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的读后感作文(皮囊张美丽读后感500字)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皮囊张美丽读后感5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8 10:11:47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皮囊张美丽读后感500字)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一】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二】

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三】

初次在路边的一个小书摊见到《皮囊》这本书,对它的作者内容都不甚了解,但冲动之下还是买了下来。

作者蔡崇达是一名记者,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文学作品。李敬泽给这本书作的序中说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者,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触,读这么一本书确实不轻松。

这本书我读的特别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我和韩寒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希望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我也是在心情平缓不浮躁时拿出来翻上几页,因此它放在我的床头。当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围沉静下来,我会在临睡前读上那么几页。

我读的慢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这本书太丰富了。读完每个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联想到你,和与你有关的尘封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和物。《皮囊》里的文字就像是一块石头激起了你脑海中的千层浪,你根本躲闪不及就被拉进了回忆。比如读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儿时的一些玩伴,想起参与我儿时最美时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与他们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间的生命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不能相连。每每想到这儿,不免又慨叹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这本书它到底是小说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过读完之后感觉这个疑问又不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作者倾注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我想这就足够了。比如在写张美丽时,作者毫不避讳,写了当时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发育,对人们口中的美女张美丽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几次瞒着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张美丽。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动写的真实而又绕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作者说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与阅读的终极意义,写作能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的内心里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在简书上写作上时常看到好多简友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多写作者本着“输入多才能输出多”的初心,一年里囫囵吞枣的读了近百本书甚至几百本书。我对这些做法不大赞同。如果你读的是工具书之类的东西那我不反对,但如果是文学书籍,我劝你不要操之过急。就像普鲁斯特说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内心的东西,内心的丰富才是你不断创作的源泉,内心的丰富是慢慢累积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从这本《皮囊》开始让我们慢下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个个魂灵,才能体会这世间的风情万种与丑恶百态。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四】

最近,看了蔡崇达的《皮囊》,顺便上网找了他的资料,发现他有这样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最本质的路径”。我想,这应该是他在这本书中,勇于解剖自己,将成长经历中的种种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这本书以作者身边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满悲剧色彩,只有作者蔡崇达算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很多读者评论,前几篇写作者亲人的文章,非常细致感人。但后几篇写朋友的文章看了让人很不舒服,总感觉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种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种小人得志的卑琐和龌龊。

我对此很不认同。我在书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个被命运揠苗助长的早熟者。在面对偏瘫父亲和贫困家庭时,他茫然无措地被逼迫着向现实低头,小心翼翼地算计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在命运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执着和隐忍与之博弈,结果他“成功”了,但他并没能为灵魂找到一条自由的出路。因为他说,他并不知道要怎么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东西?

其实,作者的这些拷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阿太是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诧的老太太,她没有文化,却经常口出哲语。她99岁,但苍老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一个豁达、不屈的灵魂。在作者的记忆里,阿太是个心如坚石的老人。在女儿早逝时,她倔强地没掉下一滴眼泪。在手指头被切断时,她表现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体不能动弹时,她竟然哭了,因为她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觉得女儿的亡,代表着灵魂挣脱了皮囊的束缚,回归了它轻盈的本质。而当她不能动时,她为自己的生命被肉体拖住而感到悲伤。这个智慧的老人,令我们这些整日为满足肉体而奔波劳碌的现代人汗颜。

二、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充满执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个倔强的灵魂。她在初嫁时,与丈夫一同许下了建新房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心甘情愿地贡献了自己的嫁妆;当丈夫不幸中风偏瘫,家庭财务困难时,她宁愿去捡烂菜叶糊口,也要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拿来建新房;当老房子面临拆迁时,她仍执着地要进行房屋重建。尽管她明白,这种行为徒劳无益,花掉的钱必将打水漂,却依然不改初衷。她好像一辈子都在为建房子而活着,因为她不服气,她想用这种方式来维护残疾丈夫的尊严,来保障这个贫困家庭在小镇的地位。或许,她也是在用这种不可理喻的偏执表达着她的爱情宣言吧!

