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作文规律(作文题型及答题技巧)

应试作文规律(作文题型及答题技巧)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1 08:22:47
应试作文规律(作文题型及答题技巧)

应试作文规律【一】

昨天晚上,我写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奥数难题:有四种水果,它们千克数的乘积在200~250之间,这些水果最少共有多少千克?我想不出来怎么做,就去问爸爸。爸爸让我自己把题多读几遍,好好它的意思。

我读了几遍,还是不太懂。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给我提了个问题:两个数的乘积等于20,这样的两个数有几组?哪一组的和最大?哪一组的和最小?

我说:有三组:1和20,2和10,4和5;

第一组的和1+20=21最大;

第二组的和2+10=12较小;

第三组的和4+5=9最小。

爸爸让我找规律,并提示我:是不是两个数差的越大,和越大?差的越小,和越小?

我发现就是这么个规律:差值越大,和越大;差值越小,和越小。

啊!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要想符合乘积在200~250之间,总重量最少这两个条件,四种水果的千克重差值一定要小。

所以,这组数应该是:2、3、5、7;

它们的乘积是:2*3*5*7=210;

它们的和是:2+3+5+7=17。

由于不能确定我的答案是否正确,爸爸又编了个小程序,把乘积在200~250之间的所有数列了一个表,发现我分析的结果是正确的。

同时,我发现这道题还有另一个答案:2、4、5、6(2×4×5×6=240,2+4+5+6=17);我还发现“差值越大,和越大”这个规律也是正确的。

应试作文规律【二】

有一次,菲菲和蓝猫玩跳格子的游戏,他们跳的格子是这样的:1 2 3 4 5,菲菲把一个沙包抛到第一格,再单脚跳进此格,捡起后回到起点,再抛进第2格,菲菲跳进第一格后再跳进第二格,但跳进第二格时,菲菲踩到线了,所以失败了。蓝猫接着玩,他一下就跳进了第二格,菲菲说它赖皮,不算。刚好洋博士经过这儿,问明情况后,夸它们说:“知道吗?你们玩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蓝猫和菲菲很惊讶。

洋博士说:“你们跳格子,每次可以跳一格,也可以跳两格,还可以一格两格断续的跳,但每次最多只可以跳两格,跳完5格共有多少种跳法呢?”

菲菲和蓝猫都认真地想了想后,蓝猫拍着脑门说:“第一格,很显然只有一种跳法。第二格,可以一次跳一格,跳两次;还可以一次跳两格,跳一次;有两种跳法。第三格,可以一格一格的跳,跳三次;还可以先跳一格,再跳两格,跳两次;或者先跳两格,再跳一格,跳两次;有三种跳法。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知,跳进第四格有五种跳法,跳进第五格有八种跳法。”洋博士高兴的笑着说:“你们仔细观察跳进每一格的方法数1、2、3、5、8,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菲菲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的和。”

洋博士说:“对,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数列。想不想听一个关于数列的故事呢?”

蓝猫和菲菲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想,当然想。”

于是洋博士说,意大利比萨的一位绰号为斐波那契的数学家在《算盘书》这本数学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兔子出生以后两个月就能生小兔,若每次不多不少恰好生一对(一雌一雄)。假如养了初生的小兔一对,试问一年以后(即第13个月)共可有多少对兔子(如果生下的小兔都不的话)?

此题的推算方法和跳格子一样,从第三个月起每个月的兔子数是前两个月的兔子数之和。据此推知,一年后,共有233对兔子。以上兔子数构成的数列,现在称之为“兔子数列”。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认真的观察,才能不断地了解生活中的奥秘。

蓝猫和菲菲不约而同地点头称是。

最后蓝猫说,我出两道关于数列的题,请大家一起算一算吧!题目是这样的:

1、4、7、10、(   )、16、19、(  )、25、28、96、(  )、24、12、6、3

比一比,看谁最聪明吧!

