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ppt)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ppt)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5 10:18:44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ppt)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一】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积极努力奋斗。即使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他在批判的同时,他也不断的吸收、改进。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法拉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琢磨过的作品。也不能忍受把为完成的东西公诸于世的做法。”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马克思的那些个理论著作,为革命胜利奋斗的不懈精神,而是马克思这个人的本身。他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和我们一样有缺点。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这些伟人看成神一样的人物,但读了他们的传记才知道他们和我们如此贴近,即使他们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在了解这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中,让我领悟到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伟大,是和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伟人们的优点,提高个人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努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好青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二】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三】

农场主鲍勃要去集市一趟,临行前,他拜托福格斯帮忙照看动物们,维持农场秩(zhì序。福格斯到处巡视,发现一切正常,便心安理得地睡觉了。可他一觉醒来,发现农场已经乱套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时针已经指向4点,鲍勃马上就要回来了,福格斯该怎么收拾烂摊子呢?

当福格斯睡了一觉回来时,他发现母鸡、鸭子、小猪、山羊和奶牛太太全都不见了!

他开始四处寻找他的伙伴们,最后他发现鲍勃家的门是开的!

福格斯走进去后,看见母鸡们和鸭子们都坐在客厅看电视呢!

然后他又走进了厨房,原来小猪们在这里吃番茄酱拌面呢!

福格斯接着上楼一看,发现山羊在卧室里穿着鲍勃太太刚买的外套,还戴着她的新帽子,照镜子臭美呢!

最后,福格斯打开浴室门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奶牛太太正在洗泡泡澡呢!

突然,大厅里的时钟响了四下,下午4点啦!这是鲍勃和鲍勃太太快要回来的时间!

“我可不能让鲍勃失望,我得看好农场。”福格斯心想。

“汪汪,汪汪!”福格斯提醒着伙伴们赶紧离开鲍勃的家。

然后,福格斯开始处理伙伴们留下的烂摊子。他飞快地关掉电视,洗好盘子……

当鲍勃的卡车停在院子里时,福格斯正好完成整理房子的工作。

“嘘!时间正好!”福格斯松了一口气,说道。

但是他有没有忘记了什么?他努力想着。天哪!奶牛太太呢?难道她还在泡澡?但是福格斯知道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赶紧跑到院子里躺下,假装睡着了。

紧接着,福格斯听见了鲍勃的声音。“醒醒,福格斯,我们回来了!看来今天的农场很平静啊!”

“哼!”福格斯心想,“才不是平静的一天呢!应该是不安的一天!”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四】

在回农场的路上,福格斯发现自己被五只小鸭子跟踪了。“汪汪!”福格斯警告他们不要跟着他,可是小鸭子们依然尾随,还和他一起在狗窝里过了一夜。早上醒来时,福格斯听到小鸭子们竟然都在“汪汪”叫。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我们一起来抢先阅读《福格斯变鸭子》吧。

第二天早上,福格斯醒来听到很熟悉的声音。

“汪汪,汪汪!”

“这声音好奇怪呀!”福格斯心想,“这声音很像我的声音,但是又不太像,是谁在学我的声音?”

他从小窝向外看,发现五只小鸭子在院子里一边玩游戏,一边“汪汪,汪汪”地叫着。

“鸭子可不是这么叫的!”福格斯心想。

福格斯想让小鸭子们恢复他们自己的声音,所以朝他们叫着:“嘎嘎,嘎嘎!”

小猪们惊讶地看着小鸭子在前面“汪汪”叫,而福格斯在后面“嘎嘎”叫。

“这肯定是一个新游戏!”小猪们说道,“我们也一起玩吧。”

于是小猪们也加入了游戏,他们学奶牛太太“哞哞”叫。

当母鸡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她们也“哼哼”叫着飞出鸡舍,加入游戏中……

奶牛太太当然也没有落下,她学着母鸡的声音,“咯咯”叫着……

农场的院子里出现了动物叫声演奏会,只是他们叫的声音有些不一样……

“我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福格斯思考着。

突然,院子里传来“嘀嘀”的声音,大家停止了游戏。原来鲍勃开着卡车回来了。

鲍勃下车后,鸭妈妈从卡车车窗里探出头来。当她看到小鸭子们时,激动得“嘎嘎,嘎嘎”地叫着。

“嘎嘎,嘎嘎!”小鸭子一边激动地回应着,一边向鸭妈妈跑去。

“干得好,福格斯!”鲍勃说,“你找到了丢失的小鸭子们。”

大家看着五只小鸭子跟在鸭妈妈后面,向池塘走去。

福格斯在后面“汪汪”叫着,和小鸭子们道别。

“汪汪,汪汪!”小鸭子们也回过头来和福格斯道别。

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历程作文【五】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把这本《马克思传》给读完,但是最起码我对马克思性格方面的了解又进了一步,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