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在广阔的天地间超越自己作文)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在广阔的天地间超越自己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8 15:05:28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在广阔的天地间超越自己作文)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一】

《月光男孩》有着一种伤感但宁静的气质,所有的创痛没有以粗粝的面目示人,相反片中多有留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它像是一个窄口大肚的瓶子,切入口小,但内容多元且丰富,一个穷困的黑人同性恋男孩的成长故事里牵扯着美国社会几多难解的现实问题,娓娓道来间,触动人心。

《月光男孩》是巴里·杰金斯执导的一部剧情影片,由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安德烈·霍兰德等主演。讲述了一位黑人同性恋者从童年到成年的经历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10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奖。

对于熟识华语电影的观众而言,影片的气质大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首先要拜镜头语言所赐。影片甫一开始便一反黑人题材搭配碎片化剪辑的刻板套路,以超360度跟拍长镜头和灵活的调度带来对人物进行近距离关注。这番追紧的近观,不乏杜可风在王家卫电影中的招式,尤其导演坦言将王家卫作为电影上的崇拜者和引路人,更让人想到他全方位的致敬意味,尤其片中情节和感觉总有冥冥中《春光乍泄》与《蓝莓之夜》的质感,比如喀戎和凯文阔别已久的重逢戏,似乎有着《春光乍泄》里张震与梁朝伟的人物基因。而那首西班牙歌曲《Cucurrucucu Paloma》,也曾在《春光乍泄》里释放异彩。蛛丝马迹的共通,最是影片弥散的气质,因为镜头感、留白、空镜等等的化学作用,其内在的热切、暧昧与人物本身的孤立在出离之间滋生出莫大的情节张力。

童年、少年、长大成人,三段式的书写,我们目睹了一个备受冷落的黑人孩童如何在家庭缺失、学校霸凌的环境下寻找自我。喀戎是一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孤儿,父亲缺失,母亲吸毒,毒贩胡安的出现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曙光。对于这位精神之父,影片其实并未有更多的着墨,唯一被镜头重点关注的是胡安教喀戎游泳,仰拍的低机位赋予胡安父的位置,整场戏甚至带有着宗教般的肃穆之质,犹似教堂的洗礼。

精神之父带给喀戎的生命印迹以不着痕迹的方式潜隐,许多年之后,等他长大成人,胡安成了他外在的自我防护性的形象:满口金牙、金链子、金手表、还有车里的皇冠……所有这些都曾属于胡安的符号,此时他复制到自己身上,其实仍然还是躲在精神之父的背后。他把自己化妆成硬汉,也即是一种男性气质的外在表现。如此这般,一个人在社会中才能获得所谓的“正常”身份。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片中着墨颇多,也最具直观暴力色彩的少年时光里,学校凸显成为一个最正常的社会缩影。在那里,同性的同义词是变态。少年时代成为喀戎身体上最受伤害的时期,事实上其精神创伤也同样深重。海滩夜晚与凯文的初尝性滋味,成了喀戎心理产生悲剧的导火索。校园里的所有谩骂和拳脚相向,并非年少者无处释放荷尔蒙的外化,而是一种最真实的`所谓“正常社会”对于“正常”性别取向的态度。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二】

傍晚,一个人走在寂静的小路上,路旁的花儿被路灯照耀地如此柔美,散发出淡淡的芳香。突然,一个笑声打破了傍晚的宁静,抬头一看,迎面走来两名女生,她们肩并肩,说说笑笑,这无疑给我的心施加重磅一锤。路灯照在她们的脸上,她们的笑如同小孩子般的单纯,天真。虽素不相识,却感觉到无比温暖。她们与我擦肩而过,留下的是长长的.身影以及那欢乐的笑声。

夜晚总是那么的美丽,无人发觉我的存在,我抬头望天空,竟看见几只鸟儿,它们仍然在继续寻找自己的天空,我盯呆了,看似娇小的鸟儿竟然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决心。

