了妹妹的名字。哑巴男孩凭着他对妹妹无比的思念之情喊出妹妹的名字,不正向我们诉说着亲情的撼人心魄吗?

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亲情,它如三月的和风舒缓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生活有时虽像一杯苦酒,但有了亲情,就溶进了万般的甜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