应试作文规律【三】

大家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把一些热水倒进杯子里,不一会儿,杯子、桌子都变热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热水把热量传给了杯子和桌子。

自然界中处处都有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但总量不变。这就关系到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这个定律是英国的焦耳最先发现的。1840年的一天,焦耳注意到一个现象:金属线通电后会发热。他决心弄清电与热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实验:在玻璃管中装满水,并放入一个温度计,测量温度后,将通电的金属线放入水中,金属线变得非常热,水的温度也升高了。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转化为了热能。通过无数个实验证明,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能量的总值不变。

能量转换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灯泡通电后会发热,那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灯变亮,是电能转化为光能;汽车开动时燃料燃烧,汽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电扇转动时,电能变成了机械能……真是不胜枚举。

我爸爸妈妈都在萧山发电厂工作,而爸爸还是发电厂的锅炉专家呢!烧的是煤,发出来的是电,这不是一个能量转换吗?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的心里充满着无数个好奇和疑问。于是我专访了专业人士——爸爸。爸爸花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讲述了由煤到电的复杂过程,还给我看了一些书,我大致总结如下: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放出热能,并将热能转给水,藉以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蒸汽,通过管道将蒸汽引入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是一个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在能量的转化中,好大一部分能量在过程中损失了(中型的火力发电厂发电效率为40%多),但能量的总值是不变的。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在形形式式的自然现象中,只要有能量转换,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各种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水能利用,从太阳能到核能的利用。

在能源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甚至研究自然界频发的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的巨能转化为可用资源,既减小了灾害,又解决了能源危机。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应试作文规律【四】

数学的神奇无处不在,每一个数字、符号都是他的凭证。今天,我也证实了这一点:数学的神奇。

数学课下课后,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关于平方的规律。我摊开练习本,看见练习本上的密密麻麻的验算过程,突然,一个不起眼的算式引起了我的注意:52-4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式,口算也能算出来:9,而9不正是5+4的和么?我又换了一个式子:62-52,结果是11,11也正是6+5的和。我感到非常惊喜,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快要疯了。但是好奇的我又想:这是两个相邻的数的平方,那不相邻的可以么?于是我就又列了一个式子:52-32,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果:16,这时,我懵了,一时半会儿得不出结论,这令我很沮丧。

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从5与3的和或差来考虑呢?5+3=8,5-3=2,8×2=16!16不就是52-32的差么?我又试了试:72-42=49-16=33。(7+4×(7-4=11×3=33,结果一样!我是一个固执的人,继续想:既然正数可以,负数同样适用么?比如(-32-52=9-25=-16。(-3+5×(-3-5=2×(-8=-16。又是一个奇迹!这会不会是巧合呢?我换了大数试试:20002-19992=4000000-3996001=3999;如果用规律来计算的话,就是:(2000-1999×(2000+1999=1×3999=3999。哈哈,果然简便了很多!真是方便!小小的“+”“-”,具有着无穷的魔力,怎么不能说,数学是神奇的呢?

数学的“魔术”一个个被我“揭穿”,做到这一点,已经够了不起了,可我还誓不罢休,又接着算起了立方:43-33=64-27=37;33-23=27-8=19。这下,我可败下了阵,看来,还是“数学”略胜一筹,它再也露不出马脚了,我也甘拜下风。

——上课铃响了,清脆的铃声听起来格外悦耳,好像在庆贺我似的,取得了“破解家”的称号。虽然我还未看透数学,但是我却认识到数学是奇妙无穷的。

应试作文规律【五】

陪刘昶看完电影出来,已经快10点了,可是刘昶劲头还是很足。是啊 ,今天看的是奥特曼的电影,确实够让他兴奋的。迎着习习晚风,刘昶提议说:“妈妈,咱们来找规律吧!”

“什么规律?怎么找?”刘昶的话让我一头雾水。

刘昶微皱着眉,想着怎么跟我这个“学生”讲解。他指着两边的树说:“你看这些树,它们总是一棵大,一棵小,这就是它们的规律。”

哦,我明白了。这应该是最近数学书上正在学习的“找规律”的内容。刘昶愿意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我自然乐得配合。“那么,咱们找吧!看谁找得多!”

我仔细地找,发现脚下的地砖颜色很有规律。“地砖总是一块红色,一块黄色!”我抢着说。

刘昶也在找:“那边的灯一闪一闪,总是红色、绿色、蓝色这样来变化!”

刘昶突然蹦来蹦去,让我找他动作的规律。我仔细一观察,原来,刘昶隔一块砖蹦一下,隔一块砖蹦一下。嘿,还真挺有意思。

刘昶又规规矩矩地走了起来,还让我找规律。这下可难住我了,我左看右看也没有看出门道。刘昶说:“你看,我的左手在前的时候,我的右手在后;我的右手在前的时候,我的左手在后。”哈哈,是啊,运动也有规律可找啊,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走着走着,刘昶又开始玩花样了。他先隔一块砖蹦一下,再隔两块砖蹦,然后隔着三块砖蹦,想让我找规律。可是,奈何小小刘昶,腿儿不长,蹦不了四块砖那么远的距离,急得他不行,却把我乐坏了。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当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就会趣味横生,甚至妙不可言。和孩子一起,爱上数学吧!