又像回到从前一样,我与你像分不开的连体婴儿,就连上厕所也一起,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逃课去放风筝吗?还记得我们一起共用一瓶水不分彼此吗?还记得我们曾经在校园里追逐打闹吗?那时的我们就像彼此的天空,总能在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我们背对背依靠在天空下,说好一起努力,永不放弃。

可是我的允诺,却在广阔的天空中消失了。

什么时候你不再对我微笑,即使生病了也得不到你的一句安慰;什么时候你变得不耐烦,即使站在你的面前,你也选择沉默不语。我知道我们就像两条相交的线,刚开始很亲近,到最后越走越远。

那时的我一度沉沦,天空的鸟儿依旧飞翔,也许是她们让我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天空,你我也许只是对方暂时的停驻点,你的突然离去使我措手不及,差点迷失自己的天空,但我深信最美丽的天空一定留给最勤奋的人。

又一次仰望有鸟儿的天空,多想回到过去,对自己说声对不起,曾经因为他人而迷失了自己的天空,而现在的我已经找回属于自己的天空。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三】

可是,爱也可以让人伤心断肠,让人自私自利,因为并没有多少人明白什么才是真爱,他们只懂得占有,拥有,却不知道让自己所爱的\'人幸福才是真爱,并不是不明白,而是当自己的控制了理智的时候,你就会变得邪恶,变得自私!

如果说从人类产生到现在最永恒的力量是爱,那么将爱延续下去的介质便是人心,如果说两个人之间不想让距离阻挡爱的前进,那么只要有心就行!一个人的幸福是选择对的—个人,而不是爱上—个控制了理智的人!一个对你口口声说爱却不懂得什么是爱的人只是想欺骗你,得到你,也许他(她)会因此而转变,也许却永远都不会!

有些人用事业换爱情,有些人却用爱情换事业,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虚伪的爱情,而是要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选择一个对的人,放弃不该执着的,然后坚持下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你才会幸福!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四】

这是最简单的故事,却又是最深邃的故事;这是由最私人的经历所编写出来的生活,却又诉说着人类最普遍的生活;这是最特立独行的电影,却又是本年度最依靠光与影打动着观众的电影。

这是《月光男孩》,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月光男孩》

《月光少年》是黑人编剧型导演巴里•詹金斯时隔八年为大家带来的第二部长篇电影作品。跟他上一部作品《忧郁的解药》跟踪一对突然互有感觉的陌生人仅仅一天不一样,《月光少年》跟踪的是主角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而这部电影细腻的剧本,则改编自黑人剧作家,同时是麦卡锡天才奖得主的泰雷尔•麦卡雷尼的舞台剧作品。

我试图寻找与这部电影一样华美的语句去总结它的剧情,但却无功而返。《月光男孩》讲述的可以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而它诉说这个故事的方法则是那么的工整。我们分别跟踪主角塞隆在小孩,青年,男人阶段的三段经历,籍此试图去了解他的一生。虽然打着“这是一生的故事”这个旗号,电影却在三个阶段之间有着大量的留白。我们甚至只能看到塞隆生命中简短的几天,以及那些为数不多影响着他生命的人。而电影中他的三个生命阶段,则由黑幕硬生生地隔开。每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为他的生命而感到苦楚时,黑幕总是伴着玄妙的蓝点或者红点到来。仿佛在预告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同时,不断提醒着我们眼前的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无论它是多么的真实。

i. Little; ii. Chiron; iii. Bl

出生在贫困单亲家庭的塞隆从小被称为“小不点”,从小憎恨着依赖毒品的母亲,从小被周围的同学欺凌着叫他“基佬”(faggot,实在不知道要如何翻译才能达到这个词对同性恋者的极度侮辱。沉默寡言的他遇到了有着与毒枭身份不相符充满着怜悯之心的胡安,给予他缺乏的父爱。胡安让“小不点”借住在他家,教“小不点”游泳。他还跟“小不点”讲述他自己往昔的故事——那个来自古巴,因为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肤色变成蓝色而被称为“布鲁”的男孩,成为了今天这个刚硬的男人。“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胡安这样跟“小不点”说道,“别让其他人给你做这个决定了。”我们后来发现这句话或许给了“小不点”一生最为重要的启发。

