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考研英语二通用动态大作文模板)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考研英语二通用动态大作文模板)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3 23:21:01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考研英语二通用动态大作文模板)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一】

今天,我读了一本意味深长的书——《城南旧事》,它是由五个小故事组成的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林英子,大家都叫她英子,这本书以成长中英子天真无邪的目光看待一个充满幸福和悲伤的社会。

英子的一个邻居秀贞,大家都叫她疯子,为什么叫她疯子呢?因为作者爸爸的一个大学学生和秀贞住在一起,两人渐渐有了感情,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叫小桂子,生下来之后家人就把小桂子扔在了墙根,秀贞以为孩子不是被野狗吃了,就是让人拾走了,打这儿就疯了。别人都不理秀贞,可是只有英子和她交了朋友。后来,英子又认识了一个叫妞儿的小女孩,妞儿就是小桂子。秀贞知道了妞儿就是自己的女儿,就领着妞儿奔向火车站去寻找她的爸爸,最后母女俩惨在火车的铁道上。英子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英子觉得他很善良,可是不久警察就把这个年轻人抓走了,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这就预示着爸爸再也不能看女儿上台做代表,我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到后来,爸爸的病情加重直至去世,英子坚强的接受了现实,她要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长大就意味着负责任,就意味着不再任性,不再让人担忧。

读完《城南旧事》有时让我悲伤的流泪,有时又笑的合不拢嘴。我时而替英子高兴;时而又替英子伤心。我为英子的做法感到骄傲,我十分佩服英子,在别人眼里低贱、可恶、讨厌的人,在她眼里却闪烁着常人所没有的思想道德品质。

《城南旧事》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切的童年回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二】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守“人民必革命进步”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三】

Directions:

Suppose you have found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electronic dictionary that you bought from an online store the other day. Write an email to the customer service center to

1 make a complaint, and

2 demand a prompt solution.

Dear Sir or Madam,

I bought/ordered an electronic dictionary from your online shop on January 1st, but I found it has some problems after using i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begin with, the battery needs recharging after a mere 2 hours of use. This means that I need to carry my charger with me when I go out for a day. In addition, the buttons on the electronic dictionary are so small that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type anything with them. Personally, I found this to be completely unacceptable.

Therefore, I would like either to change for another model that works well or a full refu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prompt reply.

Yours sincerely,

Li Ming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四】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城南旧事》,我很高兴,也很期待里面写了什么。

翻开那漆黑而又带有一点神秘的封面,我的\"读书之旅\"开始了。

我每看完一章故事,都感到有那么一点儿惋惜。因为,每一次一章故事告一段落后,故事里面英子(林海音小时候的乳名)的各位亲戚或者是朋友,都以种。种理由离开英子,一直到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几乎所有的亲人,都像影子一样消失后,她的童年也消失了。

整本《城南旧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英子在惠安馆遇见并且和那个被大家称为\"疯女人\"——秀贞相处的那段时光。一开始,我还是担心“疯女人”秀贞对英子作出身危险的事情,但惊人的是英子却和秀贞友好的相处了,这也足以向大家表现出她童年时的善良和天真。直到有一天后,秀贞突然对听故事的英子谈起了小桂子(秀贞的女儿,也就是书里讲的小妞儿),并常常谈起她,秀贞还和英子说,小桂子有一条青疤。

有一天,小妞儿对英子说她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并且转过身来,英子却在她脖子上找到了一条青疤,英子赶忙把她领到秀贞那里,她们母女俩当晚就坐火车走了,英子也晕了十天。这里也能体现出英子对她的所有朋友的离去都怀有思念之情。

第二段:我们看海去,这句话使井边一位小偷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就这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的背后,却一直衬托着英子儿时到现在的梦想。小偷也告诉她会带他去看海。可当时一群人一直在追捕他,这是英子没见着它既几会她就被抓去被人笑话,这也使英子一直没能出去见见世面。但是英子的那种友好的精神却值得让我们学习。

