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潘金莲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搞笑潘金莲)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搞笑潘金莲)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15 05:05:03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搞笑潘金莲)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一】

上周六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这个名字,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意味着很多,他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人们的口味不同,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但大多数人都承认,冯小刚的电影,好看。

对,正是因为中国的导演很多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走岔了,做不到“好看”这个标准,而冯小刚用几近于小聪明的剧本和拍摄手法,让大家在欢笑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感受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觉得他接地气,懂得小人物的生活,冯小刚+葛优的组合一度成为质量的保证,我们管他的贺岁片叫“冯氏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以及后来的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是这一类。

这种喜剧不仅让冯导成为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还让他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冯导的片子,一定好看。

这种评价不得了的,第五代导演的两位教父级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能做到。他们在探索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都走过弯路,而他们至今也没能够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一种类型片,冯小刚可以。

但是,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他们俩就算一辈子就这一部作品,也入了殿堂,这一点,冯小刚清楚,也肯定不服。

于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任性的冯导要在艺术上有所探求了,后来,《一九四二》,《集结号》,《夜宴》,《手机》,还有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诞生了。原本不care艺术还是商业的冯导,现在在意了。他在意了,我们就得把他归类了。

先不说冯导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先来看他这些年用的剧本,基本上都是王朔和刘震云写的。这两位作家不是不好,相反,他们太好了。他们的好主要体现在聪明。作家骨子里都是反社会的,但他们用自己强大的文字技巧,掩盖了自己对社会的恶意,让人们觉得,他们不过是“嘴欠”,而这种坏,反而成了他们被追捧的原因,毕竟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代言人,而他们代言的确实漂亮。其实他们最清楚社会是怎么回事,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王朔早期的作品还是触及了一些,但是他们清楚这些东西不能说透,说透了后果很严重。所以他们越来越机智,弯子绕的越来越大,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原来的方向了。

冯小刚用他们的剧本,就决定了电影的风格也是“聪明”。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简直对其中的讽刺意味击节叫好,你看,媒体人不过是那种德性。在看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也有种看透了官场百态的顿悟感。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官员在这个系统里是怎样做事的,他们被一个农妇折腾的狼狈不堪,太解气了!说不定还要惊叹一下:这种片子居然也能过审?我们都做好迎接一部新的禁片的准备了。

但是,现在的冯导不仅聪明,还有话语权,他完全可以做到在拍电影的时候无限接近于那条红线而不去碰它,在有人质疑他是否撞线时,他可以聪明地作出解释,让大家都满意,这种技巧,是冯导浸淫电影圈二十几年总结的智慧,还有原剧本保驾护航,总局几个官员?too young,too simple。

我们都知道,张艺谋的《活着》原作者是余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原作者是李碧华,改编得怎么样先不去说,这两部作品本身,就是深入生活的底部,翻出人性和历史最丑陋的真相,丝毫不妥协的典型。记得当年中学时读《活着》,看到年迈的福贵,用如同说笑的语气叙述自己一生的苦难,我哭得稀里哗啦,就像戳痛了自己的神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自那以后,我读小说基本上都读这个类型的。

《霸王别姬》也类似,只不过格调更优雅一些,讲的故事都是痛的,作者痛,人物痛,读者也痛。

而冯导的作品,缺少了这种痛感。他在讽刺和展现的时候懂得点到为止,《我不是潘金莲》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影片的最后,马市长和县长郑重在长长的走廊边走边聊,马市长刻意地强调了各级官员是“好心办了坏事”。影片结尾又加上了李雪莲和前县长的相遇,李雪莲强调了自己告状的原因: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原著里那个和李雪莲不贴心的女儿。似乎在强调自己告状的合理性。但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这里。书中的各级官员的行为动机无疑是保自己的乌纱帽,不给领导添麻烦,而到了影片中,变成了大家都想帮李雪莲,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出现了这种变化,如果李雪莲纯粹是为了“潘金莲”这个名声去告状,她就成了无理取闹,所以结尾硬给她加了一个告状的理由,原本出生的女儿,变成了胎腹中。这是冯导为了过审而采取的妥协,也让故事的力量进一步减弱。

原书中被撤职的县长史为民最后开了一家饭店,一次去北京办事,回去的时候买不到票,便谎称自己要告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警察便以维稳的名义用警车把他送回了家。这个小故事是这本书的正文,而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是本书漫长的前言。这当然是作者的淘气,但这个小小的正文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电影把它舍掉了,换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尾。

