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逍遥自在的作文(描写悠然自得作文)

写逍遥自在的作文(描写悠然自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2 12:08:35
写逍遥自在的作文(描写悠然自得作文)

写逍遥自在的作文【一】

季羡林老先生总是说要摘掉自己头上的三顶高帽,他辞去“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的称号,自嘲“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关于老先生的文字,也正如他本人一样,直白、朴素却直击心灵。今天,聊一聊关于老先生的著作《一生自在》,返璞归真做一个自由自在身。

自在——人生最好的状态

扉页上一段话我曾经引用发圈,“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自在逍遥万事休。”配图是与家人游历山水之间,体验清风湖畔,良辰美景。彼时我刚刚翻阅完全书,摩挲着鹅黄色的封皮,仿佛聆听着一位耄耋老者娓娓道来: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的坦荡、自在。

NO.1

章节卷首语

全书一共五个章节,分别是“书卷伴青灯,足以慰风尘”、“从容坦荡,心装万物”、“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见识天地,遇见自己”、“与其完满,不如自在”。目录就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读书、为人、心性、世面、人生、这五类宏大的命题也是人一生的修行。

NO.2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修行就是修心的过程,一念天地,近期与好友畅聊,有两个话题曾经颇令我苦恼:一曰心性,二曰世面。在季老的文字中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流体验,关于《时间》的篇章中,“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无涯之生”,如果时间没有尽头,彻底失去了它的珍贵和体验,那何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美好感受,正因为时间有限才让人们更加珍惜相处的时光,创造出举世发明,不断探索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心性平和,不哀叹逝者如斯夫,而是用心体验感受每一秒,时间也将报之以趣味。

NO.3

见识天地,遇见自己

季老回忆了在德国10年的留学生涯,其中最令我动容的便是“山中逸趣”和“别哥廷根”两篇。“山中逸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季老被困异乡不能归国,又面临着轰炸、饥饿的威胁,依然能在哥廷根四时山景中找到别样乐趣,无论是与好友相伴畅游,或是孤身一人形单影只,都能在其中用心感受到时间和自然的美好。

正如文末所说: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春江水暖鸭先知

“别哥廷根”是季老回国前,对这座生活了十年的小城最后的送别,对我触动最深的是战争炮火下的人民悲惨的命运,汉诺威、柏林这样往日繁华的城市,被炮弹践踏,残垣断壁的昔日高楼、尸首异处的普通百姓,这些惨绝人寰的悲剧是“万物灵长”的人类亲手酿成的。“直视千里外,惟见起黄埃”,留给德国人的“黯然神伤”,字里行间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不忍细读。

是时候离开了,真正的故乡在招手,呼唤远方的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

TO BE CONTINUE

芸芸众生,若得自在,方显从容。斜倚床头,伴一盏青灯,与书相伴而眠。

写逍遥自在的作文【二】

陶渊明隐居山林。在污浊的官场早已乏倦与绝望,怎能为五斗米折腰?他唱着“归去来兮”潜入山中,逍遥一番。山水深处,见一桃花源,陶渊明就在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中畅快地品着酒,摆脱了官场的繁务与黑暗,专心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注入文章。他似乎终日醉生梦,殊不知他是在这片山水间,感受着与理想境界的融合。他悠闲着,轻手篱下采菊,悠然望见南山,何等闲适,怎能说他不逍遥呢?没有了官场拘束,没有人生的羁绊,有的只是在山水中的'愉快与淡然,笑看云卷云舒,置身于浊世之外,享受着,逍遥着。

