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皮影戏作文初中800字)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皮影戏作文初中8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7 20:31:37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皮影戏作文初中800字)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一】

皮影,在历史文献中确实有资料可证的,是晋代《搜神记》一篇文中载有“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之段落。

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当是影戏艺术的雏形。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现原理。另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盛行于宫廷市井,这一宋时盛景决非无源突降,它必然经过一段漫长的孕育萌芽、发展演进和成熟的前期历程,只是史料断档而已。若将这一前期历程,试上推为皮影戏成熟于极为崇尚文化艺术的盛唐,不无道理。进而再将起源时代上推至两汉并不为过。

这一推论与《搜神记》中“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说相合。故将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定位于两千年前的西汉较为客观。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只是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才陷于现状。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二】

世界上还有多少种戏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来演出?

世界上还有多少种戏是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还是从两千年前讲起吧。

两千年前,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恋心切,终日不理朝政,大家都很担心。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影于地,影得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王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上装上木杆。入夜方帷,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从此就爱不释手。

皮影戏的制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制作皮影先要画稿,既按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

画完稿就采用牛皮或羊皮。去毛、刮挺、去脂,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把设计好的.画稿便拷贝在这皮上。

拷贝好的皮就可以上色了,上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行不同的色彩。画完后的皮影须喷一层清漆。

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依照通常方式,一个人物只须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四、五根。剧说老辈子的高手,连眼皮也能活动起来。完工后的皮影就可以演出了。

皮影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三】

周末,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南关厢看皮影戏。妈妈告诉我,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蜡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故事的形式表演的民间戏剧。虽然我在电视里看过几次皮影戏,但是现场观看还是第一次,不免有几分期待。

我们来到南关厢,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穿过几条古色古香的小街,便到了皮影戏小屋。推开木制的大门,里面可真热闹,一把把木椅子上坐满了人,大家都盯着舞台上一块白色的幕布。我们赶紧找了个位置坐下来,便静静地等待皮影戏的开始。

音乐一响起,皮影戏开始了。主持人说,第一场是童话故事《龟与鹤》,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期待着精彩的剧情。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只乌龟,它在水底的岩石下不时地把头探出来,像是在侦察敌情。很快,乌龟觉得没有危险了,便放心大胆地爬上了大石头,在阳光下懒洋洋地晒着自己的龟壳。这时,一只身穿白羽大衣的鹤突然从天上飞了下来,对准了乌龟的头猛的一啄。乌龟反应极快,赶紧把头缩进龟壳,让鹤扑了空。鹤很是生气,在龟壳上左啄啄右啄啄,却一无所获,便悠闲地在龟壳上站着,梳理自己洁白的羽毛。这时,乌龟又偷偷地伸出了头,鹤猛一转头,用它那尖尖的嘴去啄乌龟的头。乌龟这叫一个机灵,快速把头缩了回去,又让鹤扑了个空。鹤啄不到乌龟的头,又去啄乌龟的尾巴,还是一无所获,便继续梳理自己凌乱不堪的羽毛。乌龟见鹤放松了警惕,立刻爬下岩石,钻入水里,绕到后面狠狠地咬了鹤一口。鹤跳了起来,看到被乌龟咬下的羽毛,吓得魂飞魄散,惊慌失措地飞走了!这下乌龟终于能安心地晒太阳了。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龟啊!

看完了《龟与鹤》,我又看了《闹龙宫》。半小时的表演眨眼而过,皮影戏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这么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是怎么表演出来的?怀着好奇心,我请教了表演皮影戏的阿姨,阿姨笑呵呵地说:“这可难了,首先要选皮、洗皮、再画稿、过稿、上色,经过晾晒和熨烫后,最后进行组装!”