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依然觉得《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好电影,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我对于冯小刚的喜爱。他的电影拍的那么聪明,那么好看,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我在看他的作品时,每每会发出“这导演得聪明成什么样啊”这种感慨,他太懂观众的点在哪儿了。这样的导演,你没法不喜欢他。

另外,在如今越来越不自由的审查尺度下,用自己的作品调戏红线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注意,不是尊敬,是值得肯定。就像扶倒地的老太太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但是打个电话叫救护车或者警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这就是区别。我们在抱怨银幕上越来越多没立场的作品,就不得不为这样的作品而喝彩,冯小刚历练出来了处世哲学,我们不能指责他圆滑,因为在中国搞艺术,就是得面对一份无奈。

最后,还是对人不对事,我对冯小刚还是有一份期待。当年看他的《永失吾爱》和《一声叹息》时的感动还在。尤其是《永失吾爱》,那部布满了灰尘气的作品,让我感动不已。我愿意相信冯导还能拍出那样的作品,或许他想再拍一部《一九四二》时,发挥得再好一点,就能再出一部经典呢?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二】

你好!我是潘金莲!

收到这封信,你一定感到很意外吧?的确,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月之前,连我自己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今天,我给你写信这件事情却真切实在地发生了。要问为什么吗?我只能对你说:是你,为我即将去的情思能够高飞,铺设了足够长的助跑线。所以,我情不自禁要对你这样。

我潘金莲是个苦命的女子。出身卑贱,家境寒微,自幼便被卖给人家做奴婢。但是我天生的美貌,却没有哪一个富家女子能够相比。面对“张大户”没完没了的纠缠,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被迫违心地嫁给了“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人物猥亵”、“为人懦弱”的武大郎。那个时候,我只求能够摆脱张大户,什么浪漫的情思温柔的心,都已经慢慢干涸了。

就在一个月前,我见到了武大郎的弟弟——你不会不知道那个在景阳岗赤手空拳打老虎的英雄吧——武松。武松生得英俊魁梧,一表人才,比起武大郎,简直就是天神下凡。我久已枯涸的心又复苏了,我在心底默默地喜欢着他——我丈夫的弟弟。可是一切美好都在那个大雪天化为了泡影。那一天,武大郎仍然出去卖他的炊饼,我和武松吃饭时多喝了一点酒,借着酒力我大胆地向他表露了爱慕之情。可是那个武松,连老虎都不怕的武松,却因为我是他的嫂嫂而变得胆小如鼠。不接受我一片火热的心便罢了,他还好好地训斥了我一顿。你说,我只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我错了吗?

十天前的那天午后,西门君,我在叉帘子的时候,无意将叉竿从小楼上滑落下去,正好打在了路过我家门前的你的头上。那时,倜傥的你不但没有恼怒,反而彬彬有礼地安慰我。这样的“礼遇”我潘金莲啥时候拥有过?也许,从那一刻开始,我本已渴得去的情思又一次复活了。最让我激动和难忘的`是,前几天,你我偶遇在王婆的家里,你给了我最大的尊重和不尽的温存……我深深地感受到,你才是我此生最好的男人!

武大郎是我名义上的丈夫,但我和他一直没有夫妻的情份;武松是我初恋的英雄,但他带给我的是不尽的痛苦;只有你,西门君,让我真正成为了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此时,我的情思已如挣脱束缚的鸿鹄,而给了它足够长的助跑线、让它能够尽情高飞的人儿,就是你!西门君啊,也许,在世人面前,我已经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廉耻。但是我都顾不得也不管了,因为,我只要有你!

请相信潘金莲对你的一片赤胆真心吧!

潘氏金莲

即笔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三】

周六晚上看了冯小刚的新作品《我不叫潘金莲》,在这个太平盛世,冯小刚能在院线上映一部有关上访的电影,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公关能力的。

女主角李雪莲为了房子跟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跟别的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找到法官,要求先判离婚是假的,再复婚,再真离婚。法官认定离婚为真,李雪莲不服判决闹到法院,再闹到县里、市里,最后闹到了北京,阴差阳错直接拦住首长的'车,首长认为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等一批官员落马。李雪莲觉得虽然官员们下马了,但是她的道义没有得到伸张,于是又去找秦玉河讲理,秦玉河骂她是潘金莲,结果李雪莲为了潘金莲的恶名并且为了和秦玉河讲理,重新走上了上访之路,时间是整整十年,多年的上访经历使得李雪莲有了丰富的上访,使地方上负责控访的干部头痛不已。最终李雪莲的上访之路以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身亡结束。秦玉河后,李雪莲自未遂,最终在繁华的北京火车站开了一家小餐馆,他在那里遇见了因自己当年上访被下马的县长,她告诉他她是为了流产的孩子才奔波了这么多年。