陶渊明在山水中隐居避世,逍遥着看人生。但这位五柳先生不免过于自闭,一心想着自己的逍遥梦,少了一份心怀天下的济世情。而柳宗元同样是山水逍遥,却多了这份情。

永州山水,成为柳宗元一生中最美的梦,更是他最重要的醒世的地方。柳宗元为百姓,为民生,参与改革,却遭贬。他心中的抑郁与悲凉自然难以自制,就如那大江之水潺流不止,于是,他将他这份忧郁与悲凉寄托在山水之中,他坐听小石潭的流水清响,夜看西山,结朋伴友,在永州山水中逍遥,即使还有悲凉之情暗流涌动,但这份抑郁悲情早在山水间游走,带上了逍遥的气息。但柳宗元并没有忘记他的国家和受苦难的百姓,他在永州励精图治,在“则王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的捕蛇者的诉说中,他更加看见了百姓的疾苦,悲悯之情油然而生,济世之情油然而生。对封建社会中百姓的疾苦的认识更加深了,终写成《封建论》。心忧天下何尝不是一种逍遥,这是一种认知社会的快感,一种了解疾苦的悲悯,在这种认知中,在这种悲悯中,看到未知的黑暗,使得自身能驱除更多的黑暗,造福百姓,这更是一种济世的逍遥。

柳宗元纵然有着济世之情,能逍遥游于山水间,且不忘心怀天下,但却仍不能彻底摆脱心中的苦闷与悲伤。而苏轼,却能化个人的郁闷为对天下的包容,将悲伤之情化为粗犷的豪情。

苏轼曾被贬多地,理应是心情愈加抑郁,但他却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又怀着一份粗犷豪情,有着一份旷达胸襟,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他在密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后,竟悠闲而舒适,因为他有一份包容天下的胸怀,能够在抑郁中振作,乃至更加心怀天下,渴望“西北望,射天狼”。在苏杭,他不仅体察民情,还翻新西湖,在湖边留下“风光无限”的千古字谜,把酒临风,起舞弄清影,看透“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何待逍遥!

历史长河中多少才子佳人逍遥生活,我相信我辈不会落后于古人,只会有更多的逍遥之游。心怀天下,逍遥其中。

数逍遥人物,还看今朝!

写逍遥自在的作文【三】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以“北冥有鱼”开始,以“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刻用。安所困苦哉!”结尾。这篇文章讲的是人生哲理,却写得十分形象动人,带有浓厚的艺术特性。整篇文章构思宏伟,气势磅礴,想象力丰富而奇特,读了之后,实在是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逍遥游》中,庄子先以近乎怪诞缥缈的寓言寄托人生哲理,再辅助以事实故事来论证自己所提出的哲理思想。当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时候,不得不让人叹服庄子想象力之丰富与奇特,鲲乃现实中不存在的生物,却在庄子的思想里存在,鲲之大,鲲之志,非学鸠之辈能理解的,反而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悉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学鸠之辈的无知言论,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小知”去歪曲地评价别人的“大知”。

这不正是学鸠之辈吗?接着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均如学鸠之辈,不能算得上是逍遥游,就是不孜孜以求名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也仍然不能算是逍遥游。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学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最后归结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指出只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够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而庄子所推崇的,是不为物所缚,安于自然,自由于天地之间,这不正是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吗?

而要做到这些,就要做到“无己”,只有成为“至人”,才能摆脱物的束缚,逍遥于天地之间。当经不住文章的吸引,读完“尧让天下于许由”中许由对尧的回答“……休归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疱人虽不知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心中才理解了庄子的“圣人无名”,许由对天下而没有一丝的心动,在许由心中,代尧治理天下实为追求名利,而名利却是实体的附属物,那么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实体,而要去追求虚无的附属物呢?所以,圣人者,乃无名者也!庄子借此也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圣人的“假圣人”,在庄子的眼中,只有如许由者方能为圣人也!而在“肩吾问于连叔”中,连叔曰:“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说明神人不以俗物作为自己的事业,他们(神人)所追求的是自由于万物之外,而不为俗物所牵绊,并且说舜若“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说明即使舜这样功于天下之人,见此“神人”犹能成为“无功”之人。“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何为逍遥游,唯有“无己”,何为“无己”?“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庄子阐述了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无用的道理,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无所可用,方能成为庄子心中的“至人”,也只有此时,方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此方为真正的逍遥游!春秋战国百家之文,唯庄周之文方能如此形象动人,构思宏伟,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而又不失其真,行文又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语言生动,于寓言中流露出人生处世的哲学道理,实乃做文章之典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