多么古老神奇的民间艺术!多么富有文化底蕴的皮影戏!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世代传承,走向世界。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四】

几位老人,手持乐器,吹拉弹唱;几位老人,伫立在白布后,手指似蝴蝶般翩跹,他们传承着中国的经典。

我对古代艺术原先并不“感冒”,偶然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皮影戏,便被它那古朴的气质深深吸引。

那是《包公案》中的一个片段:“左右有急急趱路啊”一声京剧腔的叫喊,演出开始了。锣声叮叮当当,有节奏地敲打起来,时促时缓,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主人公也就在这时骑着快马,奔驰而来。一位年近半百的老艺术家矗立在白布后,手提几根木棒,跟随者锣鼓的节拍,演绎着人物的每个动作,聚精会神。只见他绷紧了胳膊,神态庄重,将人物的每个动作都演绎得恰如其分,仿佛融入人物身体一般。他将主人公的手臂抬起,将手中攒着那一根鞭子,抽打着骏马。动作活灵活现,人物的每个细节都被观众的眼睛所捕捉,无不折服他们的技术天宫巧夺。

京剧的音乐再度响起,另一位老人捏着嗓子以唱的形式来表达主人公所要说的话:“辞别王驾早离京何叹陈州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雨水失调遭荒旱……”戏中人物凝视远方,双手抬起,慢慢放下,我们便感到人物内心的无奈与悲凉。皮影戏表演很快就结束了,可我却久久沉浸在我国古典的艺术里,难以自拔。

直到如今,还有多少人热爱着这一种古典的艺术?那些老艺术家用精湛的技术,用心向我们诠释传承和经典,精益求精,守护着祖辈们的工匠精神,无限敬业和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但如今,不少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失传的威胁,而那些已经失传的艺术又有多少还可以“再生”?少之又少,可是惋惜。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并且喜爱这些传统艺术,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秀艺术瑰宝。这不仅能够陶冶艺术情操,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传承经典。

皮影戏是我国艺术的一代艺术珍宝,古韵飘香,让我们一起守护经典。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初二【五】

从未看过如此生动有趣的表演!

暗黑的房间,朦胧的灯光,一个个形象精明巧妙的纸像跃然眼前,无论是人还是马,鸟还是兽,都独具韵味。耳边,那带着中华大地独特沧桑感,低沉洪亮的嗓音,不断在耳边回响。一种磁性的魔力,将我的魂魄不知不觉的摄走;那声音与姿态各异的纸像一起,引我进入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领略先古人民的绝世风采……

此时的我正深深地陶醉于皮影。关于皮影,了解甚少,毕竟我生于南方,未见过皮影。这次的观影,我被其深深地打动,陶醉其中。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在那略显模糊的纸布上,一位手拿武器的壮汉,威风凛凛的出场了。而一旁,又有一位大汉神气十足地飞奔;只见他们一会儿双枪对打,一忽儿纵马飞奔,真是精彩纷呈。他们,仿佛不是纸像,而是真实的存在;他们似乎“活”了过来,生动逼真,令人叹为观止。他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召唤,深深吸引着我……

但更深的震动,来自台后。

走进后台,只见两位老伯坐在幕后,古铜色的皮肤显露沧桑。嘴唇干裂,像是很久未经雨水滋润的旱田。屋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木头匣子,那是表演皮影的戏台,匣子正面是大块白布做成的皮影幕,影幕上方悬吊一盏灯泡;左右及后方是木墙,壁上绘有各种神仙的精美图案。表演时,他们一边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戏曲人物,一边和着音乐,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故事。

这样繁琐而又枯燥的演出方式,他们坚守至今,着实让人钦佩!

皮影背后,是世世代代皮影传承人的心与汗水。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之所以历经多年还流传至今,是因为皮影始终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世人称皮影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它正在我们的身边逐渐消失。或许不久的以后,我们将无缘再欣赏它了。

难道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就要在时代的潮流中消逝吗?我想,对于喜爱它的观众来说,它永远不会逝去!用心领会,砥砺传承,皮影戏定会在历史的沙尘之中永不褪色!

落日余晖中,我迈开大步,行走在三峡的青山绿水之间。身后,传来那熟悉而又低沉的嗓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