电影一直用可怜和可叹的视角去拍摄李雪莲,回味整部电影,因为要孩子而离婚,又涉及到单位分房子的事、被丈夫背叛的事、被情人玩弄的事,各个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角色都心怀鬼胎,老百姓简单的理儿在司法体系里面得不到支持,想找大领导讲自己的理儿却被越来越严格的维稳控访政策所打压,最后虽然李雪莲停止了上访的,不单单是因为秦玉河了,更应该是认了。

片长达140分钟的电影圆镜头、方镜头和16:9的镜头切换自如流畅,在不知不觉中画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方圆镜头有人说是代表规矩,有人说是代表“水花镜月”,而后再用开阔的视野表示心境的打开,具体意义大家可以观影时细细品味,我建议没有看过这不电影的人去观影时不要买后排的票,因为眼神不好的话,在后排看圆镜头画面真心看不清。

刘震云写的这个故事真的非常好,从这个电影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控访工作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国家的民众上访是多么的困难,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员是如何对上负责,我们的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是如何的转变。这部写实的电影我认为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也是烂片之王范冰冰老师唯一拍过的不垃圾的一部电影,注意观察一下电影海报,范爷周边一群人的演技分分钟能够碾压她自己,最后希望以后范爷能提高演技少接点垃圾片吧。

ps:有人拿这部电影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作对比,我想说的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倒车时代,并且有猛踩油门不刹车的意思,逆水行舟,你还想怎样?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四】

老早就在等这个片子,临了,却被冯导与万达的一通撕吓到了,合着还得用这个法子卖片?本该有足够的自信啊。事实是,冯导厉害。如今,谁敢忽视网络的力量?不知道影院里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开撕而被激发了莫大的好奇心来的,还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一直在守株待兔等这个片子,你撕不撕我都要看的。总之,全线飘红。

抛开这些浮云,只说片子,到底值不值这个红?我说值。我钦佩冯先生。借古喻今也算本事,直面现实才是好汉。相比《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更具有时代性。秋菊和李雪莲,都是社会底层的农妇,以微弱的执着与庞大的国家机器交锋,这个冲突本身就有极具张力的戏剧意义。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除了盲目地追星造星,奉献空洞的笑声,我们还可以坐下来,看一些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

圆形的画幅,人为地把视线圈住了,乍一看觉得压抑、郁结。视觉上加深渲染了故事的感染力,好像李雪莲的思维怪圈,无法突破,无法走出。到了北京城,画幅变为矩形,喻示了这座方正大城与权力、体制、规矩的紧密相连。从圆到方,完成了民间思维到官方思维的切换。等你慢慢习惯了这个视觉体验,才发觉这个视窗的美学意味,南方的山水、风物、烟雨、人物,在圆形的画幅里散发出中国式的典雅的美意。我总是注意形式,若是画面拍得讲究,哪怕故事性弱一点,我也觉得可以原谅。

总是雨天。南方无休无止的雨,令李雪莲在她的圆圈里孤独无助,很难拨云见日。李雪莲画地为牢,令看客失却同情心。明摆着没有理嘛,闹哪出?相比之下,秋菊的诉求就显得合理得多。事实上,这是另一个问题,是农民与官方在话语体系与思维模式上的隔膜与冲突。在法院干过信访的都知道,一些上访老户,经年不辍地上访,他们其实既不是小白菜也不是窦娥,上访的根本原因也并非法院判得不公,而是因为法律体系与他们之间存在隔阂,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与现实中的法律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说,他们没有跟上法治时代的步伐,被远远地抛下了。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与老百姓就家长里短、一地鸡毛撕扯,为求一个案结事了,不得不磨破了嘴皮子去调解。很多时候,法官从法律体系中岔开思维,跳进农民的话语体系里,真刀真枪地掰扯,反而容易把疙瘩解了。反之,你实实在在地判了案子,像王公道一样判对了,照样惹出一大堆麻烦。一个法院院长要提着礼品到上访户家里一口一个大表姐地叫,真真是枉公道也。

