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历史作文(三坊七巷优秀作文及点评)

三坊七巷历史作文(三坊七巷优秀作文及点评)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28 06:06:00
三坊七巷历史作文(三坊七巷优秀作文及点评)

三坊七巷历史作文【一】

爸妈带我到三坊七巷玩。刚踏入这人如潮涌般的街道,一股古香古色夹杂着节日气氛的味道便扑面而来。

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店铺:有现代工艺品店.小吃店.服装店……店老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听路边的导游介绍,三坊七巷历史悠久,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和福州一起经历了许多岁月的沧桑.洗礼。一些精美的建筑已有些毁坏,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它以前那些风貌。政府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专门进行修缮.保护。如今已作为福州的一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一处景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刚到门口,一对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映入眼帘。步入馆内,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银饰.陶泥.剪纸.漆画……真是琳琅满目,许多年长的老人还现场制作工艺品,使现场增添了新意。据说国家为了保护这些手艺不失传,出资请这些民间艺人在此表演。其中有几样工艺品让游客们赞叹不已……

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件件用寿山石雕刻而成的水果.植物.动物……你看,那荔枝上垂着几滴露珠使它的暗红色颇具生机;十二生肖个个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坐.展.卧.躺……个个精美绝伦。最令人叫绝的是那只深红色的板鸭,上面还泛着几滴油光,真是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恨不得咬上一口。

一天的游玩结束了,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三坊七巷历史作文【二】

今天,漫步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不禁豪情满怀,一道道亮点连绵而无尽,我们品不尽看不清,但古巷的美与韵味却让我沉醉。这天我与古巷合二为一,我忘却了烦恼、纷争、忧虑……有的只是一份安详、一份淡然、一份宁静……

倏而,时光回流,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百年前三坊七巷中的繁华景象……巷中的女子,清秀的面容,额上渗出细细的汗珠在屋前洗衣服。她唱着悠扬的歌,心中念着梦中的人儿。她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搓洗着衣服,洗衣时,溅起的水花在清晨的雾气中显得十分美丽。偶尔路过的邻居,纷纷打着招呼,她也微笑,作为回敬。一笑嫣然,一笑素净。茶楼上的人们泡一壶茶坐在天井里的藤椅上,放着古老的装线书,口中轻吟着诗词。看累了,“咯哒!咯哒!”的`喝上几口茶,邀几位旧相识来下几盘棋。他们也会像小孩子一样凝神思考,下赢了,还会拍手叫好,握着茶壶“咯咯”的笑着,拍拍同伴的肩说道:“承让,承让!”而另外一位老友也会意的笑着说:“棋艺大有展进嘛!”不知何时,天空飘下了细细的雨丝,丁香般的姑娘收起衣服,举着伞,踮起脚尖,踏着丝丝飞溅的雨花,悄然消失在巷尾,留下的背影让人遐想……街头招徕的吆喝声,茶楼上的叫卖声,下雨的哗哗声,共同汇成了和谐、繁华的处居之风,绘成古楼深巷里幽幽的情愫。

巷中的雨很美,很美。记得儿时的雨季总与外公漫步在三坊七巷,难忘那个雨季的一切,外公撑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并向我招手——我便一蹦一跳的跑向外公,钻进伞下,顺手挽住外公的胳膊;于是我便走进了这片雨中的世界。抬起头,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不知何时已变成一片墨绿,绿的那样深沉,绿的那样扣人心弦。望望外公,却更为惊讶!外公头顶上原应是墨绿色的天空已经破了,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却是灰蒙蒙的。“外公伞歪了。”外公抬头望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我困惑极了:“怎么搞的嘛,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待到回家,外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可是不知何时起,撑伞的人已经不是外公,而是我,是我为外公撑伞。仍然是三坊七巷,仍然是那片雨中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宇航,伞歪了。”外公用微颤的声音说。我抬起头,才发现我头顶的天空一半是墨绿,一半却是灰蒙蒙的。我的心突然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正做着与外公相同的事,这仍然是那把倾斜的伞。我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浑浊的双眼内泪光点点……那时的老街如一架古老的钢琴,街中的坊和巷如一条条黑白相间的琴键,细细密密的雨珠由轻而重,轻轻重重敲打着老街,那时我感到了这种低沉的节奏自有一种寂寞与凄凉,时而有一股细流沿瓦槽屋檐潺潺泻下,像一声声单调的琴音流过小街,这琴音记录着我与外公深深的亲情。

千年光华倏过影,遗世文歌谁相萦。披开秀闼,俯视雕甍,景随境迁,百年的情未改。步于巷中,从为赋新词览尽世间愁,我的心随你起着波澜。

福州的文化,踏着千年的历史碎片,亘古至今。如今,我踏着青石铺成的路回望福州的历史。明清之际,福州的民居、府第、祠堂、会馆等建筑,千姿百态,许多还保留至今,其中就包括——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如此凝重的文化积淀,仿佛千万只花尘的羽翼,在宝石蓝的旷远交织成和谐的花海,铺散成福州的倾城绝貌、纷萧入梦遥……

