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江苏苏州)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江苏苏州)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7-21 06:56:38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江苏苏州)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一】

今天已经是农历正月初六了,春节假期即将过去。于是,我们全家昨天一起到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

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龙门县内,是广东省最高的森林旅游景区,是旅游度假的胜地。

经过大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山脚,接着我们就开始沿着山路上山了。山路蜿蜒盘旋,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往上,时而向下。山路的急弯非常多,一不留神就会发生十分严重的车祸。上山的途中,我们看见附近的山都很高,周围有薄雾环绕着,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

上山后,我们先来到了“石河奇观”。那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有一些小鱼在里面游泳。河里到处是石头因此被称为“石河”。石河的上游有一个大水潭。那里的水非常深,水十分干净,较深的地方是深绿色的,较浅的地方是浅绿色的,与这美丽的森林形成一幅漂亮的山水风景画,令人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

接着,我们又去了“观音潭”。观音潭是在一个小山峰下的潭,潭水清澈见底。但是,究竟这个潭为何如此命名?它又和观音有什么关系呢?你听下去就知道了!原来,在这个山峰下,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里面有几个石头,经过风雨的侵蚀,令它看上去像一尊观音,周围又有潭水相伴,因此把此潭命名为“观音潭”。看到这,我不禁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然后,我们又去了其它景点如:“一线天”、“仙霞飞瀑”、“九重远眺”……

最后,在朝霞的辉映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二】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三】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四】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五】

南昆山泉

南昆山的泉名非虚传。

从山脚下驱车直上,便有一条长长的小溪。说是小溪,还不如说是条湍急的小江。它从高高的山顶奔腾而下,弯弯曲曲,还时不时回流一下,掉个头,再继续飞跃一块块巨石、一根根横木、一个个绝壁,活像一条巨龙,闪着银光的活力四射的巨龙。

山不高,可是非常陡。可能是路直上直下,也可能是恰逢暴雨,一路上越野车铆足了劲却还是气喘吁吁。这么高的.山,这么松的土,哪儿来的水呢?爬到山顶,豁然发现处处都是泉,名曰“云顶温泉”。水,洁净、透明,从密布的石间小缝中钻出来,欢快地唱着歌儿,再顺着蜿蜒的石道流下小坡,汇聚在一个个冒着蒸汽的小池子里。池,不大,顶多容进四五个人,池,也不深,恰好覆住肩膀。

泉热乎乎的,山凉飕飕的。一入黄昏,气温便像老鼠跑路一样蹭蹭蹭地下降。泉水遇着冷,便凝成一个个小小的雾珠,点湿周边的一切花草树木,模糊了人们的视野。轻轻地躺进小泉池,把自己缩在这缥缈的雾气里,整个人顿时放松下来,在这朦胧迷离中,我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

泉,给这里的一切抹上了丝丝神秘的色彩。本地人说,仙林与泉仅此一观。旅行家说,不享半山温泉便不叫来过南昆山。泉,的确是如此浪漫温情。可是我不得不补一句:没能漂流下山,也不算来过南昆山。

南昆山峡

泡温泉固然清闲,可终究有个尽头。是时候玩点刺激的了。

也许是以前爆发过大山洪或者经历过地震,身材魁梧的“壮汉”被劈出了一道道裂缝,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条条峡谷。

最著名的峡谷无疑是川龙峡了。它是群峡中最险、最急、落差最大的峡,单个激流落差能有十余米,总落差达两百来米。

坐上双人皮筏艇,我们满怀期待地出发了。

前半段的水不深,伸手就能触到水底的砂石。水流也很慢,小艇慢慢悠悠地顺流下漂,大约也就是步行的速度。随着这小艇悠悠晃晃,我们的心也慢下来了,开始欣赏起这山中美景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满眼望去,一片片绿绿的山,幽静的山谷中偶尔传来几声婉转的鸟鸣,美得人心都醉了。

惬意地漂流了约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勇士”段了。其实并没有汇入多少水,只是水宽变成了原来的三四分之一。

巨石多了,水流快了,白白的浪花在空中翻腾飞舞。这一段完全用不上桨了,湍急的水流挟裹着我们一路向下。浪花涌进小艇,又从小艇下的小洞里钻出去。一会儿全身就都湿漉漉的了,我们紧紧地抓着艇沿,任由激流带着我们冲下一个又一个弯道,冲过一块又一块巨石。

水中翻滚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酣畅淋漓的痛快!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飘飘落落。雨滴打在水面上,星星点点,仿佛夏日的川龙峡皱了皱眉,不舍我们离去。

南昆山林

古人云,青山绿水好福地。这不正是说的南昆山么?这儿水好,山也不逊色。

川龙峡往上几公里就有一条徒步径。沿着小径,走入深山,足踏黄叶,耳闻蝉鸣,嗅万木之福气。偶遇一条清澈的小溪,我们便兴高采烈地掏出空水壶,喜见一只可爱的小昆虫,我们不慌不忙地掏出相机。

山回路转,碎石成丘,苔痕绿道,树影绿溪。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南昆山顶。来时的小路已隐匿在茫茫绿海中,极目望去,一条白色的巨龙若隐若现。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六】

前天,我们高二年级去了南昆山旅游,这次活动令我们受益匪浅.

第一天,我们去观赏了四个有名的景点.山上的美景令我们大饱眼福,感受到山间空气之清新,小溪之清澈.一切美景都令我们心旷神怡.

第二天,我们要攀登的是一座十分险峻的高山,我们的目的地便是那里的山顶-----天堂顶.下车后我们便结伴而行,踏上了危机重重的山路.刚开始山石并不险峻,凭着我们的青春朝气,轻松地爬上了半山腰,后来路途越来越惊险,有不少同学滑倒在路上,山坡也越来越陡了,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外力------树木.许多险要关头都是树木扶持着我们,给与我们不倒下的动力.经历了无数次的滑倒,无数次的被树木刮伤,同学们一个个都十分狼狈.终于我们快到达山顶了,忽然前面的同学放慢了脚步,不久便停了下来,原来我们迷了路.带头的同学发现了四条岔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们马上通知导游,在上面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导游终于来带路了,结果却得到一句话------大家往回走.这句话使我们十分遗憾,因为我们离天堂仅有十几米之遥.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便开始沿路折返.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的路已经不易,下山的路更是艰难.山路陡,加上我们上山时候已经弄得伤痕累累,我们下山时更是显得筋疲力尽.下山的路很滑,我们一个个小心翼翼,但是很多时侯我们仍然需要互相依靠.所以我们抛开了男女之间的界限,手拉着手,共同度过这个难关.大家也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路过滑的地方,大家便一个传一个让同学们小心看路.遇到一些比较难下的阶梯时,我们便手牵着手,帮助后面的同学.这时的我们早已忘记身上的伤痕,抛开一切世俗观念,共同下山.

草木无情人有情,下山的路上,不少人手牵着手搭起了人桥,同学们的新互相靠的更近了.就这样我们安全到达了山脚下.

虽然旅途很累,但是我们实在受益良多,充分发挥了集体精神.这次活动,把同学们的心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昆山端午节民俗作文【七】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