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写作文万能人物举例)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写作文万能人物举例)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25 01:08:20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写作文万能人物举例)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一】

小时候,我常住在农村奶奶家,奶奶每日干完活都会陪我玩儿,而爷爷每天去田里收拾庄稼。爷爷一回来我都会到窗口前喊爷爷,爷爷也会将这一天最开心的笑脸给我。

渐渐地,我长大了。爷爷家院里的大树落了一次叶。

步入小学,我回老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只有寒暑假和春节才能回去一两次。我在老家的时间少了,而爷爷在外忙活的时间却越来越多了。爷爷希望多干活、多种田、多挣钱。爸爸也劝过爷爷随我们进城一起住,可爷爷说他喜欢乡下,喜欢乡村生活,因为那毕竟是他难舍的故土。爷爷秋收的时候就去应聘,帮别人家打枣儿、锄地,然后领会几十块钱的工资。每次回来总会给我买来一些不起眼的小食品,虽然只是一根糖葫芦、或是一包爆米花,但我心里还是暖暖的。每逢过年过节爷爷都会从同一个柜子里拿出同一个小盒子,打开同一把锁,然后从里面抽出一张红色的人民币给我。但我发现平日里爷爷奶奶却从不用那个盒子里的钱,每次买东西都是从茶盘底下的`那些零钱中抽出一些。有一次我悄悄问奶奶,为什么不用盒子里的钱,每次都用那些碎零钱呢?奶奶说那是爷爷特地为我存的。爷爷家种了很多果树,有苹果树、梨树爷爷每次都摘回来,精心挑选一番,把最红最大的苹果先给我,然后再精挑细选后装进纸箱给我带回家吃。自己却总是捡着坏的、小的吃。

流水匆匆,时光匆匆,爷爷家院里的大树悄悄的又落了一次叶。

初中学期,我几乎没有回过老家。也只是周末有时间匆匆的回去看一眼,然后又急匆匆的离开。从初二开学一直到现在我都没到爷爷家,也只是通上几次电话。在电话里爷爷对我说:回来吧,秋收的苹果已经装好了箱了,回来尝尝吧!可想你们啦说到这儿,我眼圈红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儿。我截断了爷爷的话说:爷爷,有时间我一定回去看您。随后把电话交给了爸爸。

爷爷,我就如同大树,您就如同树叶,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叶黄了,您老了,您却依然在为我付出,就如秋叶飘落时也要为大树提供营养。虽然它不再有光泽,不在嫩绿,却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也因为您我爱上了秋天,爱上了秋叶。

又是一年落叶时,爷爷,您还好吗?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二】

“哼!这家伙天天在咱家门前吃骨头,一待就是一中午,我要好好整整它!”于是我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我右手拿着骨头,左手拿着罐子,得意洋洋地向那只哈巴狗走去,小狗马上兴致勃勃地向我跑来,用乞求的眼神望着我,好像在说:“给我点吃的吧!”“哈哈,想吃,是吗?”我把骨头放进罐子,盖上盖子,放到它面前,小狗如饿狼般扑向罐子,用牙齿咬住罐身。“加油!加油!”我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折腾了一会,小狗已经精疲力尽了,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它垂头丧气,正准备离开时,一块骨头飞了过来,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爷爷扔的。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狗,我疑惑不解地问爷爷:“您为什么把骨头给它,它天天到我们家门口不烦吗?”“它来了,为什么不给它吃呢?我们给它吃,它就会对我们有感情,在孤单时,它不正好陪陪你吗?”

听了爷爷这一番话,我似懂非懂,可还是决定不再“欺负”这只小狗了。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如是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更早些,三国时代中孙权也曾如此劝说大将吕蒙。读史,作为现代人丰富知识的途径,重要非常,但是史的枯燥,往往令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真正能读进去,体会到史的魅力的人寥寥无几。

但《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十分特殊。初读时,茨威格的文字并没能触动我的内心,然而渐读渐深,我才开始体会到这本书所拥有的意义。

巴尔沃亚翻过重重山林在欧洲大陆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远眺太平洋时内心涌起的激动和崇拜,我能体会;拜占庭人民祈祷的虔诚和奥斯曼帝国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的执着和野心,我能体会;滑铁卢战前阴云密布的紧张感和千钧一发时刻的窒息感,我能体会……这样的时刻是无与伦比的,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诚然,如同茨威格在给书的序言中所写一般,这种时刻“往往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虽然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里都是难得一见的,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历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这样的时刻,它们短暂如蜉蝣的一生,却绚烂如盛夏的烟火,拥有撼动后千万年的力量,在茨威格的文字中读来,这些转折点无不被描写得栩栩如生,好似人亲身经历过一般,这样的魅力,至少我无法抵抗。