转眼间“小不点”已经拔高成为了瘦骨嶙峋的高中生塞隆,而小时候保护着他的胡安也在观众毫无准备之下在屏幕以外离开了人世。本已举步维艰的塞隆,更需要面对毒瘾日渐增长的母亲,甚至要为她付钱买单。同时,渐渐懂事的他似乎已经慢慢明白接受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更是与戏称他为“布莱克”的朋友凯文有着那稍瞬即逝的美丽火花。但他依然是同学们的欺凌的对象,让人更为痛心的则是凯文被迫成为伤害他的一员。愤怒不已的他终于忍不住以暴力反抗,可惜以暴制暴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十几年后,当长大的塞隆变为“布莱克”进入我们的视线时,他身体上的改变大概是我们最为震惊的地方吧。披上了满身肌肉作为盔甲的他,如今似乎踏着胡安的旧路,成为了亚特兰大街头的毒枭。然而这个看似强硬无比的男人,在与母亲冰释前嫌的时候依然留下了温柔的眼泪;然而这个看似日常言语中充满着威势的男人,在见到“旧爱”凯文的时候依然无法组织自己的语言。故事的结尾,“布莱克”终于敢于面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不再嗔怒于别人的眼光,只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马赫莎拉哈什巴兹•阿里给出了电影中其中一段精彩的演出

上面的只言片语,或许概括了《月光男孩》的剧情,却完全无法表达出它深沉的含义以及对观众们内心的冲击。当结尾的题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还未回过神来的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那道不明的沉重与痛苦而已。

这一方面得益于配角们精彩的演出,尤其是饰演胡安的马赫莎拉哈什巴兹•阿里精彩细致的表演。这位从《纸牌屋》走入大众视线的实力派黑人演员是那么的让人有着安心的感觉,以至于即便他有着毒枭的身份,观众们却依然能接受到他对“小不点”细腻的爱。尤其是教“小不点”游泳那短暂的一幕,配合着异乎寻常地神圣的弦乐,仿佛是他给“小不点”的洗礼一般,真挚而让人感到充满父爱。

而仅在剧组三天的娜奥米•哈里斯则为嗜毒母亲宝拉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深度。虽然是一个容易让人生恨的角色,哈里斯对宝拉为数不多的对白和动作的拿捏却能传达出她生活中的艰难。实际上,剧本给予宝拉这个角色的戏份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我们似乎却能想象出电影篇幅外她的挣扎。而当最后她试图向儿子道歉悔过时,我们似乎终于能够相信,无论她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她从来都是深爱着儿子的。

反过来说,类似给予宝拉这个角色这样大量的留白,大概是《月光男孩》最为迷人的地方吧。我们只能去幻想每一幕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去感受每位角色所经历的痛苦。例如安德烈•霍兰所饰演的年长版凯文,虽然精彩的演出给角色增添上了生活现实,我们却还是不禁猜测着此前的十年他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才从一个话痨少年变为一个那么沉默的男人。又或许我们并没有猜测,但却依然能感到他的痛苦。

但无论这两位配角做得有多么的出色,都不可能掩盖饰演塞隆三个不同阶段的三位演员对这个角色那让人难以置信的演出。坚忍而寡言,或许是演技中最简单而又最难表达的东西了吧。它是那么的简单,因为剧本上写着演员要做的似乎只是如木讷一般地出现在镜头前罢了。但它又是那么的困难,因为演员需要用最细微的表情动作和瞬间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挣扎,同时传递给观众深沉的情感。而这三位演员做到了,尤其是饰演“小不点”的非专业演员阿莱克斯•希伯特和饰演“布莱克”的特雷温特•罗德斯,我们似乎都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他们想对其他角色说的话,以及想对观众说的话。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完美,以至于几乎没有对白的塞隆,在剧终时依然能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感到他所感到的痛。

“你是谁,塞隆?”