应试作文规律【六】

我是学校奥数兴趣小组的一员,每周星期三的放学后,我都要去学奥数。这天,我来到了奥数教室,老师发下来了一张纸,纸上最显眼的地方印着“找规律”三个大字。一看到这三个字,我的'脑中就浮现出一个个搅在一起的自然数,这些自然数犹如乱麻,怎么也理不清。理不清也得理。我仔细地看了看题,第一道题是“2、4、6、8”,“哈,这最简单,这些数不都是偶数么?”刚想完,我就拿起笔,飞笔疾书,在空格上写下了“10、12、14”。见第一题这么顺利地通过,我轻轻的吁了一口气。哪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数字规律第二题见我轻轻松松地将第一题给摆平了,急忙向我发起了进攻。这道题是“1、2、2、4、3、8……”我一瞧,不禁呆住了,“这该填什么啊?这分明是道没有规律的题嘛。”我心里嘀咕着。我皱着眉头,两眼直瞪着纸上的题目,笔在草稿纸上不断地比划着……很快,我又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我立马写在了纸上。因为又一道题在我手中迎刃而解,我不觉信心大振。

第三题见我连破两道题,连忙横空出世,将我阻拦。世上确实没有永远简单的题,我真的被它难住了,那是“1、1、2、3、5、8、13……”你说,这么难的题我怎么能做出呢?但正所谓“天下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我绞尽脑汁思索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我的手心里也冒出了汗,身子也不如刚才直了,但我还是坚持着。15分钟到了,20分钟到了,30分钟。我再也忍不住了,放下了手中的笔,打算放弃对这道题的进攻。我对自己说:“吴梦威呀,你难道忘了刚才你连破两题的威风了么?你可不能前功尽弃呀!”想着想着,我又握起了笔。突然,我的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我仔细一回想,“对啊,就是这个方法!”在我的辛苦思索下,这道题终于被我给做出了。此时,我顿感心情舒畅。纸上的数字也似乎在为我而感到高兴。

这次做奥数题,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应试作文规律【七】

数学的神奇无处不在,每一个数字、符号都是他的凭证。今天,我也证实了这一点:数学的神奇。

数学课下课后,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关于平方的规律。我摊开练习本,看见练习本上的密密麻麻的验算过程,突然,一个不起眼的算式引起了我的注意:52-4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式,口算也能算出来:9,而9不正是5+4的和么?我又换了一个式子:62-52,结果是11,11也正是6+5的和。我感到非常惊喜,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快要疯了。但是好奇的我又想:这是两个相邻的数的平方,那不相邻的可以么?于是我就又列了一个式子:52-32,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果:16,这时,我懵了,一时半会儿得不出结论,这令我很沮丧。

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从5与3的和或差来考虑呢?5+3=8,5-3=2,8×2=16!16不就是52-32的差么?我又试了试:72-42=49-16=33。(7+4)×(7-4)=11×3=33,结果一样!我是一个固执的人,继续想:既然正数可以,负数同样适用么?比如(-3)2-52=9-25=-16。(-3+5)×(-3-5)=2×(-8)=-16。又是一个奇迹!这会不会是巧合呢?我换了大数试试:20002-19992=4000000-3996001=3999;如果用规律来计算的话,就是:(2000-1999)×(2000+1999)=1×3999=3999。哈哈,果然简便了很多!真是方便!小小的“+”“-”,具有着无穷的魔力,怎么不能说,数学是神奇的呢?

数学的“魔术”一个个被我“揭穿”,做到这一点,已经够了不起了,可我还誓不罢休,又接着算起了立方:43-33=64-27=37;33-23=27-8=19。这下,我可败下了阵,看来,还是“数学”略胜一筹,它再也露不出马脚了,我也甘拜下风。

——上课铃响了,清脆的铃声听起来格外悦耳,好像在庆贺我似的,取得了“破解家”的称号。虽然我还未看透数学,但是我却认识到数学是奇妙无穷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