难忘南后街的一草一木,三坊七巷的一砖一瓦。今日,我醉了。掬一捧清水,品味历史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感受三坊七巷——那无与伦比的幽韵……

三坊七巷历史作文【三】

那晚,天上飘起了久违的细雨,伴着雷声我在窗旁望着不徇丽的天空……

同学发来信息告诉我,每年这几天都会飘起另类的细雨,我问他原因,他给我的结果让我为之震撼,即便我是个不易在脸上表露情感的孩子。他告诉我,七十年前在南京,日军对南京人民大屠。这场雨是他们的眼泪,雷声是他们的嚎叫,昏暗周围的乌云是他们不愿散去的灵魂。尽管不足以为信,甚至有些荒唐,可我还是愿意听他细细说来。

是呀,1937年的12月,那是个黑暗的12月,是一个真正寒冷的12月,是一个让我们心碎的12月。日军在六周内残南京人民30多万,平均每12秒就有一盏生命的灯火熄灭。这个无法改变的过去诚然牵动着我们的心。那是一个反人类文明的历史悲剧,当时的日本人违背了人类的本性。从某种角度来看,日本人将永远无法得到南京人的尊重,尽管中国五千年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他们“痛快”的赢了这场战争却彻底地输了道德,彻底。这场硝烟漫长,至今我们依然觉得毛骨悚然。这是我们的悲哀,心中永远的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看到了一个记录片,一个关于南京大屠的记录片。“赤裸裸”图片和恶心的数据在我的眼前游荡。那是一个个让人悲愤不已的片段。真正的生灵涂炭难道就真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我不是南京人民,但我想只要是身系中国心的人或者是稍有良心的人见到那一幕都会难以控制内心情感的宣泄,是悲伤也好,是愤怒也好。

突然很想到南京纪念馆把自己的祝愿和祈祷毫无保留地寄于纸船,让他们承载着点亮的小小的蜡烛,随清流流向先人和今人心中美丽和谐的殿堂,希望途中再也不要经过那一段黑暗寒冷的时光了。我忽然庆幸我是个出生和和平年代的孩子,庆幸每一天醒来,我还能见到我亲爱的家人。有什么事能比无端端就失去生命还可悲呢?

然而,我内心却被南京人民感动至深。在记录片的最后,导演给了南京纪念馆一个特写,在石碑上刻着清晰的“和平”二字。看至此,我的眼泪便倏然落下。和平二字才十二笔画,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啊。可正是因为这两个字,让多少人丢弃一切,哪怕是放下生命也要去追求,他们得付出多大的勇气去诠释,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和而不同了。“南京大屠——可以宽恕,不可忘却”,这是南京人民七十年来对世界的交代,也的中国对世界发的交代。

其实,无论是谁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其中人性的沦丧与生命的无奈,归根结底都是战争的残酷和惨淡。就连我们这一代也会因曾经的战争而被深深地伤害。没有人会喜欢战争的,战争只是强权和霸权的访客。就像冯小刚在他亲导的电影“集结号”中的访谈会上说的“美国的战争片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美国战争片上的\'的战士在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的恐慌和厌恶,都是人类的真性,没有人会因为战争的到来而感到兴奋和快乐。那是一种虚伪,另类的虚伪。”中国累了,世界累了,我们早以厌恶了。这世界不能再有战争了,每个人都有他们活下去的权力。

“和平与发展”,世界当代的主题正向我们暗示着,我们需要放下仇恨,却不能忘记历史事实。铭记历史,唤醒世人珍爱生命是真正和谐对我们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还需我们一人一力……

三坊七巷历史作文【四】

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让我们逐渐失去历史,失去事物的源头,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我们的行为举止,无不受到历史的影响,无不影响着未来。让我们暂时安静下来,静静地聆听历史的回音……我就从我们家的交通工具说起吧:记得爸爸给我讲过他的童年,所有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等到他参加工作了几年,才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见证了他和妈妈的爱情。

2003年,我出生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也渐渐地富裕起来,刚出生时,我拥有了一辆婴儿车;半岁左右,我有了自己的第二辆车——学步车;三岁时,我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小孩骑的,前面有一个轮子,后面有三个轮子)我的童年也就是伴着这几个车子长大的。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摩托车、小轿车慢慢刷新着车子在我家的变革……

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历史带给我们的传统,历史带给我们的基础,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亦是义务。

纵观古今,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变迁,足以构筑一个历史的画廊。在这个画廊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社会发展的足迹,听见社会前行的足音。无论其所谓信仰何如,其成功与否的内在动因,都是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权利的结果,只不过伴随科学的演变和社会物质的不断富足,人类对“生存”的内涵的理解越发地丰富而多彩,同样也就铸成历史的美丽与繁荣。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言谈举止,都渗透着中国的气息,而这些气息聚合起来,就是完全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民族的特质。而这些所作所为,就是我们历史的精华,我们中国五千年历史遗留下的沉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