即使因为《月光男孩》是剧作家麦卡雷尼的半自传而使得它的故事有点过分的私人化,我们却能感受到电影故事以外超越种族与身份的人性主题。这也是我认为它凌驾于今年其他电影之上的真正原因。你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同性恋黑人男孩的成长故事,你也可以把它概括为一个关于毒品和欺凌对人影响的寓言。但这些都不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甚至对没看过的观众来说是那么的具有误导性。

“你是谁,塞隆?”凯文面对十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么问道。而我们就像塞隆一样,沉默不语地思考着这个永恒的问题。对自我的不断怀疑以及不断改变的认知理解,对人性的爱,这些大概才是《月光男孩》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吧。

当然,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兼做导演和编剧的詹金斯吧。毕竟无论从剧本,到配乐,再到摄影,这部电影可以说都是那么的无懈可击。詹金斯在采访时说对他创作《月光男孩》影响最深的其中一部电影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而我们也可以在电影中餐厅的戏份中感受到这一点。甚至说《月光男孩》整个电影的本身,像王家卫的电影一样带着诗意似乎也不为过。打动着我们的似乎不是普通电影那种线状的剧情,而是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从他们挣扎中映射出来的我们。也正因为这样,当这些人物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为他们而痛苦,宛如我们跟这些毫不相关的人物有着某种联系一样。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我看来达到了绝大多数电影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痛苦与美好,让我们渴望与身边人联系交流,让我们思考自我的存在。

这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寻找自己的伟大作文【五】

20世纪,有这样一批天才,他们以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拼命码字,擦亮了“文学”这块“金字招牌”;那些年,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病榻上交出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手稿;艾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为文学圈奉上了《尤利西斯》。就在整个欧洲都仰起高傲的头颅,将文字打造的桂冠戴在额上的时候,三个美国人也点燃了心火,向对岸的大师们发起挑战,他们分别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天使,望故乡》的作者托马斯·沃尔夫,以及《永别了,武器》的作者海明威。

这三个人,无论经历还是性情都大相径庭,却以振聋发聩的大手笔为20世纪美国文学登上巅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请相信,他们跟所有天才作家一样,在成名之前都是穷光蛋,擅长与孤独为伍,脾气各有各的古怪,甚至称得上是“有毛病”的。所以他们注定要先苦练筋骨,抱紧对文学的执念,眼巴巴地等着有“贵人”伸出一只手,送他们上青云。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的是同一位贵人;这位贵人不是什么大文豪,熟悉他的人曾经吐槽他拼写能力差、不会用标点符号,阅读速度“慢得像头牛”。可正是这样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神之手”,一把擒住了困境中的天才们,他说服了出版社资助贫困中的菲茨杰拉德,把他从绝望里救了出来;在那个保守的年代拼着老命与海明威磕小说手稿里那些“屎屁尿”的脏字眼,让他的东西得以见天日;与托马斯·沃尔夫的拉锯战更是惊天动地,愣是把他数千页的手稿压缩、删减、整合,让读者能够享受阅读的快感,领略托马斯诗一般精致瑰丽的文学语言。

这位贵人唤作麦克斯·珀金斯,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编辑之一,他在斯克里布纳出版社担任主编的时候,以敏锐的直觉、超凡的眼光,“收割”起一批名垂千古的天才作家。作为伯乐中的“战斗机”,珀金斯一直西装笔挺地站在天才们的背后,为他们打亮希望之灯。

就在这台标准的“天才收割机”入土69年后,有心的电影人终于按捺不住崇敬之情,将他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一直致力于拍摄莎翁作品的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用昏黄的底调渲染出一个时代的荣光,他截取了麦克斯·珀金斯与托马斯·沃尔夫的交往片断,将抛到一边,带着某种深刻到几近尖锐的企图心,打造出电影《天才捕手》。