这又是一个怪圈,恶性循环。越是如此,民众的法治意识越是淡薄。法院不只是化解眼前的纠纷,还有通过司法活动向民众传递法治思维的功能。

荀正一、王公道、贾聪明,光是这三个名字,就重重地幽了法院一默。冯氏幽默,以往总是靠油腔滑调、贫嘴赖舌来体现,这次是一个又一个的坑,满坑都是讽刺,还叫人还不得嘴。

房子、二胎、假离婚、上访、x访、权力游戏规则……这么多“哏”,互相牵扯,互相咬合;“芝麻变西瓜”、“万无一失成一失万无”,贾聪明与赵大头借机与体制做生意,都是精妙绝伦的点。后半部分的果园上吊,范伟的“一棵树吊不换一棵也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去前面老曹的'果园里上吊”等这些台词,连李雪莲都忍不住笑出来。

作家总是有最敏锐的痛感神经,他们目光如炬,直视社会深处。刘震云是优秀的,但是能做成影像,冯先生更难能可贵。至于范冰冰的表演,我认为却不尽人意。努力是看得见的,也没有太出格的低,就是缺点什么,没有主角的光芒。她和这个角色,没有贴皮贴骨的那个劲儿。反而,一众男演员各具神采,随便几句台词、几个镜头都光芒四射。相比《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从故事脉络到艺术表达都有所突破,但范冰冰却没有超出巩俐的高度。巩俐是拉高了整个电影,范冰冰却是在整个电影的额度之内,没有奉献出额外的光彩。

两个山东女人,在角色的掌控和塑造上,巩俐比范冰冰要丰满一些。至于范冰冰,我觉得呢,在没遇到更自如把控的角色之前呢,走走红毯也没有什么不好。好看,也是生产力。

赞同潘金莲的作文【五】

很多人揪住电影中李雪莲告状的逻辑说事儿,实际上,是真的没有抓住电影的主线,这本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中国导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冯小刚了,硕士论文写的就是他,当年查各种资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给翻出来了,除了正儿八经的从业经历外,还有不少八卦内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为一篇不算负面的报道耍流氓大闹编辑部啊,再比如,在发布会现场大骂记者啊,不一而足。那时候觉得,这人虽然会写会画有点小才华,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会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有泪,算得个性情中人。

从私人订制以后,冯导演一直没有导演作品,不过还是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拍手机广告,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跟徐老师在节目上秀恩爱,顺带唱唱歌,中间还拿了个影帝。都说真导演拿作品说话,如果这些也算作品,那冯导还是以前的冯导,快言快语,想说啥说啥,冯导也不是以前的冯导,冯裤子没事儿就哭的德行已经消失不见,随岁月沉淀下来的,还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笃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圆形的画幅来拍,再让范冰冰去演一个农妇,不管效果咋样,至少勇气可嘉,就算他说这是为了什么中国风情画的氛围需要,你也千万别信,这到底,还是不走寻常路的轴劲儿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节目,冯导想的说不定是,电影赔了就赔了,老子凭自己这张脸,也能先把计提预亏的钱赚回来。

而且,这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有关上访的电影,刘震云敢写没啥,因为中国看书的永没有看电影的多,审查相对要宽松些,但是冯小刚敢拍成一个中国无分级市场上的作品,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与打通关节的能力。你换个小年轻来,实在不一定搞的定这个事儿,而且他们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个影视动漫业的朋友说的一样,抄袭别人的创意钱都哗啦啦的来,谁他妈还多费一道工序去创新,结果就是小年轻们都开始厚着脸皮吃老本吃别人,竟然是老炮们另辟蹊径,响应万众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见老一辈对政策号召之积极吧。

撇过上一句,不胡扯。镣铐上跳舞,其实就是冯小刚一直以来擅长做的事情,这一点上,另外两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是让人失望的,霸王别姬、活着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已经不敢碰了,或者说,懒得碰了,第一没噱头,第二不赚钱,第三操作难度还大。凯歌当年拍孩子王,黄土地,电影诗人名号妥妥的,现在好好当诗人了,电影没了;国师没事就去导一导晚会,现在的作品也向晚会看齐了。唯有冯小刚,夜宴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回归现实吧,而且还不嫌麻烦,还是愿意挑战挑战,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让镜头在眉间心上过一遍,而不是让镜头直接连上票房,这就不容易了。

对于电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说这种单筒望远镜的画幅是不是能让观众接受,单单范爷就是个软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狸精还行,李雪莲,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为人物性格复杂,而是她的个人形象已经固化,穿上农妇装,看起来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访。配角阵容还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尽显。相比之下,圆形遮罩反而没啥,拍的时候展现全景, 剪辑以后变成了那么小的一丢丢,其实留下的,说不定都是精华。而且这种小圆纵贯全片,也为结尾的豁然开朗留下了很好的对照伏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