三、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看起来像是个懦弱且无能的男人。他年轻时因为超生被开除了公职,在消沉了三年之后,去宁波当了海员,而后带着挣来的钱,做过各种生意。中年时,他突然中风偏瘫,将家庭的重担推给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一开始,他充满信心地试图通过康复训练来战胜偏瘫的身体,希望能重新掌控这具不听使唤的皮囊。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肢体在进一步失控。他愤怒、恐惧、挣扎,最终他失败了,他被皮囊困住了。于是,他放弃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个孩童,常常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在与失控的皮囊搏斗了8年后,他突然去世,但他的灵魂始终带着些许不甘。最后,在神明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

四、张美丽是小镇少年们的性启蒙老师,但这具美丽的皮囊,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偏见和诋毁,最终脆弱的灵魂以自的方式脱离了皮囊的束缚。然而,她的灵魂并没有得到世俗的谅解,她最终成了孤魂野鬼。纵观张美丽短暂的一生,只因年轻时追逐爱情,未婚失身,后来又离了婚。所以,在小镇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尽管她后来经商变成了企业家,但仍然被亲人和邻里视为污染小镇风气的妖孽。在自前,她跪在宗祠门口,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觉得美的、对的、喜欢的,都做成生意。但没有人相信,因为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这个美丽的女人到底只是个小镇姑娘,骨子里充满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敬畏和顺从。她没有能力抵御流言蜚语的侵蚀,最后,只能白白做了旧传统和旧舆论的牺牲品。

五、文展是一个降伏了“兔唇”生理缺陷的小镇少年,是一个从九岁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中国历史大纲的“天才”,是一个为锻炼领导能力,每天组织小伙伴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初中生。他从小就见识非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他厌恶小镇,渴望融入城市,为此,他深谋远虑地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

初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重点中专,急迫地将户口迁出了小镇。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因为兔唇,他在学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一直试图用衣锦还乡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骄傲。但最终,他失败了,只能无奈地回归小镇,过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而与之对应的是,从小被他启蒙的作者蔡崇达,却在多年默默的坚持和隐忍中,慢慢过上了他规划中应过的生活。当两人再次相遇时,这个骄傲的男青年在长久沉默之后问道:“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终究还是泯然众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缚了他的理想,还是对“天才”的执念让他不合时宜,无法脚踏实地。

六、这是一个将hope(希望)写进名字的人,他活得张扬、随性。当作者务实又紧张地训练自己与真实世界的相处能力时,厚朴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参加各种社团;打工赚钱组建乐队,并取名“世界”;频繁更换女友……他说他想尝试世界的各种可能。当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逐渐明白了现实的意义,纷纷离开他,各自谋求前途之时,只有他还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毕业前半年,不向现实低头的厚朴被学校勒令休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后,没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亲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教书先生。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却成了他脑中赶不走的怪兽,摧毁着他的肉身和灵魂。在饱受折磨之后,他用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为太纯真,所以才会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活成了一个悲剧。但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从书中或执拗、或虚妄、或务实的人物故事里,我看到了每个人的不易和挣扎。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蔡崇达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其实,我们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张美丽、文展、厚朴、阿小等人一样,都是带着沉重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只不过有的人,为了满足肉身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不得不丢掉灵魂,甚至出卖灵魂,从此变成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却可以挣脱肉身的束缚,让灵魂穿越时空,从此永垂不朽。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五】