毫无疑问,《天才捕手》是有针对性的,那就是细究天才与“天才捕手”之间撞击出的火花。凭借《国王的演讲》拿下奥斯卡影帝桂冠的英国戏骨科林·费尔斯诠释了这位目光如炬的“捕手”珀金斯;电影打从一开始,就在不停强调他的“正常”,有个正常美满的家庭,穿着举止是最正常的绅士风,上班的时候也会理智地判断哪些书可以赚钱,哪些却不行。但是,当他拿起了一个陌生青年的书稿并开始阅读的时候,他沉沦了,一切都朝着与“世故”背道而驰的方向狂奔,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托马斯·沃尔夫以惊才绝艳的文字抓住了他的灵魂。

扮演托马斯·沃尔夫的英国演员裘德·洛则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他孤傲、单纯、热情,对文学有最偏执的理解,甚至完全看不起自己赖以养家糊口的编剧工作。裘德·洛从前也曾在《天才雷普利》之类的作品里扮演过面容俊俏且如火如荼的男神角色;但是这一次,在“天才捕手”面前,他是不畏现实折磨的标准“文学青年”,外形意外得邋遢。

电影告诉我们,如果说这两位大人物的相识是托马斯的坚持与才华促成的;那么他们的交往以及交锋,却是“固执”搭建出来的效果。要知道,《天使,望故乡》的中文版小说超过了400页,起码有近百万字。之后,托马斯将《时间与河流》原手稿拿到珀金斯的办公室时,是请三个壮汉用箱子装着抬进来的,这意味着,珀金斯得用“慢得像牛一样”的速度读完好几百万字的小说。审稿也许只是费时而已,但是他还得承担起“剪刀手”的职责,在删减篇幅的情节里,我们看到的是托马斯暴跳如雷、张扬舞爪地跟珀金斯大吵,他们甚至会因为一句话、一个字而翻脸拍桌。凭借我自己的出版小说,遇到这样的“魔鬼编辑”确实是很头痛的事情,他看起来就像你的天敌,要把你辛苦耕耘得到的收成轻易减半;可电影却迅速地让我对珀金斯产生了新的认知,面对疯子一般的天才,他是既疼爱又烦恼的,这些作家本身与平凡社会格格不入,要让他们的东西能为世人所接受,就必须做到“壮士断腕”。

另一个有意思的角色,自然是凭借《洛城机密》红遍全球的澳洲实力派演员盖·皮尔斯扮演的菲茨杰拉德;如果说珀金斯对托马斯·沃尔夫只是单纯的知遇提携之恩,那么另一边他几乎是拯救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盖·皮尔斯以颓糜而绝望的腔调精确演绎了一位天才在酒精中迷失自我的状态,相形托马斯的高产,他已经写不出半个字;也是珀金斯一次又一次拜访他,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这是珀金斯的执念在“作祟”,天才一时的堕落无伤大雅,他宁愿放弃与家人外出度假的机会,也要留在他们身边,指引他们的方向。而珀金斯与放浪不羁的海明威之相处,电影只用了一场戏便交待了,那场戏里,珀金斯也是非常坚持要让这位大作家改掉坏毛病,以符合出版需要。

繁简分明的电影脉络,勾勒了一位看似平常的“怪咖”,珀金斯衣冠楚楚的外表下隐藏的炽烈雄心被挖掘的淋漓尽致;甚至连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托马斯情人也要对他心生怨恨,因为他让自己的丈夫变成了“名流”,他不再只属于她一个人了。

精确且传统范儿十足的英伦气质,令《天才捕手》抛开了一切花俏的“炫技”成分,得到了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及31届西班牙戈雅最佳欧洲电影奖提名。

之所以会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青睐,是因为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领域,所有的天才都需要拥有这样一台“收割机”,让“怀才不遇”的遗憾压缩到极少数的范围。在这个奇幻动作大片吸引了最多眼球的捞金时代,也正是那些坚持捍卫作品尊严的电影人,令“天才”这种难能可贵的生物得以延续,乃至万古长青。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