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筑梦作文(传承经典筑梦未来1000字作文)

传承筑梦作文(传承经典筑梦未来1000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3-08 01:57:29
传承筑梦作文(传承经典筑梦未来1000字作文)

传承筑梦作文【一】

我读了几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的文章,我觉得要学习中华文化里有用的部分,比如,中唐孝子孟郊感谢母爱的唐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很小的时候读过,我是感动了,听父亲说,美国学者———斯蒂芬,读了这首诗都感动了,你们感动了没?还有父亲对儿子充满父爱的,希望儿子在社会上有德、有礼、有智,不走弯路,把自己一生经验写成一封几十字的家书留给儿子。这封家书就是诸葛亮写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品德高的人,以宁静修养,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不能明志;没有心情宁静,就不能致目标;学习要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明确志向就难以获得成就,沉迷停滞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人生短暂几十年,好好活着,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工作后,听着美好音乐,吹着风,看夕阳西下,感悟人生,活着要造福自己,造福别人。

传承筑梦作文【二】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朱熹寓居建阳、武夷山之史事,尽人皆知,殊不知朱熹之所以与闽北结下不解之缘,盖源于其父朱松来尉政和,群山迤逦千年不老的闽北古城政和,是朱氏家族入闽的第一站。现在大家都这样说,朱熹孕于政和,经过历史考证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说政和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更为准确,更能说明政和于朱子文化的关系。目前我们政和遗存的了两座对于研究朱子文化来说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那就是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朱森墓在铁山护国寺边,程氏夫人墓在星溪富美村。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度过,我把朱熹与闽北的关系概括为五句话20个字:朱子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长于建殴、学于武夷、老于建阳。

孕于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县尉五年届满的朱松调任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刚要调建州(今建瓯工作的朱松听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弃所摄之职,携带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铁山护国寺。此时兵荒马乱,烽烟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松仓皇买舟携眷避到自己任职的尤溪,时刻都作着避入深山的准备。 离开政和月余后的.9月15日,朱松的第三子沋郎——未来的理学宗师朱熹降生。

朱熹生于尤溪郑氏草堂,7岁以前随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带生活,朱熹7岁下半年,随父亲从尤溪迁往建州(现建瓯暂居,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岁时,时任朝廷四品承议郎的父亲朱松,因反对卖国求和,遭秦桧党羽的排挤,被贬,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未赴任,朱松忿然辞官南归,举家正式来到建瓯,居住在建瓯城南的环溪精舍,从此在家专心教育子女。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当朱熹勤学苦读之时,年仅四46岁的朱松郁闷成疾去世。

朱松病逝后,朱熹遵从父亲遗命,14岁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年仅十九岁的朱熹即登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在朝当官时间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时间最长,14岁到武夷山至64岁迁居建阳,除去外地为官的七年,其他时间都在武夷山,前后达五十年。64岁迁居建阳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里忧愤而,享年七十一岁。

传承筑梦作文【三】

明亮而又散发着点点彩光的水晶灯高悬于头顶的波浪形天花板上,四周没有过多的奢华装饰而是被古色古香的木制品所包围。一家人有说有笑等待着精挑细选的美食上桌,今天大家都抽出时间一起吃顿饭,算是弥补一下原本应天天拥有的团圆气氛。

饭桌上,拾起筷,细细品,不尽洋溢起满足的笑容。我们边吃边聊,我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了父亲,只见他浓黑的眉毛皱起眼睛紧盯着我,并扬起下巴朝我努了努嘴,在众人的嘈杂声中他显得颇为烦躁,“怎么又开始犯老毛病了?告诉过你多少次,吃饭一要手扶碗,二不能吧叽嘴!”父亲大概是因为在公众场合没有显出生气的样子。他将小巧的酒杯端起,轻呡一口浓酒,用筷子随手夹住一粒花生米丢入口中,往往这是他发愁的表现。果然,父亲微微摇摇头用不足以让别人听到的声音叹到:“哎,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什么时候才能长点记性呢?”

我本以为由于自己不在意犯的一次错误,父亲应该不会看得太重,可不知这一次算是触碰到了父亲的底线。

回到家,我坐在地毯上静静聆听父亲的教诲:“孟子的《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遵规守矩不仅仅是在吃饭时,而是做每一件事都要这样。”那天晚上窗外下起了沥沥细雨,父亲的话也像这下落的雨滴,不断地点醒着我的灵魂。此时的他将“守矩”的家风传承给了我。

从那以后我每次吃饭都会想起父亲的话,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行为。

几年过去,我和母亲出去聚餐,听见小孩子吃饭时的口中“奏乐”,不禁皱起眉头,这声音太破坏就餐心情了,想起父亲当年的教诲很是感激。他教导我守规矩更多的是出于为他人着想,这些规矩虽小,却总是能无影无形地影响着他人,人们总以为细节不会影响什么,没有必要去在意它,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少一个螺母会导致一个航天器发射的失败;少一根钢筋会造成一幢大楼的倒塌;少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会使一个人一生不再完美。

“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天之大,地之广,家之脉,因得以传承而长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