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邀请教授来学校作报告的英语作文)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邀请教授来学校作报告的英语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01 22:21:30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邀请教授来学校作报告的英语作文)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一】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早上8时,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起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老师通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明潦又深刻。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发觉这一点。懂得,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特别是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习中加些带有孩子感兴趣而且结合学习内容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习并接受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老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老师讲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达到了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让我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二】

话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尤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扳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一些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象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去面队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归集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的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话外音: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去井里。你会跟着跳下去吗?

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呀,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话说的好。孔夫子说,那干吗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的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这在今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三】

讲座中提出看待幼小儿童的眼光,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眼光:一是专业的眼光,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态度的准备,这种准备是科学教育的起点。二是亲情的眼光,要有慈爱、欢喜之情,有心灵的接近和契合,有一种真正的依恋。三是发现的眼光,只“看到”幼儿,那是常人的眼光,在幼儿的表现里发现他的能力、渴望、需要,并以此作为课程的根源。这对有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具备这样的`眼光。

讲座中又重点分析了看待儿童的三种不同的眼光:第一种是缩小的眼光,不能正确看待儿童的存在,无视儿童本身的价值,更看不到儿童的惊人和伟大之处。第二种是普通的眼光,知道儿童的存在,看到儿童的表现,但没有在意儿童行为的意义,看不到细节。第三种是放大的眼光,这是对儿童教育者的特殊要求,在意儿童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儿童的点点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作为老师一定要具有一双“慧眼”,要善于读懂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他说:“脑子里能浮现每个孩子的行动细节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观看虞永平教授讲座视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幼儿教师都要成为教育的有心人。既要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课程的材料、内容是否适合幼儿,对幼儿具有吸引力。还要积极创设有益于孩子快乐成长的环境,包括了美观实用的硬环境,更包括温馨如家的软环境。总之,只有真正爱孩子、爱幼教的老师,才能潜心于幼教,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四】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五】

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跌宕起伏的线条纵横交错,亦柔和亦锐利。

终究是回归了文化。斑斑驳驳的墙面是泥土,是石子,是砖瓦。土色般的色彩没有规律,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均匀地在线条上染上尘埃的色彩。没有华丽的金色银色,没有夺人眼目的猩红深蓝,没有天际一线的工整无感。有的只是感性的色彩,随心的线段和大胆的格局。各型各色的俄罗斯方块般的窗在应该有的地方浑然不见,在不该有的地方堆积。方格在墙面慵懒地卧着,亦是悠悠地悬挂。更有像被工匠抡起大锤砸的一个个破碎的空洞巧妙地在它必然的位置惊艳了人们。

当王澍教授获得普利兹克,最高建筑奖时,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这样评价王澍教授:“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多少人,会在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的建筑中选择了多边体;没有人,会在墙面上故意破碎一大块来使两座建筑相呼应。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材料,更在于设计,这种独具创意的设计。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灵魂,以往的古建筑所赋予的灵魂。

这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是真正属于王澍教授的建筑之路。或许它并不华丽,或许它并不新潮,或许它并不繁华。但它就像这个纷扰的世界,令人易沉浮其中的世界一般,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这条道路上,他付出了太多。驻足观望七年余久,试问,谁能做到?

坚定,如同王澍教授在自己的建筑路上的态度。

坚持,不要认为无人问津的路即便被风卷浪打也无谓。反而要去选择它,成就它。

回归,在繁华锦市中回归文化。一味地追求新鲜只会让你失去最初的感觉,失去最初那种淳朴真实的东西。

正如同王澍教授一样,我们唯有坚定在自己道路上,不去追逐,去思考,去学会回归,才能真真实实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美妙的灵魂。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六】

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邀请教授来开展讲座的英文作文【七】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炼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叹为观止。

孝是什么?于丹教授用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孝就是当父母老了是去陪他们。那个寓言中的树就如同我们的父母,用他的全部来成就我们的一生。但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在他们老时我们能陪在他们身边。

人一定要有人际关系。在300个小学生中,有百分之五十点七的同学因缺玩伴而独自一人在家玩电脑、看电视;百分之十三点三的同学喜欢喝保姆、家长等长辈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没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别人心中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做到,我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通过看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点:孝,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