往往来说,伟人或许不一定热爱读史,但至少熟识历史,这令他们的谈吐更加具备风趣性和考究性,以历史事件作梗的谈话信手拈来,好像是运筹帷幄一般指点河山,这样的人,不得不说,是令人向往的。而对我们来说,或许不至于有一个征服世界的梦想,但至少要抱着这样征服世界的情怀去征服自己的生活,而历史能够给予我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在历史长河里留名的梦,或许听起来是无稽之谈,是白日做梦,但这不妨碍我们阅读历史,体会历史,了解历史,感受那些真实的,有机会书写历史的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总是有一份希望成为群星之一的憧憬,请当一个拿着望远镜的孩子,如此观摩《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文字。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四】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争取南极的斗争》这个故事,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在征服南极点的竞争中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成功地将旗帜插在了南极点上并胜利返回。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在文章中,作者避开科学问题不谈,也不给成功者立说,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但作者打破世俗,偏偏用饱含感情的文笔,描绘斯科特失败的经历,写出了斯科特一行的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亡之悲,但却显示了其献身科学、坚忍不拔、超越私利、团结协作的崇高品质,凸显了悲剧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一行的钦佩。

斯科特一行的壮举是伟大的“悲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人类优秀的意志品质,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伟大。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五】

一阵风吹了进来,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我是赵云,潜意识告诉我。

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下大势,已被三分。一分曹操,他虎踞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分孙权,他龙盘江东,恃天险而窥中原;一分刘备,他至德至贤,天下之民无不竞相称颂。我的主公便是刘备,他为人忠厚,从不因为和某人关系密切,而改变他对事物正误的看法。当年在当阳长坂坡时,我夺槊数十条,斩将五十余员,奋力将公子阿斗救出,几乎为曹贼所害。当主公接过阿斗,掷之于地日:“为救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可惜的是,一件意外,让主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汉寿亭侯关云长因轻敌被吕子明所害。主公大怒,为此起川将数百员,并五番将等,共七十五万大军,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我一直努力劝说主公,请他冷静下来,正确地对待这件事,千万不要因云长之误了大局,只要坚持军师的政策,很快就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可主公早已失去理智,听不进一点劝告,反而对我深为不满。

许多人都笑我,其实云长与主公的关系难道我会不知,要知道我可是十七岁就跟着主公南征北战,至今已三十多年了,我只是天真得的以为主公会把感情和理智分开想。唉……丙寅日,主公御驾亲征,我只是负责押送粮草,结果夷陵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我很伤心,我多想去的是我,而不是云长,否则也不会导致今天的结果。

唉!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阵冷风吹了进来,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感物伤吾怀,抚心长叹息。

写作文时人物的发型【六】

斯蒂芬·茨威格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独特的历史片段,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史实,清丽的语句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交相辉映,予人极大的美学享受。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扣人心弦,有传记的真实性,能予人以报告文学的现场感。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历史大门。

“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句话在《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名鼎鼎的拿破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与法兰西的命运会掌握在循规蹈矩的元帅格鲁希手中。拿破仑给格鲁希的命令是:率领三分之一的兵力跟踪普军。

可格鲁希不懂变通,滑铁卢战役提前开始了,他仍然带着军队在战场外追击早已离开的普军。在听到从战场那里传来的炮声后,格鲁希才知道战争已经开始。手下请求奔赴战场,格鲁希考虑了一秒,拒绝了。原本能改变历史的一秒钟毁掉了拿破仑和法兰西。这戏剧化的一瞬间令人叹惋。

这本书总共讲述了十四个历史事迹,其中《战败听的陷落》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不朽的逃亡者》告诉我们要不畏艰辛,《南极争夺战》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之所以会被称为文学著作,是因为茨威格不断总结,反思,执着追求创作艺术的精美。茨威格一生渴望和平,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最黑暗的现实,他看不到人类战胜黑暗的希望,最终与妻子在巴西自。

茨威格虽然离开了,但留给世人的是丰富、深刻、动人的文学作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