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由若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在读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为两个叫“阿小”的人,其中一个镇里的阿小,另一个则是香港阿小。镇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渔民家庭,全家捕鱼为生,自己却下决心长大绝不做渔民,要走出小镇。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一种孤僻。另一个阿小,之所以被称为“香港阿小”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发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镇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时间。在两个“阿小”的脑海中都有那么一个“远方”,因此,他们似乎可以轻视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屑于活在当下。对于香港阿小来说,香港是个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准备”的生活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错位中,他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东西带给他的刺激与诱惑,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几十年之久的乡下。他肆无忌惮的消耗着眼下的时间,活在幻想之中。当他真正移民香港时,却发现与那个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个圈子里,他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他依然是孤独的。家庭遭遇变故后,亲友纷纷离他而去,让他感受到城市世态炎凉的一面。不能不承认,他们之于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过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来,乘坐拥挤的交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时间一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会到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与之相比,镇里阿小的命运似乎要好些,他曾经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发誓自己绝不做渔民,重复父辈的工作。他曾经因能接触到香港阿小的待见而骄傲,仿佛得到了重视,即便染上了种种恶习。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离去和不再联系而失落和伤心。他曾试图抵抗生活,与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留长发,每天骑着摩托车狂飙,直到经历一次严重车祸后,才安心的与父兄一起去捕鱼,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儿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两个阿小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错位”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无尽想象之中,他们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脑海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当愿望破灭,他们又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错位”源自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钱、权利等),却有着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理想”时,他们会被“理想”所拖累,既丢掉了当下,又永远不会达到想象中的“未来”。好比香港阿小,他们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会认为小镇里已经容不下他,他属于香港,像电影中一样,打耳钉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街上狂飙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实证明,在香港生活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学校中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这座靠山不在时,他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最终沦落为一名维修工。所有发生这些无关命运,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认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样地,小镇的阿小也曾有过豪言壮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离他格外的遥远,远到看不到,摸不到,几次打击后,他放弃了抵抗,认清了自己,从此甘心捕鱼,甘心在小镇上生活,成家,立业。他很幸运,因为他提早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学期,整个学校像传销公司。老师整天说,别想着玩,想想未来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

皮囊的读后感作文【六】

人人都称赞《皮囊》的好,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话点评了皮囊,也概括了皮囊,名人对名人作品的评价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为此打开《皮囊》这一书。

读者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找到与之共鸣的地方,而后受益匪浅。那么写这些东西的文人,他们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一件事情的客观评价又是多么的清晰、全面、理解。读一本好书是在和一味伟人对话,好书的背后实则是一位拥有强大灵魂的人。

时间是有力量的,它会沉淀内容,那些我们还未触及的生活,这些我们永远做不到切身体会的情感。

几次他想我想急了,大清早在楼下不断叫我名字,通常写稿到凌晨五六点的我,睡眼惺忪地起身,走到楼下,发脾气地说了他一通,让他别再吵我,然后摇摇晃晃地回房间去睡,但第二天,他又一大早叫我名字。——《皮囊》

有时我会想,是不是每一位年迈的老人都会做着无比重复,让人心生厌倦的事。他们的行为变得迟钝、思想变得简单了,每天做着该是生活,却又比生活更干脆的事。他们退化成了孩童,却无法得不到用来形容小孩可爱、无知的褒义评价。他们是怎么呢,是什么样的生理过程导致他们老年后的种种表现,而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则是惹人厌恶,可能有那么些有耐心的人,会细语相陪,但最后也只是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

隔着只是一个客厅的距离,奶奶不见爷爷的人影,就会用她那左半身不便的身子挪动着,喊着爷爷的名字,又或是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也会不停地喊着姑姑或爷爷的名字,无人回应时,声音则是愈发的响亮。靠近身问她有什么事,她用一双呆呆又不确定的眼神说:没事。于是我们全家人每天都浸泡在奶奶的呼喊声中,像是一只苍蝇在你耳旁不停嗡嗡作响,刺激着你的耳朵,冲击着你的头脑。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我们不觉会感到烦躁和疲倦,如果得空出去走一下,耳朵倒是净化了一番。

有过生硬的语气骂过她,而她是用带点无辜又恼怒的表情看着你,有时反而数落你一通,在辩解‘难道说话也不让我说了吗’。我们会厌倦他们的行为,为他们那些不明原因的做法感到生气,而我们每天都在这种生气又喜悦的环境下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既不理解又无法不接受,不理解的是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而无法不接受的则是脉相连的情。

没有长大到她的那年龄,没有经历生命周期里那鲜明的过程,是不理解时间沉淀带给一个人的内容的,对于她的行为,我不理解,或顽劣,顽劣中体现的是一份最单纯的情——害怕孤单和丈夫陪伴的安全感。

《皮囊》是认人、认心的书,透过事物的表层,深入它的内心,触摸到的是一颗悲悯、无助、渴望的心。

模糊不清的每天磕磕绊绊,其实连结它的是一份经历世间事的现实的情。

作为旁观者,未真正到达那一刻,只能通过想象去猜测那中间的复杂过程,只是自己的片面之词去下定义,终究理解不全那将近用一生时间去填充的爱的宽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