还有最后一段: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取得很悲伤连同与结果,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英子在最后得知爸爸去世后为什么显得那么冷静?爸爸的花儿落了,石榴也落了……爸爸精心培养出来得花几乎全落了,但是爸爸养育出来的英子却没有倒下去。爸爸的,成了英子不再是小孩子的最好证据,也同样证明了英子十三岁不用亲朋好友照顾的最好依据。这也能教导我们十三岁能独立的能力。

《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讲述的是她小时候童年是在北京城南的故事。虽然故事主人公有时候显得弱不禁风、微不足道,但是她却教会了我很多知识、本领和心态,这本书的确让我受益匪浅,我要好好珍藏着!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五】

电影简介

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华大地腥风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急。

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和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

《忠诚与背叛》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党的纪监干部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电影《忠诚与背叛》的一些介绍,然后我想再次讲一下信仰问题。

些许感悟

1. 信仰的建立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得信点什么。古代相信神话,也可以称之为迷信,信仰是在坐稳了奴隶时代期盼这个“明君”长生不老,在做不得奴隶或者连努力都没得做的时代期盼有个“明君”使自己好好做奴隶。清末就是一个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这时大众的信仰就是依靠一个人来使自己吃饱穿暖,这已最大的梦想。党的出现,给人民重新搭建起了愿景,自己当家作主。所以那时的革命者是有动力的,是有精神追求的,“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是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也是对于信仰的阐释。失去生命是光荣的,不管别人有没有记得自己,只要记得自己的群体就行;失去生命是无所谓的,因为自己在为伟大的事业做贡献,在为这个国家、这个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民大众群体做奴隶,一切便显得无关紧要。忠诚是信仰力量的表现,是真正革命者最为珍贵和优越的精神品质。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胜利,其实是信仰的胜利。

2. 信仰的改变

一起经历的党的成立、发展、抗日、内战、不断壮大,人民对党的信任也慢慢变大,大家都觉得跟着党走就是正确的道路,以为党使得人们有饭吃、有地种,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个跟重要的吗?没有,至少是在当时。在毛真正掌权的时代,似乎又回到了家长制的时期,家天下就是国天下,他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对历史越来越重要,是人民对于一个社会形态的信仰变为了对于个人的信仰,似乎这个人的存在就是那个理想中的社会形态的存在。太强的依赖不是好的事情,毛时代的离去是人们的信仰从个人回到了中央集体,但还是偏重于个人。历史证明了这个阶段的混乱,也揭示了信仰的混乱。

3. 信仰的缺失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状况在改善,但这个经济发展的速度似乎远远超过了人们灵魂进步的速度,我们适应不了这么快的发展,或者说整个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不过没有关系,可能在以后的党史是写这是个积极的探索过程,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甚至是创立他的人。为什么在看《忠诚与背叛》这类电影的时候不能引起一点点的心里共鸣,我看到是表达意见时书记举手大家才能举手,我看到的是中国的电影必须有p&v镜头,其实我想说的是电影究竟要传达给我们怎样的信息,为什么这样的画面会在这种电影里出现,与此对比的是国外的影视作品更多不是教育和商业,而是给人以人性的感动,我们还能不能静下心来做点事情,而不是完成任务和创造第一。如果我现在问你,你信仰什么,内心真正的答案能不能说出来,不要害怕,因为那就是你的真实想法,这个无关觉悟;如果我现在直接问一个党员,你信仰什么,不要官方,说出你的想法,永远虚假的活着是没有意义的,组织培养的是说真话和有真想法的人。心口不一是现阶段我认为最大的背叛,但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正确引导的需要。

4. 信仰的重新建立

有多少人现在能将党的基本路线完整表述,其实,我认为不要一口一个坚持什么主义,如果你真的懂,就通俗的解释给大众听,如果你不懂,请不要表达你赤裸裸的背叛,因为你心口不一。真正有希望的理想社会来自于人民大众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只有依据这样的逻辑才能搭建一个美好的可以实现的愿景。我们更信仰真实,组织要真正站在大众的角度上去想问题,而不是希望成为领袖去自己创造一个愿景。

最后,我信仰什么,如组织员毕老师所说:我信仰党中央的领导和思想路线,还有整体素质提高后的人民大众心中的社会形态。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六】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大纲考研英语二大作文【七】

写信七要素:类似于一个写作提纲,每段写什么内容等都说的很清楚。具体如下:

人称:Dear sir or madam/Mr.X/Ms....

第一段

自我介绍:My name is...,who...交待与收信人的关系

写信目的:一句话直接明了的表达

第二段

内容:三句话最多五句话写完

第三段

感谢:第三段第一句

回信:一句或两句

落款:右下角sincerely yours,

Li Ming

以上写信七要素包括:人称、自我介绍、写信目的、内容、感谢、回信和落款。其实,除了书信格式等必不可少的东西之外,剩下的基本就是写作段落布局。仔细看看,其实也没多少句话。按照这个布局,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最后的冲刺,拿下小作文并不难。

对于书信格式,同学们要格外注意。阅卷老师首先瞄一眼看格式对不对,然后再看其他。如果还没掌握格式,那就抓紧时间熟悉。还有一点,去年给出的写信人也就是落款是Li Ming,而不是Zhang Wei。但是,去年就有同学根本没仔细看写作要求,落款还是写的Zhang Wei。这种低级错误今年就不要再犯了。另外,要多熟记背诵相应的素材。

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可分为前两年在学习新知识,高三一年后期在全面复习旧知识,那么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快复习旧知识呢?利用错题集无疑是做好的方法。今天为大家讲讲该如何利用错题集。

(一不会的题

这类题,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培养方面,一般出自知识结构性错误,重做几遍错题是十分必要的,至于具体是几遍这要视你自己对错题的把握的\'熟练程度而定。

知识结构性错误是我们在初步学习时,没有建立起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或者在建立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时存在了一些漏洞与错误认识。

对策: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和记忆,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有效地进行目标时间管理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

(二眼熟而不会做的题

对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错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是把公式给弄混淆了?还是把公式给用错了?是理解错了?还是记忆错了?通过训练可以有效地增进智力因素。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点就通,容易被人忽视。比如巧妙设置在题中的隐含条件、限制条件和关键词语等等这类问题,往往一点就破,一般会认为自己是弄懂了的,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实际上是概念模糊。有的则是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脉络不清,以致给出错误答案。

对策:对题目的常规解法和特殊解法缺乏自己的归纳总结。

(三会做而错的题

这类问题最容易被人忽视,常常会自以为是地认为是粗心所致,只需下次注意就行了,自己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的,然而,往往却事与愿违,又重复犯相同的错误了。

比如考生还没看清条件就急忙解题,可能是观察得不够仔细,判断得不够准确,也可能是考试策略不当,或是心理心态不稳,还可能是缘于外界的干扰刺激,更有可能是平时练习不到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或做题缺乏针对性,成天盲目做题,忽略了做完题后的回顾和反思,以及平时就缺乏慢审题快解题的训练。

对策:做完题后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习惯,这对增强自己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很有帮助。

(四考试策略失当的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是思路不清还是思路受到了干扰。比如遇到复杂一些的考题,便心生恐惧,头脑发懵以至造成失误,或缺乏答题的时间观念。面对比较有把握的考题也自我怀疑,答题时犹豫不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不良的考试情绪,干扰解题的思路。

对策:这与心理紧张、心态失衡有关。在答题时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这需要平时加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五粗心大意的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由于马虎出错导致丢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大家往往就变得心安理得,还会原谅自己:“这些题我都会做,就是粗心否则就是满分了,我今后要注意改。”说说能改吗?还要找找粗心的原因。

对策:找准失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通过对错题本中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抓住主要问题,确立自己的近期的学习目标,将错误逐一消灭掉,就能有效地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境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